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其前景(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其前景(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其前景(一)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使得中国出现了“九州”分天下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政府和汽车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战略来应对新的挑战呢?中国的政府可以采取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的断水策略保护国内的企业。

国内企业要通过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做市场调查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做R&D 来改进技术,产品升级,改进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效率。

关键词:福利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 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

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

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

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

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

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

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

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

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
04年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1%,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8.41%。

数字比较,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汽车进口的国家。

理论上说,降低关税有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但是进口的汽车大都是高档车,对于这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的价格,而是车子带来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说更高的价格,会有相对少的人来买,这样就会使得这一产品在生活中比较稀缺,使得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感。

这是高档
车所特有的虚荣效应。

06年1-5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4.22%。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汽车销售以低档车为主。

低档车为主的销售数量跟中国的消费水平是分不开的,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 为1270美元,就是说普通家庭买得起车,但是只是买低档车。

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项相对大的消费,所以需求弹性会比较大,就是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会使得有较多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车。

所以对于低档车的售价和消费税更低的话,消费者的福利会增加更多,而且会增加很多。

统计资料显示,06年1-5月份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249,17万辆,市场占有率是83,77%,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

前十位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奇瑞,哈飞,广汽,吉利和江淮。

记得我们关注的是奇瑞与吉利两个企业,他们是中国自主研发企业的代表。

这两个企业的产品都是集中在低档车,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里,低档车是大众需求的,是销量最好的。

下面的资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奇瑞、吉利和华晨产销同比分别增长72.15%、55.62%和62.11%。

04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1辆/千人,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33辆/千人。

从市场的饱和度来说,中国的市场还尚未饱和。

04年欧美系车型在国外的价格是:标致307(2.0L)19.0万元,帕萨特V6(2.8L)23.0万元,奥迪A6(2.4L)28万元,宝马325i23万元;而在国内这一数字
分别是19.2万元,32.0万元,39.5万元,40.8元。

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有超额利润的市场。

中国汽车企业的策略
首先,在竞争的市场里,一个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话,根据竞争性市场供求关系,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无疑是最根本的策略。

我们从技术与劳动力两方面考虑。

对于中国的汽车业,其技术大概是国外30年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引进。

因为专利保护是30年的期限,所以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

以中国的要素禀赋来看,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的国家。

对于中国现在的汽车企业来说,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以其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比较大,在考虑引进西方的过去技术方面,资本相对劳动力的价格比小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所以引进西方过去的技术是有效率的。

说到中国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是世界上相比很便宜的国家。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0.9美元/小时,是墨西哥的1/3,是韩国的1/9,是英国的1/21,是美国的1/25,是德国的1/37。

所以中国的汽车企业就可以就地取材,中国的中年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

当然对于青年劳动力来说,他们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潜力,因为他们接受新技术没有沉淀成本,也没有就技术对其的锁定效应。

无疑对于汽车企业还是劳动力来说这项雇用关系是很好的:企业可以得到廉价的可塑造的工人;工人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稳定的工作。


方的福利都是增加的,双方都是获益的。

由于中国的90年代的下岗,有很多比较有技术的,但是年纪比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这些人是低廉的劳动力。

对于每个下岗的人员来说,他们不再会要求有很高的薪水,一旦没有找到高薪水的工作,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失去了眼下的比较低薪水的工作了,因为他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选择这项低薪的工作。

所以这些下岗的人员可以为新兴的企业作为技术人员雇用。

这就是为什么新兴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成本很低,一是他们有西方的技术可以引进,在技术上,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沉淀成本;二是中国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很廉价的,但是好多也是由于被迫下岗的比较有技术的人员。

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不够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西方不认为我们是市场经济,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

所以呢,对于厂商来说,要想知道消费者的选择,就必须了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做市场调查。

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与微观。

宏观上,调查市场上各种车型所占的销售份额,这样有助于厂商可以做出决策来生产哪种车型,生产多少。

微观上,对于某种特定的车型,消费者的偏好,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做出生产成本的分配。

宏观上,在中国的销售量中,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总销售量的52.44%,也就是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以低档车,小排量车为主。

微观上,美国近几年做的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调查显示“在以往的二十年里,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偏好的是汽车的款式而不是性能。

”每年日本生产的汽车中23.4%的汽车有一个较大的款式的变化,而美国国产车这一数字仅是15%,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汽车在美国畅销的一个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