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种植利用的体会与建议原崇德∗ 王树兵 王进平 周永香(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山西阳城 048100)[摘 要] 苜蓿草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牧草品种。
山西省阳城县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多项草地建设项目,累计完成苜蓿草种植955hm2。
实践证明:1、适时播种是苜蓿草种植成功的关键,春播、夏播、秋播和临冬寄籽播种,其播种效果不同,尤以秋季播种效果最好,临冬寄籽播种可以有效避开农时,而春季干旱和夏季暴雨、烈日对苜蓿草播种极为不利。
2、科学管理是实现稳产高产的保障,要做好锄草清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常规性田间管理工作,使苜蓿草的应有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合理利用是提高种草效益的有效途径,要把种草与养畜、规模化苜蓿生产与草产品开发加工以及苜蓿草与奶业生产有机地联合起来,并要加强草地建设项目管理,通过项目建设促进苜蓿草的有效利用,从而得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顾同步提高。
[关键词] 苜蓿 种植 利用 草产品开发 产业化生产苜蓿草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饲料作物。
随着我国畜牧业向产业化方向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阳城县从1999年开始相继实施了“省级苜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草地建设工程”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草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苜蓿草种植955hm2。
现就苜蓿草种植利用与产业化生产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自然概况阳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边缘,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交织。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全县高中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河谷区五大地貌单元。
最高海拔1998m,最低海拔310m。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气温回升较快,夏季炎热多雨,且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659mm,平均气温11.7℃,平均日照时数2572.4h,≥10℃有效积温4000 ℃,无霜期188天。
较为充足的水、光、热资源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苜蓿草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2草地建设项目简介2.1 省级苜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设计规模333.3hm2,于1999——2001年建设,共种植苜蓿种子田373.3 hm2,2002年保留产种面积 254.9hm2,品种为陇东苜蓿。
∗作者简介:原崇德(1964-),男,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地饲料、繁育改良等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2.2 国家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草地建设工程该项目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人工草地333.3hm2,于2000年完成苜蓿草人工草地建设328.6 hm2;二、三期工程规划人工草地200hm2在建,其中2002年度已完成153hm2。
2.3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草场建设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苜蓿草人工草地100hm2,于2002年实施,现已全部完成。
3苜蓿草种植利用 的几点体会3.1 适时播种是苜蓿草种植成功的关键3.1.1 春旱对播种效果的影响苜蓿草在北方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3—9月份,但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认为,在晋东南地区秋季即9月份播种最为适宜。
阳城县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尤以4——6月份的“卡脖旱”发生较为频繁,苜蓿草虽然耐旱,但春季播前播后长期无雨,也往往会造成出苗困难,或幼苗长势缓慢甚至死亡。
1999——2001年恰逢连续三年春旱,这期间种植的苜蓿种子田效果就很不理想。
特别是2001年春季3、4、5月份连续三个月滴雨未降,给春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2002年春季多雨,我们抓住5月底的有效降雨,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草场建设项目区寺头乡的11个村一次播种51.6hm2,出苗率与成苗率都达90%以上,种植效果很好,但随之杂草侵害程度也较大,给田间管理带来较大麻烦。
1999—2002年春季种植与出苗情况如下表(单位:hm2):种植面积 出苗率80%以上 出苗率50-80% 秋季保苗1999年春 79.8 32.8 8.741.52000年春 16.2 23.639.82001年春 3、4、5月无雨未播种2002年春 120.8 120.8120.83.1.2 夏季暴雨和烈日对出苗及幼苗生长极为不利夏季6—8月份雷雨季节,苜蓿草播种后如遇暴雨袭击,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尽管种子发芽,却无法破土而出,致使播种而不出苗。
即使出苗后在炎炎赤热的阳光暴晒下,地表温度高达40℃以上,刚出土的幼苗会因灼伤而死亡。
一些山地农田因未整平,在低凹处如遇暴雨积水也会造成幼苗死亡。
阳城县芹池镇马庄村,1999年7月份对2.7hm2苜蓿种子田连续播种三次,均遭暴雨袭击和烈日暴晒,成苗率不达10%。
因此苜宿草的播种最好应避开6—8月份雷雨季节,特别是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3.1.3 苜蓿草秋季播种效果最好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苜蓿草秋季播种成功率最高,即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最为适宜,据试验,10 月15日播种的苜蓿草仍能安全越冬。
秋季播种,一是秋雨绵绵,土壤墒情较好,温度适宜,对苜蓿草种子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极为有利;二是由于杂草长势减弱,使苜蓿草幼苗免受杂草侵害,有利于田间管理。
三是秋冬季节有利于苜蓿草蓄积养分,促进次年再生,特别是苜蓿种子田经冬季寒冷刺激,能够增加次年种子产量。
3.1.4临冬寄籽播种可以有效避开农时根据实践,秋季播种如遇到秋收农忙季节或干旱,错过苜蓿播种的最佳时期,采用临冬寄籽播种(顶凌播种),也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一是可以避开秋收的农忙季节,不与农作物争农时;二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春化冻后的土壤水份,避免春播干旱对出苗的影响;三是当年便可获得较高的产草量。
2000年,在实施国家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寺头乡吉庄村由于秋季农忙,有3hm2已整好的土地,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期,12月中旬,我们利用临冬前,夜间已经结冰,白天又可以化冻,而苜蓿种子在低温下不能发芽的特性下种,2001年春,天气转暖,土地解冻,播种的苜蓿种子开始发芽,幼苗整齐健壮,并有效抑制了杂草的侵害。
3.2 科学种植与管理是实现稳产高产的保障农民对于种地有句俗话,即“三分种、七分管”,我们认为种草则是“一分种、九分管”。
只要土壤墒情较好,种子发芽率高,播种深度适宜,就能获得种植成功,而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则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苜蓿种子田,还是刈割草地都要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实现稳产高产。
3.2.1 土地选择种植苜蓿草必须选择中等以上地势高燥、平坦、土层深厚的土地,有灌溉条件的最好。
我县一些边远的山坡地本身种粮食产量就不高,种草的产量同样不会高,一般亩产鲜草就是1000kg左右,而一些肥沃的土地,在无灌溉条件下,一般亩产鲜草都能达到2000kg以上,在我县测定最高产量为3600kg。
3.2.2 田间管理①除草清杂。
春播苜蓿草地,杂草侵害对苜蓿草幼苗期的生长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锄草清杂非常重要。
中耕除草要及时规范,苗期至少要锄草2次,每次刈割后和春季返青前都应该进行杂草防除,使之成为苜蓿草地管理中的一项最基本、最经常性的措施。
②施肥。
苜蓿草播种前要施入农家肥或N、P、K复合肥作底肥,幼苗成株后以追施P、K 肥为主。
特别是返青前后和刈割后要注意及时补充P、K肥,以促进苜蓿再生,增加产量,提高苜蓿草的品质。
③灌溉。
苜蓿草虽然耐旱,但需水量大,而我县草地建设项目区在选地时大多数以山坡地为主,无灌溉条件,只能靠天生长。
1999——2001年连续三年春旱,苜蓿草产量就很低,据2001年对寺头乡的26.7hm2苜蓿草地测定,年刈割3茬,平均亩产鲜草 1942 kg,2002年春季多雨,同样的地块测定,第一茬鲜草亩产量就达1623 kg。
这说明干旱时如有灌溉条件,就能够保证苜蓿草的稳产高产。
④病虫害防治。
由于苜蓿草地的病虫害多发生在生长4——5年后,而我县最早种植于1999年,至今年才4年,这期间未见有病虫害发生,只有2.1hm2种子田和5.2hm2人工草地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发生蚜虫虫害,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可以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也可用1.5%乐果粉剂加细土,均匀撒布,达到防治目的。
⑤适时刈割。
苜蓿 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只有适时刈割、充分利用,才能不断促进基部幼芽的萌发生长,如长期得不到刈割利用则会抑制苜蓿草的再生,影响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苜宿草只要长到初花期,就要适时刈割;种子田如采用人工采摘种子后也应及时刈割。
3.3 合理利用是提高种草效益的有效途径3.3.1 种草必须与养畜相结合 1999年,我县实施草地建设项目伊始,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我们就多次强调,种草要与养畜相结合,这样既能体现生态效益,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一部分农户依托苜蓿草地办起了家庭牛场和羊场;项目区的一些村,将成片的苜蓿草地承包给了规模养殖场或家庭牧场,这些都收到了草畜结合同步发展的效果,他们对苜蓿草地的管理都比较好。
而个别的村、户,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派下来的种草任务,种上就不管了,项目验收时只能看到杂草丛生,一片草荒,他们既不收种子,也不刈割,更不进行田间管理,体现不出苜蓿草地应有的价值。
3.3.2 规模化苜蓿生产必须与草产品开发加工相结合。
1999年至2002年,已完成955hm2苜蓿草种植,但在草产品加工方面,则显得相对滞后,仅有一个村级小型苜蓿草粉加工厂,年生产苜蓿草粉100吨左右,由于没有烘干设备,在雨季则不敢收购鲜草,好多农户把苜蓿草刈割后在地就遭到了雨沤。
特别是多数苜蓿草地都是山坡地,机械化操作难度较大,人工刈割费工费时。
因此,农户要么不去收割,要么刈割不适时,苜蓿草质低价廉,总体来说还是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苜宿草的利用效果。
3.3.3 奶业生产必须有效利用苜蓿草。
“苜蓿型奶牛业”已成为国内外草业奶业界专家学者的共识。
我县某奶牛场的8头产奶母牛,2002年6月份平均日产奶120kg,而每头每天补喂4—6kg青干苜蓿后,同时适当减少微贮玉米秸杆用量而精料用量维持原水平的情况下,平均日产奶提高到了151kg,此后用苜蓿草代替部分精料进行测试,增产效果也非常明显,这充分说明苜蓿草饲喂奶牛能显著提高产奶量,又能节约精料,不失为提高苜蓿利用效果的有效途径。
4结论与建议4.1 选择较好的土地种植苜蓿草,且要整平耙细,施足底肥,并选择秋季为适宜的播种期。
4.2临冬寄籽播种,要注意把握播种时机,不能让种子在冬前发芽,否则苜蓿幼苗会遇冻害而不能安全越冬,造成播种失败。
4.3 要加强苜蓿草地的田间管理,要做好除草清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工作,并要适时刈割利用。
4.4 苜蓿草产业化生产必须连片种植,并有较好的交通和灌溉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