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第2期2014年4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4,No.2Apr.2014收稿日期:2014-01-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政治沟通研究”(13CXW035);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有害信息传播与治理对策研究”(KKZ3201155012);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勇(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传播研究。
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王勇,李怀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微信是近两年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体问题,主要分析微信的属性、传播特征等;二是功能问题,主要探索微信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三是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微信在商业上、政务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等。
我国的微信研究具有实践导向性、多层面性、多学科性等特点,但也存在肤浅性、功利性和滞后性等问题与不足。
未来的微信研究需要重点从微信与公民表达、微信与舆论、微信犯罪与治理,以及国外微信发展等方面进行拓展与深入。
关键词:微信;本体问题;功能问题;应用问题;综述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100-08An Overview on the Research of Ontological Functionof WeChat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WANG Yong ,LI Huai -cang(Faculty of Arts and Media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50,Yunnan ,China )Abstract :WeChat has turned out to be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field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years.Re-searches on WeChat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ontology issue focusing on its attrib-utes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second ,its functional problem ,mainly focusing on its social functions and effects ;third ,its application ,focusing on its work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practice -oriented ,multi -layer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problems of being superficial ,utilitarian and hysteretic.The paper thus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developed and deepen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Chat and the public expression ,WeChat and the public opinions ,WeChat crime and its governance ,and overseas We-Chat development.Key words :WeChat ;ontological issue ;functional problem ;application problem ;overview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
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
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
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
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1]。
“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
”[2]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
微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微信也成为了近两年我国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CNKI期刊”检索,以“微信”为主题的学术论文,2011年有31篇,2012年增长到190篇,2013年猛增到1526篇,数量惊人。
综合起来看,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
一、微信的本体研究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兴起,人们首先都会关注它的属性、传播特征等本体问题,对微信也不例外。
我国学界对微信的研究首先是从“微信是什么?”“它有什么传播特征?”等问题展开的。
(一)微信的属性有关微信的概念,学者们的界定大同小异。
一般认为,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推出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跨运营商、跨平台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可以单聊、群聊,以及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和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并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分享到朋友圈,以及提供公众平台和消息推送等功能服务,基于流量无通讯费用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程序。
但从本质上来看,微信是什么或者说微信的属性是什么?目前在我国传媒界和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在传媒界,有不少人已经把微信当作新媒体,并已经当作‘假想敌’。
而学术界,也有不少人将微信划归新媒体。
如何给微信确定一个合适的身份,是媒体还是非媒体?它具有的是社交属性还是传播属性?”“外界还一直对此类问题存有争议”[3]。
有人直接称微信为“新媒体”,如“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4];“2011年我们迎来了‘微信年’,2012年微信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人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
”[5]与之相反,微信研发团队认为,微信本身“不具备媒体属性”,“微信和微博是定位完全不同的两个产品。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微博可以被认为是大众式媒体……相反,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微信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工具。
”[3]还有人直言:“很多研究者把微信称为‘新媒体’,这一称呼是否恰当,值得商榷”;“关于对微信是‘新媒体’的说法,则值得探讨”;“如果把微信直接称为‘新媒体’还是略显偏颇。
”[6]总体来看,我国学界倾向于认为微信的本质是一种社交工具(或社交媒介或社交平台或社交网络等)。
谢新洲、安静等明确指出:“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7];聂磊、傅翠晓、程丹等则认为:“微信本身不仅是网络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社交平台”[8];王欢、祝阳等则称:“与微博相较,微信尚不具备大众媒体的形态,可将其界定为私人化的交流通信工具。
”[9]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等也称:“与微博相比,微信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
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是一条具有私密性的沟通纽带。
”[2]谭震则认为:“微信就是这样一个依靠社会软件联结、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湿’关系、营造一个‘湿’环境的社交网络。
”[10]究其原因,不但是微信从一开始就是被作为一款社交工具来开发的,“微信仅仅是他们模仿现实社会的交往方式,把现实版的交往放到了网络世界。
更确切地说,是放到了移动终端,他们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网络版的社交工具”[3];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大多认为微信传播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不强,大众媒介属性比较弱,甚至“不具备媒介属性”。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等认为,“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微信传播的内容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大众传播能力薄弱”;“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2]谢新洲、安静等也指出:“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式的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微信的重点是通讯功能,侧重人际传播”;“重社交轻内容,以人际传播为主。
”[7](二)微信的传播特征微信作为一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短时间·101·第2期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内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成为时下最火爆的通讯交流、信息传播工具。
微信的传播特征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微信的信息传播主要分为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朋友圈群聊天以及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等三类。
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了微信传播的特征。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等认为微信传播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准实名性。
微信好友主要来源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微信更多应用于通讯录好友之间的交流,它的功能设计鼓励实名交友,带有典型的准实名制特征。
第二,私密性。
微信好友之间发送的信息具有保密性、隐蔽性。
第三,大众传播能力薄弱。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设计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大众传播能力较弱[2]。
谢新洲、安静等则认为微信传播具有四个特征:第一,重社交轻内容,以人际传播为主。
微信的重点是通讯功能,侧重人际传播,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
第二,结合线下熟人关系建立强关系连接。
微信好友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发展而来,这种基于熟人建立的关系,有效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三,微信圈子成员数量快速增长。
“新进入的成员会将更多的用户引进圈子,使一个圈子内的成员数量呈滚雪球式增长”,“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成员,信息得以迅速传达至更多的人”。
第四,传播内容具有隐蔽性。
微信是从手机通讯簿和QQ好友为基础的拓展,用户之间的对话是私密的[7]。
还有人借用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微信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