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明显的关系。
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容易烦躁、紧张、抑郁,夏夜天气燥热,往往睡眠不好,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着加快,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多,同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加快,大大增加心脏的工作量,为了应对高负荷的工作,心肌对冠状动脉的供血要求也相应提高。
冠心病人的冠状动脉本来就存在基础病变,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之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上升。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
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摘要:气象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使得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季节变化、气温、气压、风速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成果。
气温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个阈值,热的地区高于冷的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种疾病致病因子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不同种疾病应分类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季节做出模型,进行预报,以便人们做好防病措施,使健康气象发挥更好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关注环境和身体健康,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膳食结构改变等不良现象,一些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
呼吸道疾病以其高患病率,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死亡率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跃居首位[1]。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200万人,接近总死亡人数的1/4。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2]。
随着人们对预防疾病和保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倍受关注,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3~6]。
因此研究气象因素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季节性变化呼吸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 不同地区其结论有所差异。
普遍认为我国总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冬季高于其他季节。
据赵嘉俊统计,心脏病死亡率的52.2 %发生在12月~2月之间。
1996年,陈天锡[7]对河南地区进行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冬半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半年,对于北京地区[8]和哈尔滨地区[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998年,杨贤为[10]发现北京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分别在1月和7月,2003年,叶殿秀等[11]研究京、沪两地脑卒中发病率时同样发现两地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1月,低谷北京出现在7月,上海7月发病率偏低但不显突出。
由于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季节变化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同一系统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同。
如刘熙明等[12]对南昌地区199 6~1999年的疾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呼吸道疾病多发于3、4月,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和冬季易发,冠心病则在春季多发。
李青春等[13]发现北京地区1月、12月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8月为次高峰期。
高少华[14]在研究陕西地区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间的呼吸道疾病发病资料时也有类似的结果,发现其发病人数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
蔡世同[15]对广西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高血压疾病的患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王玲等[16]对呼和浩特市2000年~2002年3年的高血压与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年以冬季发病率最高。
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的季节分布也存在差异,有的甚至相反, 如陈正洪等[17]发现,武汉市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夏季,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季。
而脑溢血在冬季发病最多,脑梗塞却在夏季多发。
另一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脑卒中疾病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
但1995年,郭秋敏等[18]研究包头地区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因子关系时发现脑中风发病与季节无关。
1999年,刘世玲[19]的研究表明山东烟台脑血管病发病数季节差异不显著。
2000年,陈正洪等[20]在研究武汉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季月旬分布特征时同样发现,脑血管系统疾病几乎无季节差异,2000年,郭琳芳等[21] 研究广西南宁市心脑血管疾病时发现各季节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可能是因为四季气候存在异常变化,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季节变化,但就整个系统性疾病而言四季没有太大差别。
如,出血性脑卒中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使得总体的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四季变化不是很显著。
二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2.1气温温度是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温度过高、过低或其变化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将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刘学恩等[22],对武汉市1991~1998年(除去199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与气候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夏季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很多研究表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之上升;低于最适温度,随着温度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同样是上升。
但不同地区最适温度不同,北京地区[23]最适温度在19~22℃之间,台湾为26~29℃,而在相对较寒冷的荷兰[24]为16.5℃。
Curriero [25]和Keatinge [26],得出类似的结论居住在热的地区的人对冷比较敏感,而居住在冷的地区的人对热比较敏感。
可能是因为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同地区所处纬度不同,其气候冷暖不同,热的地区人们对热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冷的地区人们对冷的适应能力较强,结果导致最适温度热的地区要高于冷的地区。
气温不仅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关,还与发病情况有关。
郭国际[27]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下发病率高。
可能是天气炎热,人体为了调节体温恒定大量排汗散热,造成体液丢失,血液变得相对浓缩,粘稠度增加,血压偏低,此外全身小血管处于舒张状态等原因,从而诱发脑血栓形成。
顾品强等[28],利用上海市奉贤中心医院200 0 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逐日发病(住院病例)资料,与同期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数与温度基本呈反相的变化关系,其慢性支气管炎月发病数与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7366,达到了信度0.01的极显著水平,王艳萍等[29]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由此表明环境温度低时,人体血管收缩,人体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反应延迟,从而削弱了气道防御能力,气道反应性增高,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而温度较高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降低。
范惠洁等[30],研究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温呈线性负相关,这与气温过低时,人体内肾上腺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关。
仉学淬[31]通过对气象条件与发病关系的研究,得出气温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
本人认为在气温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方面,研究者分析的是大气温度与人们患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大气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对气温的感觉不同,或环境不同,人们对同样的气温适应性也有所不同,所以相同的温度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影响是不相同的,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具体到人的体感温度与患病者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研究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气压气压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04年,沙依然等[3 2],对阿勒泰地区死亡病例与气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脑血管疾病受气压的影响较大,呈正相关。
各级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多与气压高、气温低有关,一般认为这是冬季冷空气刺激人体交互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增高所致。
陈观进[33]也发现湛江市脑血管病死亡率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当月平均气压为1014~1030kPa时,可引起脑血管死亡率的升高。
陈和[34]研究福州市流脑发病情况时发现流脑发病与气压关系密切,发病高峰处于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点的1月份,气压在1013pa左右,5月份气压降到1002pa以下,流脑发病进入低值。
范惠洁等[30],对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993~1997年五年内住院的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疾病病例与同期该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压呈正相关;日增压幅度大于5 mmHg时, 心肌梗塞的发病危险性增加,日降压幅度大于5 mmHg时,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增加;脑血栓发病与气压呈双向变化, 低气压和高气压天气均易引起脑血栓发病危险因素。
王尚桐等[35]也发现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急性心肌梗塞以高压低温,低压高温两型天气下发病数最多。
马玉霞等[36]发现银川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人数与日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即气压越高,发病人数越多;气压越低,发病人数越少。
王玲等[16]发现高血压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气压变化呈正相关,气温越低,气压越高,高血压发病率越高,反之,高血压发病率降低。
王慧伶等[37]杭州地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发病率越高(P<0.01),与气湿的关系不明显。
2.3 风速风速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但结果有所不同,郭琳芳[20]在分析广西省南宁市1995年~1998年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李相猛等[38]对广东省黄石市脑卒中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发现风速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不明显,徐芳等[39]通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相关性分析得到呼吸系统疾病月死亡人数与月最大日较差(R=0.379165)相关性较小,与月平均风速(R=0. 18036)的相关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