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资阳的刚性任务,是资阳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
市政协高度关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期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专委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综治办一起,深入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市上下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资阳建设,为美丽繁荣怡然资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截止x年,我市16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市,乐至县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
(一)治理工作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更加凸显。
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
一是精准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资阳模式”。
切实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133”工作模式,即1个中心(坚持以平安创建为中心)、3条规律(把源头化作为“社会治理之基”、把精细化作为“社会治理之本”、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之要”)、3条道路(走党建引领之路、走社会协同之路、走发动群众之路),有力指导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变化。
洞察当前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等方面形势变化,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是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
从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治理体系角度出发,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需求等情况,确保治理工作更富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基础。
全市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均实体化运行。
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矛盾预防化解的多元机制。
市、县、乡三级建立各级调解组织,充实调解人员。
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
“离婚冷静期”“家事调查员”等为载体的家事审判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处“3+2+1”模式、交通事故首端联动处置机制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三是探索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模式。
建立三大类“红袖标”队伍。
通过制作平安建设微视频、微电影,策划“微直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平安建设。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化精细化智能化改革成效初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
目前全市部分乡镇、村已实施“雪亮工程”,实现与“天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十户联防”“平安大喇叭”的对接。
市本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平台已基本建成。
试点乐至县县级、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探索防治模式创新。
在城区推行“1+X+5”“1133”社区防控工作模式,在农村建立“4+4”治安防控新模式。
三是加强常态巡逻防控。
对主城区繁华密集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实行定点值守、武装巡逻,城区每天有巡防。
各县(区)每季度开展1次“万人治安大巡防”集中行动。
乡镇、村(社区)每周有巡防。
(四)群众安全感和平安建设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是解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