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1.什么是绝对贫困?如何测量绝对贫困?答:(1)绝对贫困的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

(2)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GNP)。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

运用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富国和穷国之间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

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②恩格尔系数法。

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比例变化的曲线就是“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上有一个可以测定贫困的转折点,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于这一转折点时,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户。

现在,国际上一般以59%作为临界点,高于这一比例的家庭即为贫困户。

在这一比例以下的划分大致是: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20%~39%为富裕;小于20%为极富。

③市场菜篮法。

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

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在中国,这种方法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般是通过对贫困户的实际调查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清单,而专家按营养学标准制定的清单仅供参考。

2.什么是相对贫困?如何测量相对贫困?答:(1)相对贫困的含义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

因此,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2)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①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是衡量各国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包括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它由三大基本指标组成,即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

该指数采取的是0~100分级的指标体系,把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求其平均数。

一个国家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这三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求出来。

②基尼系数法。

基尼系数也称洛伦兹系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

若A=0,则G=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若B=0,则G=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得出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是: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在0.2~0.3之间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在0.4以上为差距偏大。

③五等分法。

具体做法是按收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④收入比例法。

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明确规定以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各国的社会救济标准。

由于这一方法简便易行,近年我国不少地区也采用该法作为制定社会救助标准的参照。

3.评析西方社会学有关贫困现象的几种主要理论。

答:西方社会学有关贫困现象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种:(1)个人主义贫困论个人主义贫困论强调贫困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个人而不在社会。

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在此前提之下,如果一个人陷入贫困,应受责备的是他自己,他应当对这种结果负责。

当然,这种观点并不否认一些特殊环境下的贫困,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贫困,不应当由个人承担责任。

(2)贫困结构论这是一种从社会结构,且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探讨贫困现象形成的理论,又可分为两个派别,即福利制度贫困论与社会制度贫困论。

①福利制度贫困论。

这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

a.持激进观点的学者指出,救济金实际上在制造着一个贫困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困苦,却由于保障制度而尚能存活。

因此,福利制度阻止了穷人贫困状况的根本改善。

福利制度有利于雇主,它使失业工人得以生存,成为劳动后备军。

b.持保守倾向的学者则认为,福利制度之所以造成贫困是因为社会福利的开支过大,使社会再生产受到抑制,使投资减少,结果限制了财富与新的就业机会的增长,最终加剧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贫困。

②社会制度贫困论。

这是一种从宏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

它坚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任何社会总是有贫有富,一定的制度规定了谁做穷人,谁做富人。

(3)贫困功能论该理论认为:贫困之所以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是因为它发挥着某些有利于该社会运转的功能。

在美国社会,贫困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正功能:①穷人的存在保证了社会中那些肮脏的、危险的、临时性的、下贱的工作有人去做;②穷人的存在对富人有利,他们接受低工资,做出了经济上的牺牲;③贫困也造就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职业,如社会福利和救济工作者、警察、心理医疗者;穷人还为那些年龄大且水平低的医生、律师、教师等提供了就业机会;④穷人是旧货的主要使用者,延长了旧服装、汽车、房子的使用寿命;⑤穷人常被指控为“越轨行为者”,成为“反面教员”,从反面起到维护社会规范体系的作用;⑥老弱病残的穷人成为人们怜悯的对象,满足了人们感情上的需要;⑦穷人居于社会下层,成为其他阶层确认其身份的一种尺度;⑧穷人是某些政党、政治团体的重要选民与支持者;⑨为使社会变迁顺利进行,总要付出一些代价,总有一些牺牲者,在这一队伍里,穷人首当其冲;⑩穷人通常对选举、政治参与不感兴趣,使集中主义政治领导人在决策时可以将穷人忽略不计。

(4)贫困文化论①贫困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

它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即“贫困亚文化”。

此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贫困于是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

②研究贫困文化得出的必然结论是,要消灭贫困,首先必须改造贫困文化。

只有穷人抛弃了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宿命论的价值观念,而接受了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价值观时,贫困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消失。

(5)贫困处境论①贫困处境论认为,穷人所处的不利环境决定了贫困文化的存在并使他们陷入贫困。

瓦伦丁将贫困文化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为贫困的状况,诸如失业、无技术、低教育等指标;其二为诸如自暴自弃等贫困的行为模式;其三为诸如具有反社会倾向等贫困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正是第一方面即穷人的处境决定了后两方面,而不是相反。

②在处境论者看来,穷人的内在条件与富人并无重大差别,也不是穷人不愿意学习或学不会富人或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行为、态度、观念等,而是穷人所处的直接环境不允许他们表现出上述的态度与行为。

(6)贫困冲突论冲突论的理论预设是:社会的本质是处于各种冲突之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都是冲突的结果之一。

贫困冲突论认为,是一系列不合理的权力结构使得社会成员陷入了贫困。

因此该理论认为,要解决贫困单纯依靠救济是不行的,必须改善不平等的权力结构,通过给穷人“增能”来缓解和消除贫困。

4.现代贫困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与过去相比有何根本区别?答:现代贫困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与过去相比的区别有:(1)关于致贫的责任,过去常被视为应由个人自行负责。

这样的观点现在越来越少有人坚持了。

致贫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在社会,而不在个人。

(2)关于救助的理念,过去的救助者常抱着慈善施惠的理念去实施救济,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今天,治理贫困被视为一种社会应尽的责任,强调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平等,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应注意受助者人格的尊严,不应伤害受助者。

(3)过去的救济工作多由教会或慈善人士主办,一般是零星的或不成体系的。

今天,它已成为政府主办的社会福利行政或社会行政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设置。

(4)过去的救济是消极意义上的,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举措。

而今的贫困治理是全面或全方位的,一般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扶持,前者类似于过去的救济,但理念不同;后者则是对付贫困现象的一种积极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者最终摆脱贫困。

当今社会更强调后者。

(5)过去,对付贫困现象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只有社会救济。

而今,由于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许多工业化国家先后建成“福利国家”,针对贫困或防止贫困的国家或社会制度种类繁多。

(6)过去,贫困治理一般为各国自行办理,各行其是。

而今,贫困治理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消除贫困,提出了诸如“缩小贫富差距”、“保障机会平等”、“保证最低所得”等各种治理贫困的新观念、新举措,并向各国推广各种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北对话”、“南北合作”,都包含合作治理贫困的内容。

5.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有何作用?答: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专业价值观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这种助人活动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等价值基础上的。

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工作中,协助案主摆脱困境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使其在离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后也能够解决或避免发生类似其之前遇到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