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燕博园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试题(全国卷)语文试卷(解析word版)

北京燕博园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试题(全国卷)语文试卷(解析word版)

燕博园2019届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试题(全国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很多,而君子必须有担当意识。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等。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

宋代建立后,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

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是程颢、程颐两人的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

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为理学大师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

元明时“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敢于担当,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

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东晋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唐代韩愈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到宋代,理学家们积极承担匡救天下的重任,如张载评价程颢“救世之志甚诚切”,范仲淹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最典型反映儒家忧患意识的,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因为如履薄冰的心态,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担当的责任。

儒家注重培养君子人格,强调道德节操,注重担当。

孟子提出“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正因儒家倡导君子人格,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

而肩负担当使命,往往要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就需要奉献精神。

岳飞英勇抗金,但由于秦桧等陷害,最终屈死风波亭。

至于因劝谏而遭惩罚的事例也俯拾即是,如宋代宋敏求等人,就因犯颜直谏被罢官。

总之,宋代以后,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担当观初步形成于先秦时期,此后贯穿于各个朝代,并影响至今。

B.“担当”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仅限理学大师们使用,当时的一般士人、大臣并不使用。

C.宋代程朱理学的诞生,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因战乱带来的担当意识变弱的局面。

D.儒家担当观内涵丰富,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列举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为君子须有担当意识提供例证。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孔子、孟子等事例,论证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C.文章从付出生命代价和直言劝谏遭贬谪正反两面论述了担当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

D.文章先论述了儒家担当观的发展过程,然后论述了担当观的内涵,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程朱理学的产生和促进,担当精神就可能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儒家担当观注重国家和社会责任,因而对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C.担当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当今社会依然不能忽视担当精神的教育意义。

D.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就足以说明他具有了儒家所提倡的担当精神。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解答】(1)B.“最早”错误,结合第二段可知,应为“较早”,偷换概念;“仅限于理学大师们使用,当时一般士人、大臣则不用”于文无据。

(2)C.“正反两方面”错,都是举例论证“担当”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奉献精神”。

(3)D.“足以说明”错,推论过于武断。

本项对文章的逻辑关系认识有误。

原文第四段“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强调忧患意识是担当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有了忧患意识就有担当观。

答案:(1)B(2)C(3)D【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身上有个洞张爱国“志平,你身上有个洞。

”左志平刚穿上西装要上班,母亲说,“妈给你补一下。

”“哪里?”左志平翻起衣服找。

母亲一手从袖口拔下一根已穿了线的针,一手撩起他的后襟:“这里。

”左志平凑眼一看,果然有一条不足一厘米的划口。

母亲习惯性地把针放在嘴唇上蘸了蘸,就要给他补。

“来不及了,上班了。

”左志平说着将衣襟拉回来,抬腿要走。

“身上有个洞,怎么出去见人?”母亲的嗓门本来就不低,这下更高。

左志平不由一惊——多年来,他一听到母亲大声说话就惊恐。

母亲又撩起他的衣襟,重新将针在嘴唇上蘸了蘸。

“真来不及了,今天还有……”左志平一把拉回衣服,逃一般地冲了出去。

他钻进车里,抬头见母亲还站在窗前大声说着什么,不由自主地瞪了母亲一眼,一脚油门扬长而去。

左志平对母亲实在亲不起来,从小就是。

或许因为小时候过于顽劣吧,母亲对他管得十分严格,稍一犯错,就巴掌、鞋底、棒槌上身。

左志平不怕挨打,每次挨打,也就老实个三两天,然后,同样是想干啥干啥。

直到那次他偷了同学的钱,学校通知家长——左志平的家长只有母亲。

左志平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哪知母亲破天荒地不骂不打,只站在学校门口,见到人,不论老师、学生,还是路人,她都向人家赔礼,说她无德无能,对不起大家,生了个小偷儿子……“赔礼事件”后,左志平彻底服了母亲,也彻底怕了她,于是发愤读书考大学,为的是永远离开她。

母亲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因此这些年从没来过城里。

左志平有几次回家看看都说忙呆不住,寒暄说要接她来,她只是笑笑摇头,不来。

有时让司机回乡给她送钱送东西,说是要接上她一块上城里住住,她也不来。

可是上周她怎么就自己来了呢?来就来吧,还总是管事,不是说左志平这个习惯不像农民的儿子,就是说他那个德行不是老左家的传统,没完没了,仿佛儿子还是当年那个顽劣的野小子,少了她的管束就要被枪毙似的。

左志平也明白母亲是为他好,要不是她当年那样管,至少自己没有现在这一切。

当年跟他一起胡闹的孩子没一个读成书不说,有的还坐过牢,其中一个都被枪毙10年了。

明白是明白,但心里的结就是解不开。

路上,左志平还想,一会儿叫人买一套新衣服来,免得晚上还要面对母亲。

谁知到单位后发生的事让他魂飞魄散,哪里还能想到衣服。

好在这一天有惊无险。

天黑了,审计的人走了,他身心俱疲地回到了家里。

“来,把身上的洞补上。

”母亲见了他就说。

左志平脱下西装,扔给母亲。

“不用脱,天凉。

你穿着,妈补。

”母亲说。

左志平顿觉心里一股火往上顶,但又立即忍住,穿上了衣服。

“把这个含嘴里。

”母亲不知从哪儿拿出一根稻草,戳到左志平嘴边。

“干什么啊?”左志平声音不高,但满是烦怨。

“让你含上!”母亲的声音又高了。

左志平真想一下推开母亲的手,但还是忍了,站着,双臂抱胸,耷拉着脑袋,闭着眼。

“为什么含稻草?妈后悔啊。

”母亲穿了一针,“老辈人说的,衣服穿在身上补,不含稻草就会偷……”一听母亲说“偷”,左志平的心就跳得快了。

瞅瞅母亲,还好,她弯着腰,眼睛几乎贴在针上。

“妈以前不信,所以那时候虽然差不多每天都要在你身上补洞,却一次也没让你含稻草。

妈那时想,一个人会不会做贼,在于爹妈的管教。

现在知道了,妈只能管小,管不到大。

儿子大了,妈就管不到了。

”左志平浑身一颤:“妈,我……”“你呀,小时候,妈管得严,你恨妈,妈知道。

长大了,上了大学,有了文化,又当了官,妈想不用管你了,就不管了,哪知……哎,一个人,哪能没人管呢?哪能只靠人管呢?”母亲的声音变了,幽幽怨怨,“说到底,怪妈,怪妈那时不给你含稻草。

现在补上,不迟吧?”左志平扭头看母亲,不知哪一年,母亲的头发少了,白了,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

他忽然想到,早晨,光线还很暗,母亲是怎么发现自己衣服上那个小口子的?那个小口子又是怎么划的?他又想到今天单位发生的事情,这一天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虽然回来了,可……左志平一把抱住母亲:“妈——您后来怎么就不管我了……”母亲颤颤地从衣兜里掏出个信封,塞到志平手上:“妈虽识字不多,这上边的意思妈可都明白……这上虽没写名字,我猜这是替你回乡看我的司机小陈写的,他是想拉住你啊……妈这心里可是一天也没放下过你呀……”(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1期,有改动)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时偷钱的情节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妈妈见人就陪礼的做法,表明她知大义、懂教子;西服上的洞可能是她故意划的。

B.“一个人,哪能没人管呢?”一句含义丰富而深刻,表明了监管的重要,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C.志平妈妈不进城,只因她知道儿子不喜欢自己在身边;她从司机的信中看到了儿子违法的证据,才匆忙进城劝导补救。

D.小说起于早晨缝衣不成,止于晚上缝衣教子,其间用插叙手法交待志平的人生故事,首尾呼应,情节紧凑,内容充实。

5.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左志平是怎样一个人?(6分)6.请说说“补洞”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母亲让左志平“含草”这一细节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