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2020/4/8
9
• 2)区域性
–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 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 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 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 上存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 源在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 由于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在丰度上的差异,使自 然资源的占有者可以获得级差地租等经济利益。
–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1)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大 小。
• 2)自然资源的质量、即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 活动的经济效益。
•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020/4/8
15
• 4、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 1)评价原则
•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要求出发; •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 • 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 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
发,评价自然资源。
2020/4/8
16
• 2)评价内容
– 自然资源的量、质 – 地理分布和地域组合特征 – 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 – 技术经济前提 – 开发利用的效应
2020/4/8
17
• 3)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 评价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以及对 相关生产部门布局与发展的保证程度。
41
– 2、模糊综合评价法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模糊聚类评价法
– 隶属度刻画环境质量的分级界限 –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 计算权重 –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020/4/8
42
– 3、灰色关联分析法
• 通过比较数列集构成的曲线族与参考数列曲线进行 几何相似的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几何形 状相似度越高,关联度越大。
– 对自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有两方面:
– ①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即在 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 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2020/4/8
18
– 在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绝 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 指标则反映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 潜力。
•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 3)尽管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
大,但其作为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属性 没有改变
2020/4/8
14
•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4/8
25
• 5、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 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承载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定 义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 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 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2020/4/8
26
– 过去我国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强调土地资 源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 能力。
性、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
效应、生态经济效应
2020/4/8
36
•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1)评价单元
• 某一方面的评价,选取与评价内容相关的一级生态 环境特征分类图斑为评价单元;
• 综合评价,选取多种生态特征的综合分类图斑为评 价单元;
• 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以选择自然区划、地貌或流 域单元为评价单元,也可以选择行政区划为评价单 元。
生态环境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 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
2020/4/8
31
• 一、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020/4/8
32
一、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1、自然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形态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 第三,分析自然资源的相对量,进一步明确其 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 指标通常以平均占有量表示)。
–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 比例关系,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 保证程度。
2020/4/8
20
• 4)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 目的: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 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2020/4/8
10
2020/4/8
11
• 3)整体性
– 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 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 源和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 这一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利用中坚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2020/4/8
–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技术可能性、经济合 理性、需求迫切性。
– 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自然资源对一定生 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得出客观、切合实际的结 论。
2020/4/8
21
资源类型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质量因素
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本身的 物质结构
平整度、光、热、水、肥等
森林结构(密度和树种、层次、树龄等结 构);用材林的品种、级别、用途、生长情 况
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
据。
7
资源类型
举例
经济利用特色
不可再生 地质资源(矿产) 应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
资源 半地质资源(土壤)地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可再生 太阳辐射、风、海 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
资源 潮、地表径流、地 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
热与温泉等
地利用。
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
可更新 动物、植物资源 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
资源
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
制地开发利用。
2020/4/8
8
• 2、自然资源的特性
– 1)有限性
• 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间存在 矛盾,即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各国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保护、提出国土规划工作的客观背景,也使自然资 源的占有者可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效益。
2020/4/8
37
– 2)评价因子与指标体系
• 根据评价目的 • 综合性、区域性、主导型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一般分三级指标体系: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具体
指标
– 3)评价标准与方法
• 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 • 学术研究成果
2020/4/8
38
– 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和分区
2020/4/8
• 2、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和 谐共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 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地陷……
• 3、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良性 互动)
2020/4/8
33
2020/4/8
34
2020/4/8
35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一)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 1、生态环境调查
•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 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系统特点、资源特
– 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 拓展了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涵。
2020/4/8
27
–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时空性、社会经济性、可持续性
–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需求增强、利用效率 提高)
2020/4/8
28
• 6、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 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 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 不同区域资源蕴藏和不同水平区域资源利用等分配 的公平性或均衡性,不同产业利用效益的差异,是 自然资源区域性和多用途性特性的引申。
2020/4/8
29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 展
2020/4/8
30
自然环境
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 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 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 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 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 特尔斐法 • 确定评价主题 • 编制评价事件 • 览表 • 选择专家 • 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过程 • 结果的处理和表达
– 专家是在领域内从事10年以上技术工作的科学 技术人员或专业干部,一般10-50人。
– 第一,要搞清楚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 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 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 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 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 动影响作用的集中资源。
2020/4/8
19
– 第二,对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应研究其数 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该种生产在 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该种资源的优势与潜 力。
区域规划
叶昌东
2020/4/8
1
第二章 区域环境基础分析
•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2020/4/8
2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0/4/8
3
2020/4/8
4
•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 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