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基础知识47164
a
20
超声诊断仪基本原理
超声的发生通过逆压效应发生声能
示波屏 产生图像
由主机 处理放大 换能器
(探头)
人体 组织
利用正压电效应接收超声转为电能
a
21
a
22
a
23
声像图的阅读(纵切面)
前
上 后a
下
24
声像图的阅读(横切面)
前
右
左
a后
25
第二节 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
按其声学特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差, 但分辨力越高,适合于浅表器官的探查。
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分辨力越低, 但穿透力越好, 适合于心脏等深部脏器 的探查。
a
6
(三)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1.方向性(束射性) 2.反射、折射 3.衍射、散射 4.吸收衰减特性 5.多普勒 ( Doppler ) 效应
a
7
1.方向性(束射性)
a
32
第四节 超声诊断仪分类
一. A型诊断法(一维)——A超 二. B型诊断法(二维显象)——B超 三 . M型诊断法:(一维) 四. D型诊断法:(Doppler)
a
11
反之,声阻抗相差较小的两种介质相邻构成的界 面,反射率较小,超声在界面上一小部分被反射, 大部分透射到人体的深层,并在每一层界面上随 该界面的反射率大小,有不同能量的超声反射回 来,供仪器接收、显示。均匀的介质中不存在界 面,没有超声反射,仪器接收不到该处的回声, 例如胆汁和尿液中就没有回声,声像图上出现无 回声的区域,是液性区域。
a
18
相对运动的速度愈高,则收到的声波频率改
变愈大fd=f0vcosθ/c v =fd c / f0 cosθ
医学上利用这种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测定人 体器官的运动状态,如心脏、血管和胎心等 的活动。
a
19
二. 超声诊断原理:
超声诊断仪组成: 1.主机 2.换能器(探头)——发出超声和
接收超声回波。
a
29
强回声(Strong-echo)
正常人体骨路,各种 病理性结石、钙化灶 等,与周围组织声阻 抗相差悬殊,造成强 烈的反射,表现为强 回声团、强回声带等。 肺及充气状态下的胃 肠,在声像图上表现 为多次反射之强回声 带。
a
30
人体不同组织回声强度顺序
肾中央区(肾窦)>胰腺>肝、脾实质>肾皮质 >肾髓质(肾锥体)>血液>胆汁和尿液。 正常肺(胸膜--肺)、软组织--骨骼界面的回声 最强;软骨回声很低,甚至接近于无回声。 病理组织中,结石、钙化最强;纤维化、纤维平 滑肌脂肪瘤次之;典型的淋巴瘤回声最低,甚至 接近无回声。
a
31
第三节获得最佳超声信息的基本条件
1.被检测的组织结构声阻抗的差异。 2. 欲探得较小的界面,则需要使用波长较短, 也就是频率较高的换能器。(参照6) 3.除了多普勒检查外,超声的入射波必须尽 量与被检测的界面垂直,才能使反射波最大 限度地回到换能器,接收到最强的回声讯号, 从而获得最佳的超声信息。(参照13)
2万Hz 超声波——声波频率超出人耳听力范围
(赫)的高频声
波称为超声波。
a
3
纵波与横波示意图
a
4
(二)超声波三个主要物理量: ①波长(λ); ②频率(f); ③声速(c)。
声速(超声在介质中的传导速度,也可
说超声在人体中传导的穿透力)与频率 及波长有一定关系:c = f ·λ
a
5
根据公式:c = f ·λ
无反射型(无回声型) 少反射型(低回声型) 多反射型(强回声) 全反射型(含气型)
a
26
无回声(Echoless)
液体内部十分均质,其 声阻抗无差别,没有反 射界面形成。正常状态 下呈现无回声表现的有 胆汁、尿液等。病理情 况下呈现无回声表现的 有鞘膜、胸腔、腹腔积 液及各个脏器的囊性病 变、液化性病变等。
是超声对人体定向探测的基础。 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
a
8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介质的声 阻抗不同,界面大小不一,可发生反射、 折射与衍射、散射。 回声反射的强弱由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阻 抗差决定。 人体软组织声阻抗差异很小,只要有1‰ 的声阻抗差,便可产生反射。
a
9
声阻抗(z)——指阻挡声波在介质中传 播的力。
a
12
2. 反射、折射
超声遇到大界面时产生反射和折射 。 声阻抗差越大,反射就越强,折射就 越小。 反之,声阻抗差越小,折射就越强, 反射就越小。
a
13
声波垂直入射和斜入射时反射和折射
a
14
3.衍射和散射
超声遇到小界面时,发生衍射和散射 。 人体中的散射源是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脏器内 部的细微结构。
公式: z = c · ρ
c ——声速
ρ——介质的密度
可见声速越快,介质密度越高,声阻抗越
大。
a
10
回声反射的强弱由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阻抗差决定。
声阻抗相差甚大的两种组织(即介质,medium), 相邻构成的界面,反射率甚大,几乎可把超声的能 量全部反射回来,不再向深部透射。例如骨骼 — 软组织界面,可阻挡超声向深层穿透。
超声诊断学
广东省中医院B超室
石小红
a
1
超声医学 (ultrasonic medicine )
超声医学(ultrasonic medicine)是利用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器官、组织的声学特性 相互作用后得到诊断或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
a
2
第一章 超声诊断基础知识
第一节 超声波与超声诊断原理
声波——物体的机械震动在介质(空气、水、固体等)的传播过程 中产生的纵波称为声波。(机械波) 人耳听觉范围为16-2万Hz(赫兹、赫)。
a
15
衍射和散射示意图
a
16
4.吸收衰减特性
超声波在介质内的传播过程中,随 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声波的能量逐 渐减少,这一现象称为超声波衰减。 声波衰减与介质对声波的吸收、散 射以及声束扩散等原因有关,其中 吸收是衰减的主要因素。
a
17
5. 多普勒 ( Doppler ) 效应
声源发射超声的频率固定,如遇到与声源作相对运 动的界面,造成反射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多谱勒频 移——发射频率与反射频率之差 。
a
27
低回声(Low-echo)
在超声介质比较均匀, 其的声阻抗差别较小, 仅有少数反射界面,在 正常灵敏度时表现为低 回声状态,如正常肾实 质、肝脏、脾脏及透明 细胞癌及玻璃样变性的 病理组织等。
a
28
高回声(High-echo)
组织器官纤维化、脂 肪变性等可表现为弥漫 性点状回声,脏器内部 有新生物形成时可表现 为高回声结节或团块, 导致回声增强的原因系 病理组织较正常组织结 构致密,声阻抗增加, 反射界面增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