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状况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摘要1. 引言2. 依据行业集中度定义市场竞争状况3. 市场竞争状况4. 竞争结构展望2009. 6. 2.(第09-8号)作者 张沈伟 (Zhang Shenwei) 研究员李刚 (Li Gang) 首席研究员审阅 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摘要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多数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的同时,竞争机制被引入到大多数行业。
竞争机制的引入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内部的竞争状态发生变化。
本文汇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属于制造业和采掘业的共453个行业进行研究,主要关注在因为自由竞争而形成的行业集中现象上,未讨论那些明显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行业。
我们发现,大部分行业仍未出现显著集中,但部分规模经济明显、产品标准化的产业已经步入寡头竞争(oligopoly)甚至是垄断(monopoly)阶段。
根据我们的观察,稳定的垄断通常出现在总量很小、增速缓慢的行业,而在面向消费者的大规模市场上,垄断结构并不稳定,常常是昙花一现,很快被打破,企业难以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操控价格或者吓阻潜在竞争者。
自由竞争行业分散各地,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行业结构变化频繁。
寡头行业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总量小增速慢的小众市场,也有面向广大消费者、总量很大的大众市场,还有一些面向企业间市场的专业性行业和依托自然资源的区域市场。
寡头行业的结构通常较为稳定,但各类市场的竞争状况差异很大。
小众市场、专业市场、区域市场竞争和缓,而大众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价格增速较低,行业内企业数目呈现下降趋势。
市场竞争状况对消费者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垄断行业或寡头行业中的价格增长较其他行业缓慢的趋势可能会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出现逆转。
因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增速较快,而对潜在投资者吸引力较高的寡头行业中的大众市场规模增速缓慢,说明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中长期内,竞争将逐渐超越依靠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进入合谋确保利润率的阶段。
“价格战+概念战”是中国大规模消费市场上最为常见的竞争策略,价格战的三步曲:产能军备竞赛Æ渠道扩容Æ降价促销,最终在行业内降低主要产品的总体价格。
在行业结构相对稳定后,各个厂商开始利用频繁推出新产品的策略改善利润率下降的状况,“价格战”升级为“概念战”。
寡头行业是诸多行业中结构较为稳定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大型消费行业中,几乎是唯一稳定的行业结构。
自由竞争行业剧烈变动,集中度迅速提高,通常在数年之内即会达到寡头的门槛。
虽然目前行业集中度提高的情形似乎仍未达到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地步,但要注意限制竞争的情况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现。
已经对民间资本或外资开放的行业通常被认为竞争充分,但不可忽略某些行业中出现外资在国际市场的合谋局面传导到国内市场的可能性。
1. 引言□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主体由计划向市场转型。
伴随这一转型过程,各项产业政策出现松动,过去由国有企业控制的经济领域不断对外资和私营经济放开– 国有经济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但仍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如电力、石油、金融等占据统治地位– 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组成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y 尤其是在中国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领域,非国有经济体已经在业务收入和雇用人数两个方面全面超越国有经济□ 国退民进的背后,是市场准入樊篱的逐步拆除和竞争机制的建立。
– 各个行业因政府保护程度不同,开放速度不同,行业结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竞争状态–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正式由农村进入城市,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开放政策y “抓大放小”,国有企业逐渐退出竞争性的领域,出现民间资本和外资并购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中小国企的现象y 加入WTO之后,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额不断增加,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也不断扩大,2001年以来中国利用FDI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都呈现双位数增长–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承认私有财产的宪法地位–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36条”正式出台y 国家正式允诺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原本受政策保护的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在这些行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行业发展y 2005年,一些民营企业得到在政策垄断性行业经营的牌照。
虽然他们在短期内仍无法威胁到国有大型企业的地位,但竞争已经开始给这些行业注入活水□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各个行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聚焦在中国制造业,分析竞争机制的引入对行业总体发展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逐渐成为“世界工厂”y制造业在过去三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针对制造业的整体竞争状况的研究相对有限2. 依据行业集中度定义市场竞争状况□一般认为市场的竞争状况可以通过行业集中度来划分,本文将采用较为常用的划分方法,具体如下–垄断市场:市场大部分份额由单个企业把持,该企业对行业结构和政府主管部门有广泛的影响力y垄断地位,具体表现在企业能够单方面操控市场上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通常被认为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是为各国市场监管机构所不允许的y通常认为某一行业的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即可判定为垄断行业;而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有时候并不反映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1y我们这里采用常用的行业集中度来衡量某一行业是否达到垄断的地步,具体标准以行业内单个企业市场份额是否超过42.4%为限2y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将把因政府干预而形成的垄断和自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区分开来,并着重于后者的研究3–寡头市场:排名靠前的竞争单位对行业具备一定影响力,但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取得支配地位,因此在思考竞争策略的时候需顾及其他企业的反映y站在企业的角度,寡头市场上的优先战略是合谋(collude),共同操控价格以保证利润最大化,但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y寡头市场的定义更为庞杂,通常采用的标准有C4(领先的四家厂商的市场份额总和)或者C5(领先的五家厂商地市场份额总和)等y我们在这里选取C5是否超过50%做为判定寡头市场的参数–自由竞争市场:竞争单位分散,不能有效对全行业形成影响,企业各自为战 y在一个市场中如果不存在垄断现象,行业领先者也没有达到寡头的规模,则可以认为是自由竞争市场□根据以上的解释,我们依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各制造行业(具体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划分41例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只有可能出现效率垄断(efficiency monopoly),也即虽然所有的产品是由单一的厂商提供的,但是由于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一直存在,厂商不敢利用垄断地位操控价格或者降低质量。
只有在政府或其他非市场因素介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强迫性垄断(coercive monopoly),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这一市场受到限制,厂商无需顾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根据美国司法部反垄断机构公布的《并购指南》,当某行业Herfindahl-Hirshman Index (HHI) 超过1800时可以认定出现了高度集中。
而当单个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42.4%,可以确定该行业HHI一定超过1800。
我们据此判定该行业存在垄断。
3因为统计口径上的困难和竞争环境的根本不同,受政策保护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具备可比性。
详细说来,对于国家控股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统计天然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宝钢、鞍钢、武钢同为国资委控股的钢铁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应该合并汇报,但三者独立经营,甚至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合并计算市场份额并不合适。
再比如天然原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的龙头企业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塔里木油田等,分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而中石油与中石化又同属于国资委。
《中国市场年鉴》将这些企业单列出来计算销售额,据此计算出来的行业集中度偏低,不能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政策性垄断市场,价格也并非由垄断企业操控。
比如,电力、成品油定价权主要在发改委;而钢铁行业的定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与国内外矿产原料供应商谈判的影响。
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决定的,超出本文讨论范围,在此不做讨论。
4各行业名单和编号请向作者索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里垄断、寡头等市场的划分是根据行业集中2004年中国制造各行业的集中度分布数据来源: 2006《中国市场年鉴》,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可以看出,中国各制造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出现明显分化,但大部分行业生产销售仍然比较分散,竞争激烈y 9个行业的集中度达到了上述垄断市场标准,占行业总数2%y 47个行业的集中度达到了上述寡头市场的标准,占行业总数的10.4%y 剩余397个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占行业总数的87.6%1) 垄断行业和自由竞争行业□ 在垄断行业,份额最大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结构比较稳定– 稳定的垄断结构通常存在于增长缓慢、规模较小的细分市场,达到垄断标准的行业大多属于此类y 例如电子乐器市场,按照行业规模在453个行业中排名第417位,2004到2007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年复合增长率为6.9%,排名426位y 该市场由雅马哈(YAMAHA)主导,基本结构在观察期内(2002-2007)没有发生变化y 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饲料专用设备制造、腈纶制造行业也符合这一特点,三个行业长期由宁波华茂公司、江苏牧羊集团和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主导– 两个例外情况包括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和瓶装饮用水行业,两者增长较快、规模较大、竞争激烈,相应的行业结构也快速变化y 2002年后通信传输设备中的微波通信设备井喷式发展,两年内行业规模增长220%,UT斯达康凭借其小灵通产品占据42.85%市场y 2004年后,微波通信需求快速萎缩,2007年微波通信设备出货量不到2004年的一半,UT斯达康转型不及,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排名跌出行业前三位 度来定义的,而非依据价格操纵的情况。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研究,价格操纵的情况在不受政策保护的中国制造领域极少存在。
因此,在这里垄断、寡头词汇的应用仅做客观描述,没有任何贬义色彩。
垄断行业寡头行业自由竞争行业y2002年前后,中国的瓶装饮用水市场起步,到2004年行业规模增长301%,娃哈哈异军突起,占据44.16%的市场份额y2007年较2004年行业规模再翻一番,娃哈哈继续保持领先的角色,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康师傅、农夫山泉等蚕食,由垄断行业向寡头竞争转化y值得注意的是,不论UT斯达康还是娃哈哈,都是通过价格战取得较大市场份额,但并未挤出主要竞争对手,因此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操纵市场价格以实现超额利润□自由竞争的行业结构是所有行业中的大多数,行业集中度低,各企业所占份额经常变化,结构不稳定–集中度低的情况通常出现在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不明显的行业,行业竞争通常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竞争程度适中y与食品、医药、纺织品、日用品等制造业相关的行业集中度都较低,例如饼干及其他烘焙食品、化学药品制剂、丝针织品和编织品、眼镜制造、日用塑料杂品等y类似行业的消费者需求千差万别,标准化程度很低,规模经济不明显,竞争程度适中,保证这些企业的毛利率较高–集中度低的情况还出现在新兴的行业中,企业数量增长迅速,竞争激烈,行业结构经常变动y为国家政策松动,某些过去禁止的区域放开造成某些行业兴起y新技术催生的行业,例如太阳能及类似能源器具,新的消费需求催生的行业,例如健身训练器材2)寡头行业竞争状况□理论上说寡头行业的竞争状况或者表现为心照不宣的合谋,或者表现为领导者-跟随者的互动,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