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贡献与研究水平
主要学术贡献
经过5年的建设,“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以下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对基地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标志性建设成果
经过5年的建设,“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科技奖励、实验室建设、创新团队构建、专著撰写、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如下标志性成果:
(1)科技获奖(获奖证书见附录1)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XXXXXXXXXXXXXXXXXXXXX”
主要完成人:陈懋章等
●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优势学科,培养两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陈懋章等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升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周盛、李秋实等
(2)实验室建立
●2012年申报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成立中国航空替代燃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1年建立北京市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建立北航—普渡大学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
●2011年建立北航—普渡大学低排放燃烧联合实验室;
●2011年成立“通用航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部级工程中心;
●2010年建立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
●2010年成立“飞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
(3)创新团队构建
●2009年“航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2008年“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4)发起并举办国际会议
●2008年在桂林成功举办第二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
●2010年在南京成功举办第三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
●2012年在西安举办第四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
●2009年在北京举办第一届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际会议;
●2011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际会议。
(5)“试点学院”建设
2011年8月,北航动力学院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首批16所“试点学院”之一,将在航空航天动力工程与新能源技术领域开展高等教育改革试点,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人才是“试点学院”办学的首要目标,推动学院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将成为“试点学院”改革的重要内容。
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经过5年时间的建设,已经在外国专家引智和推进学院国际化取得很多成果,国际化背景之下创办国际一流航空动力学科的目标已经成为动力学院“试点学院”申报的亮点,也会成为“试点学院”办学的重点内容。
国际上的影响
基地海外学术骨干与校内成员合作在国际公认的优秀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文章118篇,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基地中外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9项,承担重大国家项目14项,共主持召开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8次,受邀在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35次,基地校内成员担任著名国际期刊编委,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特邀报告,并入选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等学会Fellow,显著提升了行业内的国际影响。
国际期刊论文与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情况
承担重大国家项目情况
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和承办国际会议情况
新研究领域的拓展
(1)微型涡喷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微型涡喷发动机设计、机理研究和制造工艺,针对航空航天科学发展的方向,围绕国家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规划,在国内率先开展厘米级微型涡喷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2)大型飞机降噪技术
提出了一种新型处理机匣结构和噪声处理方法,通过气流与声波在机匣上的谐波反复反射,可以有效提高航空发动机效率和降低噪音,是一种首创的主动控制噪音方法,同时提出新的消声声衬降噪设计方法,为消声短舱的声学设计提高技术支持;获得了能高精度数值模拟包括内外涵复杂喷嘴结构喷流噪声的CAA方法和计算软件;建立一种适于Navier-Stokes 方程的非线性完全耦合无反射边界条件;解决了国际上计算气动声学数值模拟中时域阻抗边
界条件的通用性及适定性问题;发展了一种变时间步长龙格库塔间断迦辽金方法,极大提高了处理计算气动声学多尺度物理问题的计算效率。
(3)非光滑叶片叶轮机设计与流场测试技术
通过研究非光滑叶片表面型式对叶片附面层、叶片尾迹、叶栅内三维湍流流场及损失分布的影响,研究非光滑表面对压气机和涡轮叶栅内流动损失的影响及工作机制,为建立相应的非光滑叶栅设计物理模型提供技术数据储备。
通过流动显示、流场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了非均匀叶顶间隙影响压气机气动性能的物理机制,筛选了采用非均匀间隙控制叶顶泄漏流、提高压气机性能的技术方案,为验证相关的压气机气动计算提供了流场数据。
(4)生物质航空替代燃油及低污染燃烧技术
以太阳能制氢技术作为基础,针对国际上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积极研究发展生物质航空替代燃料,结合基地的学科优势,综合低污染燃烧技术,为未来的航空能源提供优异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在成立本科生“能源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012年面向全国招生。
(5)微纳尺度机械系统机理与应用
将航空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结合,利用仿生学在微型飞行器中的优势,对微纳尺度的流体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进行系统的机理研究,并搭建微纳尺度加工和测试平台,为后续的多电微型飞行器和微型航空发动机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工程基础。
(6)飞行器交通管理与适航性
建立了国内首个“航空器适航技术”本科专业,设立了“航空器适航技术”自主博士学位点,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适航培训机构认可和培训资质,已经成为民口航空器适航性技术支持平台,是多个民机适航审定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