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逐渐开始加强对内部的管理,对外部满足社会需求,企业便发展、延伸了内部控制体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保障单位进行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还有助于为企业提供较为可靠的相关财务信息,从而保护该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并为实现企业的最终经济目标奠定基础。

而近年来,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日益显现,同时加之公司治理措施与内部控制共同服务于企业目标,因此,笔者以公司治理措施为出发点,试图探索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构;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并实现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日益被企业领导层提上日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为保障企业内部财产的安全,企业管理层往往运用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深入管理,并贯彻落实政府部门下发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从而获取可靠、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并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规划目标,提供扎实的基础。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其中,治理机构是企业制度中的关键,完善的治理机构亦是提升公司管理、经营
效率的核心要素;而有效、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是企业实现其管理、经营目标的重要支撑。

除此之外,为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管理当局所建立的一套程序、政策与规则,称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该企业机制将会保护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降低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率,将实现企业终极经济目标作为其基本目标。

而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相比,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目标表现为:保障企业在科学、合理的轨道上运行,预防内部高层人员损害股东、企业的整体利益。

这就表明,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企业只有实现目标,股东才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

因此,企业的治理机构与内部控制均可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部控制在公司高级管理层较为薄弱
尽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完成对企业内部的控制,而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内部控制的重点集中于管理层以下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程序还仅限定于ceo之下,即该控制机制只针对普通员工,而对董事会等管理层的控制却较少。

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仅对董事会的高层授权进行相应控制,此外,由于该机制的内容不足,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肆意破坏授权批准、职责分离等控制制度。

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仍面临高层控制作用弱的问题。

为此,企业领导者应率先加强对控制机制的实施,以防企业内部出现混乱局面。

二、风险控制概念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间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为继续生存,则必须科学预测运行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等,而对企业自身而言,无法控制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与政治风险。

因此,若企业管理层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致使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体系,那么当企业遇到一定风险时,必将陷入困境。

此外,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笔者发现,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管理政策时,经常会忽视企业将会面临的风险,从而使得该企业缺乏应有的高效风险预防机制。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状况,管理监督控制机制的影响范围。

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还能够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再控制,这就要求,企业应以第三者的角度,对其内部进行再控制、再监督。

然而,由于我国部分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直属于管理层,因此,该审计部门缺乏相应的独立性,致使无法对企业内部进行公正的评估。

四、内部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机制,并严格按照企业内部的层次划分规律,制定控制点与控
制环节。

然而,该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漏洞,例如,无特定人员负责监督机制贯彻效果,致使企业内部出现有章不循、处罚不严的现象,从而导致控制机制的效力逐渐被弱化,且整个公司的管理制度呈现随意性与无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歪曲了企业设定内部控制机制的初衷,使得该机制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从而也就无法确保该机制的控制质量。

相关资料显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董事会的制约体系与职责体系;人力资源实施政策;员工的素质与品行;监督、管理方法。

而为解决上述问题,董事会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为发挥董事会的经营、监督作用,并展现其在企业内部的核心地位,董事会应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②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吻合的董事制度,设计一套具体制度,以便高效解决董事会中出现的资格、任免、职权、定位等问题,从而协调冲突,并使之适应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

该套制度主要涉及:确保董事会拥有相应的权力,并通过其下设的薪酬委员会、设计委员会与提名委员会来执行权力。

此外,董事会还具备独立聘用、解聘会计的权力,以及设立外部咨询机构、审计机构的权力,从而完善独立董事会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为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控机制,由于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其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效果与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企业领导层还应注重提高管理者的品行与素质。

同时,企业的管理者是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关系者,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及时建立科学的价值
观,传达正直的品行,还需优化企业结构,从而使员工完全掌握企业的相关政策,全面认识企业是非标准。

除此之外,由于内部审计机制不仅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还在治理机构中充当重要角色,因此,企业还需健全审计制度。

同时,为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首先应健全企业机构,从而为审计制度提供有利的基础。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业务亦相对复杂,因此,该类公司应同时设立审计部与审计委员会。

此外,为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总经理、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应分别负责审计部、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

同时,内部审计机构还应满足企业经理层的需求,即若审计委员会直接决定内部审计工作,便会降低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表明,需在经理层与董事会之间划分审计工作的权限范围。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仍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内控控制机制信息的要求,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法规形式,强制规定内部控制机制中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具体措施包括:
1.确定信息内容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的范围较广,因此,若上市公司对其内容进行相应披露,必然会加大增加管理当局的成本,此外,我国目前缺乏与企业管理相吻合的规章制度,缺乏内部控制成本原则,致使企业披露信息的做法尚未收到良好成效。

在此情况下,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制度,即管理层只
需具体评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2.确定披露主体
为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必须确定信息披露的主体,即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

目前,我国所有的相关文件仅强调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审查责任,尚未明确规定负责内部控制机制的直接执行者。

因此,笔者以我国企业的特点为基础,建议相关部门将披露主体定为企业内部的实权拥有者,即负责企业财务的高级管理者。

3.统一评价、审核标准
为提高内部控制机制中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内部控制机制应遵循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

这就要求审计委员会及时发布相关意见,从而为管理层验证内部控制机制提供科学的指导。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完善其治理机构,而企业的治理机构又是控制机制的基础。

同时,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会计的行为,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并为优化治理机构提供契机。

此外,笔者经研究得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能够减少治理机构引发的问题,还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提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立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吕秀军.浅谈如何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5).
[3]刘晓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山西建筑,2007(21).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