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变

“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变

石园为东京市福冈安田火灾保险大 楼前庭园,位于室内休息大厅和街道人 行道之间。面积虽不大,却能反映出设 计师对传统与现代共生关系的思考。平 坦的庭园铺满了白沙,中间摆放了一只 不锈钢抛光圆锥体。庭园一隅精心布置 了飞石和延段,整齐石块镶边的种植土 丘顶部栽植一棵小乔木,土丘以地被植 物覆盖。其整体风格保留了日本枯山水 园林空寂沉静的标点。(图 3)
乐于尝试,勇于创新,并对于外来文化 与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善于兼收并蓄的精神和态度,都是很值 2004。
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5] 李正平 :《野口勇》,东南
中国传统园林留给我们大量宝贵的 大学出版社,南京,2003。
艺术遗产,现代技术也给我们提供了众 [6](日)大桥治三、斋藤忠
多崭新的艺术素材,加之全球化的影响, 一 :《日本庭园设计 105 例》,
日 本 禅 宗 以“ 死 水 ” 代 替“ 活 水 ”
以禅宗哲学为基础的审美观念,在 的概念在铃木这里以相反的思路呈现,
当代仍然牢固地根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 枯寂转换为清凉的场所,未知、未定和
传统中。新一代日本景观设计师们牢牢 模糊的界限组成一个对本质的、清洁的、
地把握住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在继承 循环的内心世界的追求。石头在水中不
国际间交流日渐密切,中国的景观设计 师应立足传统、拓展眼界,传承并领悟 传统园林文化精髓,使之既符合时代精 神,又具有中国特色,实现我国现代园 林景观新的发展。
黎雪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北京,2005。 [7](日)大桥治三 :《日本庭 园· 造 型 与 源 流 》, 张 铁 桥、 张文静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郑州,2000。
传统文化的追求始终贯穿于他的理论和 作品。他的思想和创作源泉来自于日本 的文化和美学传统,他一直在寻求日本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并以自 己独特的方式回归传统,即共生思想的 理论。他提倡表现隐藏在历史符号和形 式后面的思想、宇宙观、美学、生活习 俗和思维方式,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表现 这些隐形的内涵。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 和内隐传统的观点对于现代设计具有积 极的意义。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史上最具有 代表性的园林艺术形式,以简远写意的 表现手法及其清净空灵的空间意境而著 称。其带有东方禅宗神秘色彩的风格和 内敛含蓄的意境表达,对现代东西方的 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持并延 续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在日本现 代景观设计师们的理解和演绎下演变出 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展现出蓬 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日本景观设计师一直在积极地探索
与发展,他们既谨慎地借鉴传统园林艺 术,又大胆地开拓创新,运用现代的材 料、技术及手法重新诠释演绎,将传统 的清净枯寂的禅意风格延续到了现代景 观设计中,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传统和 民族精神的景观设计体系。他们也积极 致力于将日本园林空灵自然的美逐步传
化为激流汇入山谷,幽谷中浪花飞溅, 之间求得融合与平衡,使之和谐共生,
河面上渡桥横架,河面上隐约可见泛舟。 并尝试通过一些突破性的设计表达一种
其被誉为立轴式青绿山水画,借鉴中国 混沌中产生新秩序的抽象思想。
水墨画手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精心选
静冈县修善寺公共会馆庭园是一座
择与排布,创造出一处层次丰富的禅意 精致并具有一定传统风格的庭园。庭园
写“多”的艺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
契合了世界极简主义的设计潮流,使它
在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景观设计当中,
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园林艺术与日本园林艺术一脉
相承,同属于东方自然山水园体系,甚
至可以说是日本园林艺术的源头,但由 于历史原因,当前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 参考文献:
发展还处于懵懂起步的时期,虽然也出 [1] 曹林娣、许金生 :《中日古 现了一些优秀的仿古园林以及带有中国 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 传统风格的现代景观,但从整体来看, 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大意境。(图 1)
铃木昌道是日本当今最负盛名的园
大 德 寺 大 仙 院 方 丈 北 庭 通 过 立 石 林设计师之一,因善于在园林设计中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群、白沙与舟石、桥石,配以苔地绿植, 用天然石材而闻名。他的设计作品既富
展现出这样一派幽远的自然景致 :深山 有现代感,又不失浓郁的日本传统园林
远岭之中,瀑布从雄伟的高山徐徐滑落, 风格。他希望园林艺术能在传统与现代
空间。
中心螺旋线形的石组逆时针排列,虽然
可见,枯山水以禅宗精神和写意山 石块也像传统置石一样有立有卧,但块
水画为依托,将宗教哲理、绘画手法与 面肌理较明显,切面平整光滑,显然是
园林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 经过了一定的雕凿和打磨,而并没有采
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极致, 用保留石块天然外形肌理的传统处理手
递给整个设计界,使得西方景观设计师 1. 京都市龙安寺方丈前庭
领略、赞叹并开始接受与借鉴日本园林
2. 静冈县修善寺公共会馆庭 园
自然而意味深长的美。特别是枯山水园
3. 东京市福冈安田火灾保险
林艺术提供了一种对景观的独特理解, 大楼前庭石园
它小巧简练的形式、天然的材料以及深 4. 纽约市查斯·曼哈顿银行 邃的意境,以“无” 衬“有”,以“少” 广场下沉式庭园
室町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是京 都龙安寺方丈前庭与大德寺大仙院方丈 北庭,展现出成熟时期的枯山水艺术魅 力,被誉为“枯山水双璧”。
龙 安 寺 方 丈 前 庭 长 28m, 宽 12m, 一面临厅堂,其余三面围以低矮土墙, 庭园地面上铺满白沙,沙中共十五块形 态不一的石头,排列成五组,零星置于
沙石中间的苔地上。整片白沙耙出东西 “形似”,而是谨慎虔诚地参照着传统的
院校风采 Colleges 总第217期 2011 05
125
“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变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Dry Landscape in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罗丹荔 Luo Danli
内容摘要:“枯山水”对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乃至世界的景观设计发展都有着深 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几位著名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的代表性作品,分析他们 如何将传统的枯山水艺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提炼,运用现代的手法、材料,和 设计语汇融合并再现于现代景观设计当中,使之焕发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以此为鉴,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路如何发展,如何继承传统并突破创新,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园林、枯山水、现代景观
当然,石园除了受强烈的日本文化 传统影响外,从庭园内部和周边所用材 料和形式上,可以领悟到当今西方以及 日本科技与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影响。 尽管模拟的是枯山水,可原本的天然置 石却由光亮生硬的不锈钢锥体取代,庭 园的栅栏和隔断用了不锈钢和玻璃,就 连飞石、延段的形态都呈现现代设计的 简洁明快。表达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与 现代科技发展的机械和冷漠之间的碰 撞,反映了眷恋历史文化而又崇尚当代 科技的纠结心态。从另一方面理解,也 是在探索尝试经由重新的组合设计,获 得两种文化状态的和谐共生之美。
一、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石庭,最早见于平安时
代的造园书《作庭记》:“于无池无遣水
处立石,名曰枯山水。”[1] 兴起于镰仓
时代,被称为“干山水”或“干泉水”,
一反“无池无水不成园”的传统,以散
置数石或叠石造山营造苍凉野趣。至室
町时期,出现了以擅长山水画的僧侣为
中心的精通造园技艺的群体──石立僧,
他们以高度概括、精练的意境和极端抽
向水平横纹,苔地周围则环以同心圆状 造园式样与手法,着重表达对传统庭园
沙纹。整块石庭以横构图的形式,表现 意境的继承,秉承着“重精神、重感悟”
的是烟波浩渺的海面上,分布着星星点 的造园宗旨,在现代景观塑造中着重体
点的岛屿山峦,以区区三百多平方米的 现庭园的简洁、深远的内在美和意境美。
狭小空间表达了海天之间壮阔雄美的宏 1. 铃木昌道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营造出恬淡出世的氛围和清寂空灵的意 法。沿着对角线方向的砖石铺地,使石
境,引领人们体味禅道的至真及感悟人 组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喷泉的喷头被巧
生的哲理,这也正是枯山水的灵魂与魅 妙地置于铺地间隙间的碎石中,线型喷
力所在。
泉形成的纤细弧线交错流动于褐色石块
之间,给幽静的空间注入灵动的活力。(图 2)
二、“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中的体现
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不停探索,设 断地洗涤自身,并重新发现被人抛弃的
计出许多延续着传统风格的现代作品。 价值,反映了设计师对于禅宗的自省和
他们并没有在设计中局限于对传统的 佛家轮回的思考。
126
总第217期 2011 05
院校风采 Colleges
1
2
3
4
2. 黑川纪章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作为杰出的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对
查 斯· 曼 哈 顿 银 行 广 场 下 沉 式 庭 园便是野口勇对枯山水全新的解读与演 绎,被其称为“我的龙安寺”[2],既表 达出他本人对于枯山水园林艺术的推崇 与喜爱,也明确表达出该设计的灵感来 源。在这个直径 18m 的圆形下沉空间中, 七块大石不对称地放置于以花岗岩材质 建造的波浪形地床上,石头下方地面隆 起成小圆丘,花岗岩铺装成环状花纹和 波浪曲线,替代传统石庭砂地的水波状 耙纹。当庭园中覆盖薄薄一层水时,这 些散布的石峰和隆起的圆丘仿佛大海中 的几座孤岛,展现出日本庭园的独特魅 力。(图 4)
[2] 刘庭风 :《中日古典园林比
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的传承和体现还远远不够。日本现代景
[3] 王晓俊 :《西方现代园林设
观 设 计 中 对 传 统 园 林 文 化 的 继 承 和 把 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握,特别是日本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 2000。 珍惜资源的生态原则和理念,以及他们 [4] 张十庆 :《〈作庭记〉译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