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严世清(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本文讨论了韩礼德的语言观、语义观和隐喻观。
在韩礼德看来,语言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所以他提倡从社会学立场出发探讨语言在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语义问题方面,韩礼德将语言界定为一种社会意义学系统,并提出了意义进化论思想。
最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真理的相对性这一哲学命题。
关键词:语言哲学;意义进化论;语法隐喻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2-0007-04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韩礼德所擅长的似乎不在于以学究式的旁征博引或缜密的逻辑推导与思辩阐述其语言哲学思想,而在于运用自己所创立的语法理论模型或框架分析、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韩礼德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比以往更有哲学意味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1999),详细透彻地论述了其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从这些论文看,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更加成熟。
本文试图梳理其语言哲学思想,并参照和对比其他语言学派的思想或理论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和独到之处。
11语言的性质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韩礼德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时,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正处于巅峰时期。
乔姆斯基等将语言假定为理想的语言操用者所具备的一种知识即所谓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该能力有着不受人脑其他机制影响的自治性(autonomy )。
转换生成学派相应地将语言学的研究目标确定为对于该能力的研究,从而找到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并以某些逻辑符号记录这一语法(即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使得计算机能够解读和生成正确的句子,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则因其错误百出或不精确性被排除在形式主义语言研究的范畴之外。
韩礼德(Halliday1978)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代表的是“生物体内部”(intra 2organism )的研究视角,即侧重从语言操用者个体的大脑机制内部探讨语言的工作机制,但是这只是众多研究机制中的一种,因为人们同样可以将语言当作艺术(language as art ,即文学的视角),或将语言看作某种行为(lan 2guage as behavior )来予以研究,这些研究视角之间应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
韩礼德吸收了社会学家伯恩施坦(Basil Berstein )、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 )和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等人的理论或观点,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a social act ),采取他称作生物体之间(inter 2organism )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与转换生成理论针锋相对的观点。
首先,韩礼德指出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更有助于理解语言系统本身(the language system per se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倡的生物体间的研究立场更能揭示语言的性质,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工具性的,可以通过语言学研究昭示人们语言系统之外的一些东西,如社会系统、社会的意识形态(ideology )、社会结构等等。
韩礼德本人并不反对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立场,但他对语言的心理属性方面的研究不感兴趣,而是致力于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操用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建立或维系其社会关系的,也就是语言在构建人类社会的结构以及参与确定个人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s )或社会地位时所起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韩礼德采取的主要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立场。
第二,在研究的重心方面,韩礼德的观点也有别于转换生成学派。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更重要的应该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乔姆斯基等所说的普遍语法,这是因为一方面语言的共性很容易被外语学习者所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共性相当少,亦即为琐碎的(trivial )。
为了揭示语言・7・2002年第2期总第72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2,№2Serial №72间的差异,韩礼德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以及沃尔夫(Whorf )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强调将语言放置在文化范畴中予以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他一方面承认,语言结构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所影响,但同时指出,从社会学层面上看,应该是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第三,韩礼德反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区分,因为所谓语言能力指的是理想的语言操用者具备的关于其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但实际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语言操用者。
韩礼德倾向于使用潜势(更严格地说应该是意义潜势,mean 2ing potential )一词来描述语言系统,并将所有的语言使用现象都纳入其研究范畴,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被实际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是语言操用者从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中所做出的选择。
第四,与乔姆斯基的天赋论思想针锋相对,韩礼德提出了儿童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而非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的理论。
我们知道,传统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一般将儿童最初发出的噪音称作咿呀学语(babbling ),并认为这些噪音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韩礼德认为,这些噪音是有意义的,是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用以调节他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原语言”(protolanguage ),只不过它主要用于满足儿童当时的某些直接需要,或者用韩礼德的话说是仍处于与当时的直接情境(the immediate situation )相关联的原始阶段(成年人的语言则超越了交际的直接情境),如饥饿时的哭声、高兴时的笑声或游戏时的独白等等。
不过,虽然此时的儿童语言相当原始,但是却足以表明儿童认识世界的本能和将自己纳入已有的成人社会的本能。
在儿童的发育成长过程中,这种原语言与成年人世界的语言发生互动作用,但最终总是让位于成年人语言。
儿童本人在接受了成年人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那些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换言之,儿童同时也发展成为了“社会的人”(a social man )。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韩礼德将语言的性质归纳为一个社会意义学(a social semiotic )系统。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传统上我国学者将a so 2cial semiotic 翻译为“社会符号学”,但是1999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功能语言学大会上,韩礼德用汉语强调指出,在他的理论中semi 2otic 是意义学的意思,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可分的,意义存在于语言的所有层面,他的理论研究目标就是要揭示意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韩礼德对于语言性质的这一看法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他本人的语言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语篇分析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等也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为研究指南的。
21语义观虽然韩礼德一直强调语言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是意义,甚至将语言的性质都界定为一个社会意义学系统(Halliday1978),但是他的语义观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发展成熟。
在《你如何表达意义》(Halliday1992)一文中,韩礼德提出了意义进化理论(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meaning )。
他认为,人类经验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与大自然接触或抗争的物质层面,另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意识层面。
在最原始时期,物质层面的经验和意识层面的经验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此时的人类意识活动是完全受制于大自然这一直接情境的。
这种经验方式显然并非人类所特有,而是许多动物都具备的,所以韩礼德称之为哺乳动物式的经验(the mammalian ex 2perience )。
韩礼德指出,人类在这种最原始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是一种原语言(protolanguage ,与儿童在掌握成年人语言之前所自创的语言相类似),现代语言即起源于此。
原语言向现代语言的进化过程极其艰难而缓慢。
首先,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的经验与意识层面的经验相融合形成“内容层面”(the plane of content )和“表达层面”。
Ξ其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界面(interface )在进化过程中逐步解构(deconstruct ),在人类集体意识的作用下,词汇语法系统(the lexicogrammatical system )对哺乳动物式的经验所认识到的意义予以“语法化”(grammaticalize ),并成为介乎“意义层面”与“表达层面”之间的一个弹性的空间层面。
这一中介面的重要作用在于终于使得人类语言脱离了直接的情境,并与其他动物的交际形式区别开来。
基于以上讨论,韩礼德提出,意义既是外在的(out there ),同时也是内在的・8・Ξ韩礼德认为,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的进化过程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经验和意识互动的结果。
(in here),即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相结合的结果。
韩礼德(1992)承认,当他最初提出语言学即社会意义学(social semiotic)的观点时,并未作过分深入的阐述,所以他的语言与意义进化论思想也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提出的。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意义是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相互融合的结果,而语言表达形式同样是这两者融合的结果,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意义是一种潜势,而人类表达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semogenesis),也解释了韩礼德(1978)所说的意义与表达形式胶着在一起,难以明确区分的观点。
其次,正因为意义的形成过程是人类意识与人类经验互动的结果,意义本身必然是相对的,或者用韩礼德的话说是说话人(locutor)构建的过程,而词汇语法层面作为“内容层面”与“表达层面”之间的中介面使得人类终于脱离了大自然对他的束缚,可以借助语言认识世界,因为只有当人类超越了其经验的直接情境之后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认知主体,以观察者的身份窥视作为“它者”(the otherness)的世界。
第三,韩礼德强调人类集体意识对于语言与意义进化的作用,但他同时也承认单个人在这一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原始的直接经验方式的结构是人类种系进化与个体进化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这种较为辩证的语言进化论思想必将有助于解答意义的起源与性质等语言哲学命题。
第四,韩礼德革新传统意义的理论,强调在语篇而不是在词汇或句子层面上看待意义。
如果说在词汇层面或句子层面上讨论意义问题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能是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意识或语言符号之间的那种片面的、孤立的关系,在语篇层面上讨论同类问题时人们就不得不在文化范畴下全面地、综合地审视语言、思维和世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