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摘要:近年来,公司并购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公司并购过程中公司的实体可能发生变化,公司的债权债务会发生归并、转移。
尽管从理论上说并购活动不一定使作为债务人的被并购方的偿债能力减损,可能由于公司规模壮大、实力增强而符合债权人的利益。
但在实践中借并购之名恶意逃避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将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笔者欲通过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的探讨,针对我国关于公司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相关立法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字:公司合并公司收购债权人利益
一、公司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
从国外公司法的规定来看,有关债权人保护的制度主要有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制度、对债权人的告知制度、债权人异议制度、公司合并无效之诉等。
和国外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对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制度的规定相对完善,而对其他几种制度的规定或不完备,或存在制度空白。
这种立法上的真空与漏洞,对公司并购实务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很不利的。
1.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告知制度
对债权人的告知制度是指在合并过程中,合并各方有义务向债权人为通知义务,告知其合并事宜及其享有的权利。
这一制度是为了维护债权人对合并事项的知悉权。
关于告知的方式和内容,《日本商法典》第100 条规定,公司应
自合并决议日起2周内,在官报上向债权人公告,告知其如对合并有异议的,应当在一定期间(不少于1个月)内向公司陈述意旨,并且对已知的债权人应分别催告。
我国公司法第174条规定了告知的时间和方式,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如此规定无疑在对债权人的保护上走过了头,没有很好体现对债权人进行适度保护、平衡债权人保护与公司合并效率的原则,增加了公司合并的成本,所以公司法此次修订取消了关于公告次数的规定。
但关于告知的内容,我国公司法未作具体规定,这显然是我国公司法的一个漏洞。
2.债权人异议制度
债权人异议制度,又称债权人异议申诉制度,指的是债权人依法对公司合并提出异议的程序。
关于债权人异议提出的期间,各国规定不一。
如《韩国商法典》规定的期间是1个月以上,《日本商法典》也规定不少于1个月,德国公司法由于采取了事后救济性质的债权人保护程序,因而对债权人规定了较长的异议申诉期间,即进行合并公告后的6个月内。
我国公司法则规定,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但是,公司法所规定的“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实务中通知书的到达日期如何认定是一个难题。
3.公司合并无效之诉
公司合并无效之诉是指合并公司各方的股东、清算人、破产管理
人以及不承认合并的债权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告该合并无效。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公司合并无效之诉,虽然在合并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候,我们可以依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要求法院确认合并无效,但比较来看,公司合并无效制度由于其特有的制度设计,更能给包括利害关系人在内的各方当事人更全面、更公正的保护。
对提起诉讼的股东、债权人来说,该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一个更明确的请求权基础,便于其提起诉讼。
对交易第三人来说,公司合并无效裁决不溯及既往的规则还能够保证其交易的安全。
由此可见,公司合并无效制度有其独特的功能,具有其他法律制度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二、我国公司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公司合并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对比1993年《公司法》和2005年新《公司法》对公司合并的规定可以看出,新《公司法》为提高公司合并的效率,取消了公司不满足对合并持有异议的债权人的要求不得合并的规定,债权人的异议权不再具有阻却公司合并的效力。
同时,简化公司合并程序,缩短公告期间。
而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新《公司法》也在立法上设置了知情权和异议权。
同时,还对不履行保护公司债权人程序的公司设置了行政责任。
我国新《公司法》在修改过程中,很好地满足了公司合并的效率要求,但对于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却存在很多欠缺,需要完善。
第
一,未明确公告的方式。
新《公司法》仅要求公司在报纸上进行公告,这会导致在实践中,很多公司在当地非常用的报纸上进行公告,从而使债权人实际上并不能得知公司合并的事实,规避了公司的告知义务。
根据国外的相关立法实践,笔者认为应当设立一个专门刊登企业公告的由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信息披露刊物,并在司法解释或有关行政规章中明确规定,所有有关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公告均应当在该刊物上发布。
立法的此种限定,实有必要。
第二,对公司债权人的异议权的规定过于简单。
公司债权人的异议权包括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内容,但是该如何适用,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明确,就存在了“进行清偿的债权原则上是到期债权,提供担保则只适用于未到期债权”之说,以及未到期债权该如何处理、双务合同中的抗辩权该如何行使等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第三,没有规定相关责任人的连带民事赔偿责任。
新《公司法》虽然对不履行保护公司债权人程序的公司设置了行政责任,但对债权人来说,责令改正或罚款的行政处罚已无法改变公司已经合并的现实,也不能弥补债权人受到损害的经济利益。
只有规定相关责任人的连带民事赔偿责任,才是对公司债权人最好和最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公司收购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1.股权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外国投资者股权并购的,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继承被并购境内公司的债
权债务。
”股权并购是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企业增资,使境内企业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过程。
股权收购中,原来的企业法人依旧存在,只是股东中增加了外国投资者。
在以获得控制权为目的的股权收购中,原债务公司没有发生变化,致使公司的股东换成了外国投资者,即控股股东发生变化,因此,被控股公司的债务应由其自己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控股公司的偿债能力没有变化,但因有实力较强的外国投资者加入而使公司的偿债能力增强。
此时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但如果因为控股公司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而使原来的被控股公司无法偿债,则债务应由控股公司承担。
2.资产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承担其原有的债权债务。
”资产收购是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以该企业名义协议购买境内
企业资产,或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后再以其作为出资设立外资投资企业。
以资产收购方式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同原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是彼此独立的民事主体,不存在债权债务的继承关系。
资产收购中,被收购公司的资产权利并没有改变,只是资产的具体形态有所改变,公司法律人格没有变化,仍由其自己承担原来债权债务。
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处分的多是优质资产者,会使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或是被收购公司解散清算,这对被收购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会造成损害。
而对收购公司来讲,如果收购公司经营状况发生了改
变同样会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鉴于此,《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规定:“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应自做出出售资产决议之日起10日内,向债权人发出通知书,并在全国发行的省级以上报纸上发布公告。
债权人自接到该通知书或公告发布之日起10日内,有权要求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
”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叶军著:《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