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产业链及国家政策分析目录一、白银市场分析 (2)(一)全球银矿储量 (2)(二)主要需求驱动因素 (2)(三)白银供应分析 (4)(四)白银生产成本分析 (5)二、中国白银产业分析 (6)(一)白银产业政策 (6)(二)中国白银储量 (6)(三)中国白银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7)(四)白银供应分析 (8)(五)白银消费结构及需求分析 (9)第 1 页共 16 页一、白银市场分析(一)全球银矿储量目前,全球白银资源储量约为27.2万吨,主要分布在波兰、墨西哥、秘鲁、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加拿大,以上七个国家约占全球白银资源储量的82%,其中,中国白银资源储量约26000吨,占全球总量的10%左右。
图1:全球白银产量前8名国家(二)主要需求驱动因素分析白银的价格走势,主要分析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即(1)投资需求和(2)工业需求及(3)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指流入白银市场的净投资增长,英国黄金矿业服务有限公司(GFMS)研究发现,2001年以前,白银市场仍在消化私人抛售的大量库存,这是20世纪70-80年代白银市场投资繁荣后衰退的结果。
但从2001年开始,上述抛售开始萎缩,2001年开始出现正投资,2003-2007年,白银市场转而出现净投资增长。
工业需求方面,2001年白银在工业中的用量达到最低点,为10426吨,而截至2007年,工业用银达到14162吨,6年间需求净增长3736吨,年均复合增长达到5.2%。
显示世界经济繁荣对白银工业消费带来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需求短期内对白银价格敏感度不高。
消费需求则包含摄影业、首饰及银器和银币及奖章需求,概括而言,消费需求自1999年的16340吨下跌到2007年12079吨,6年间需求减少了4261吨,完全抵消了工业用银需求的增长。
1、投资需求第 3 页 共 16 页白银作为贵金属具有投资保值及对抗通货膨胀的作用,未来走势与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其他商品如黄金、石油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与美元价格呈现反相关。
从下图可以看出,2004年开始,由于市场流动性泛滥,白银投资需求大幅增长,投资成为了市场中的关键因素积极推动银价过去两年攀升达到2位数的增长率。
机构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为银价的良好走势和对未来价格上涨的乐观预期吸引,白银ETF 在2006年的退出促进了投资需求。
图3:白银的净投资需求(吨)2、工业需求白银的工业需求主要由电子电气行业、焊接合金及焊料及其他需求构成(分别占2007年工业需求的44.8%、10.8%及44.4%)。
2007年白银的工业需求占全球白银总需求的51%。
白银的工业需求已经连续6年出现增长,2007年需求增长约950吨,增长率超过7%到14162吨。
工业需求的增长主要由于电子电气领域的增长所带动,同时,焊接合金及焊料的需求增长也相当可观。
产品手机电脑及笔记本电脑汽车 等离子电视 纽扣电池含银量 250mg/部 1g/台 10-30g/辆 10g/台 1g/个考虑到消费领域的需求在2001-2007年都出现下滑,工业领域的增长意味着其在总制造业需求总的比例在2007年提高到54%,而10年前只有38%。
全球范围看,2007年印度、中国和美国对白银的需求增长在全球工业总消费增幅中占到70%。
电子电气行业中的白银消费在2007年出现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个人电子消费品(如手机)、汽车工业(例如GPS 导航系统)以及光伏电池工业持续增长所推动。
图4:全球白银工业需求分布3、消费需求(包括摄影业、首饰、银器、银币及奖章)2007年全球白银消费需求下跌5.6%,需求继续疲软,目前消费需求占全球对白银总需求的43%。
细分行业看,2007年摄影业、首饰、银器、银币及奖章分别占白银消费需求的33%、42%、15%及10%。
2007年摄影业需求下跌11%;首饰业和银器业需求分别下跌1.7%及4%;银币及奖章下跌4.9%,主要是美国及德国的需求下降。
需求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价格因素,2007年银价大幅上扬,减少了对首饰及银器的需求。
摄影业的需求继续创历史新低,2007年消费量仅为3991吨,比1999年下跌了3096吨或43.7%。
展望未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消费者开支的缩减,白银首饰及贵重银器的消费仍将下跌,而摄影业受数码相机的普及前景仍然不乐观。
(三)白银供应分析白银的供应主要来自(1)矿产白银(含原生银及副产白银);(2)再生白银及(3)政府净抛售。
2007年,矿产白银占白银供应的75%,再生银占20%,政府抛售约占全球白银总供应的5%。
主要对矿产白银的情况进行分析。
1、矿产白银分析1998-2007年,全球矿产白银年复合增长率为2.4%,大多数年份矿产白银产量增长稳定。
2003-2007,受白银价格上涨影响,年复合增长达到2.8%,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7年矿产白银产量达到20858吨,较2006年增加722吨,增幅为3.6%。
其中,原生矿白银产量2007年同比2006年递增11%,这是促使全球白银总产量出现递增的主要原因,而副产于黄金、铅锌金属中的白银产量略有增长,增幅为1%。
原生银产量对2007年全球白银中产量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事实上,很多重要的产银国产量增长动力都来自原生银。
2007年世界三个主要的原生矿产银国家为墨西哥、澳大利亚及秘鲁,其矿产原生银产量之和占全球矿产银总量的63%。
预期,由于原生银生产成本仍然远低于目前的银价,未来来自原生银产量仍将稳定增长。
来自铜、铅、锌的副产白银占全球白银供应的70%左右,成为影响白银未来供应的最大因素。
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及国际铜研究小组提供的资料,2007年全球铜、铅、锌精矿产量分别增长0%,1.5%和6%。
2、矿产白银供应结构全球白银供应主要来自铅锌铜副产品,约占白银总供应的70%左右,其中,铜矿副产白银占比29%;铅锌矿副产白银占比32%;金矿副产白银占比10%。
独立银矿矿产白银占总供应的27%,其他白银约占2%:图6:全球白银产量构成分析总体而言,认为矿产白银的产量不会受到近期基本金属价格大幅下跌影响,未来几年供应仍然充分,这对未来银价构成了压力。
(四)白银生产成本分析2007年起,全球银生产成本上涨了43%,达到了1.52美元/盎司,不过,由于数据剔除了不以白银为主要来源的生产企业,同时所有的数据都以副产白银为基础进行分析。
样本量达到了原生银产量的53%,但仍然只占全球白银产量的15%。
第 5 页共 16 页二、中国白银产业分析(一)白银产业政策在白银市场开放以前,我国政府对白银管理相当严格,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白银的统购统销,生产企业生产的白银、消费企业需求的白银都要通过人民银行进行购销;白银市场开放后,国家相继出台或者废止了一些相关的白银法律法规,包括出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白银生产环节增收增值税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停止执行25项行政审批项目》,从而促使白银的自由流通,从政策上放开了白银制品加工这一过去受管制的行业。
白银外贸政策不断完善,1999年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出台《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制。
中国人民银行及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2007年11月底《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废止;2008年1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对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纳税人利用废渣生产白银能否免征增值税问题的请示》研究批复:对企业利用废液(渣)生产的白银免征增值税。
2007-2008年,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两次调减及取消了银锭及半制成银出口退税。
(二)中国白银储量中国是白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06年底,中国白银储量达到24959吨,基础储量达到45277吨,白银资源量为98679吨,查明资源储量为143956吨。
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国内白银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不到20年。
按照国外的统计资料,目前中国白银储量约26,000吨,占全球白银储量的9.6%,居波兰、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之后,排名全球第五位;白银基础储量为120,000吨,占世界白银储量基础的22.1%,仅次于波兰居第二位。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白银产量非常大,2007年产量达到9092吨,居世界第一,若以产量及储量标准静态计算,我国白银静态保障能力不足5年,属于严重短缺的矿产资源。
但庆幸的是,我国银矿成矿条件良好,富含银的地层单元较多,资源远景可观。
据报道,我国拥有近16万吨的查明资源储量,具备储量级别升级的基础;在河南洛宁、广东高明、广西隆安等地发现受地层及断裂控制的规模可观的银矿。
因此,我国白银也是很富有找矿潜力的。
表1:我国主要白银矿产资源(单位:吨)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查明资源储量银矿24959 45277 98679 143956我国虽然拥有相当数量的银矿储量(储量基础),但我国并不能算是世界上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已探明的银矿储量中,大矿小,小矿多;富矿少,贫矿多;单一银矿少,伴生矿多,开发利用存在难度,我国银矿资源没有明显优势。
目前国内银精矿供应不足,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银精矿(部分是铅锌铜企业进口),2007年进口量高达18.87万吨;同期从铅锌精矿进口的白银(金属量)也超过1000吨。
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共有银矿山80家,其中大型5家,中型3家,小型以下72家,从业人数1.18万人。
目前,国内骨干铅锌铜产银企业有30家左右,这些企业年产白银超过5000吨。
(三)中国白银产业结构特点分析中国白银行业存在中间产业(冶炼精炼)发达,上游(矿山)下游(白银深加工)发展速度跟不上等现实问题,目前中国白银市场表现初级白银产品为供应过剩严重,而高附加值的白银制品(主要是银粉及银浆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国内企业每年一方面将大量宝贵的低附加值白银原料(主要是未锻造银锭)大量出口,另一方面花大量外汇进口电子行业所需的银粉、银浆料等高科技产品,整个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从白银产业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行业集中度不高,生产规模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白银生产从国有企业伴生副产、原生白银,发展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副产、原生、再生并存的局面,2005年我国白银年产量超过100吨的企业有22家,2007年超过30家。
2007年产量前15位的白银冶炼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2.5%,而2001年该数字为75.8%。
15家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
白银行业集中度近年来出现明显下降,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国白银的采选冶整体规模与国外相比,中小规模的企业占多数。
2007年纳入全国有色行业规模以上银矿采选企业有23家,纳入统计的规模银冶炼企业有79家,2007年全年白银行业(银矿采选+银冶炼)总计实现销售收入170.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同比增长22.3%,总销售收入占全国同期规模有色总销售收入的0.9%;总计实现利润总额9.11亿元,比2006年同期递增7.81%,占全国同期规模有色企业总利润的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