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原理与方法

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原理与方法


1/ n
若1/n在0.1-0.5之间,吸附容易进行,1/n大于0.5 时,则吸附很难进行。 限制条件:仅用于吸附质未达到饱和状态时。 当吸附表面出现凝结和结晶时,吸附现象则不明显 了。

BET公式
q m k p / p0 q (1 p / p0 )(1 p / p0 k p / p0 )
吸附材料在IAQ方面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需求情况:衣食住行,衣食(温饱)问题已 基本解决,住(房)、行(车)问题受到关注 提高IAQ的四种办法:



源头治理 通风控制 优化室内气流组织 空气净化

上述四方面,都与传质问题紧密相连。
5.2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一、吸收现象简介 气体吸收是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来吸收气体或 气体混合物中的某种组分的一种操作。 气体被吸收的程度,取决于气体的分压力。 液体除湿剂对水蒸汽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量吸收水分后,吸收液的浓度变稀,除湿能 力也随之降低,为连续吸湿,需将稀溶液加热 浓缩(再生)。水分蒸发,溶液浓缩后,重复 使用。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分析

1—2:溶液的吸湿过程,水蒸气从空气向溶液 转移,同时水蒸气凝结潜热大部分被溶液吸收; 2—3—4:溶液的再生过程,所需能量包括:

加热除湿剂使得其表面蒸汽压高于水蒸气分压(2-3) 所含水分蒸发所需的汽化潜热(3-4) 溶质析出所需的热量

4—1:溶液的冷却过程。 在2—3加热过程和4—1冷却过程之间加换热 器。
空气除湿方法

冷却除湿法 固体吸附法(固体床吸附法和转轮法) 液体吸收法 膜法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除湿空气的风量、 压力、温度和空气的含湿量,结合具体的应用 背景进行选择。
冷却除湿法


原理:利用湿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将 冷凝水脱除的除湿方法,又称露点法或冷冻法; 空气冷却器除湿或喷淋室除湿的方法属于冷却 除湿; 缺点:


仅为降温,表冷器中冷媒温度为20 ℃左右即可; 为除湿,冷媒温度降低到7℃以下,使制冷机COP 降低。 无法使用自然冷源 再热、双重能量浪费 霉菌
固体吸附法

原理:利用某些固体吸附剂吸湿

硅胶、沸石吸水蒸汽、再生->吸附、脱附 固 气

包括固体床吸附法和转轮法; 优点:技术较为成熟,可靠性高; 缺点:
选择吸附剂的标准



要求空气压力损失小,具有适当的强度不致粉 末化、具有足够大的吸附容量; 吸附剂粒水分的移动速度快,以便能尽快地达 到平衡状态 。 设计时预先要增加一些考虑劣化量的吸附剂填 充量。
吸附法处理空气的优点



吸附除湿既不需要对空气进行冷却也不需要对 空气进行压缩。 吸附除湿噪声低且可以得到很低的露点温度。 克服表冷器除湿缺点。 独立除湿 :对空气的降温与除湿分开独立处 理,除湿不依赖于降温方式实现。
溶液过程 空气过程
四、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气液接触形式:顺流热质交换效果最差,逆流 最优,叉流介于两者之间; 除湿器的结构:绝热型和内冷型结合较优; 除湿剂的选择:在相同的冷却温度下,为增强 除湿溶液的效果,宜选择表面蒸汽压较低的除 湿剂; 气液运行参数:空气的流量、进口温度、进口 含湿量和液体的流量、进口温度、进口浓度都 影响吸收效果。
二、液体吸收剂的性能要求

要有较强的吸湿能力; 除湿剂对空气中的水分有较大的溶解度; 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基本不吸收; 低黏度; 高沸点,高冷凝热和稀释热,低凝固点; 吸湿剂性能稳定,低挥发性,低腐蚀性,无毒 性。
常用吸收型除湿剂




常用的液体除湿剂:溴化锂溶液、氯化锂溶液、 氯化钙、乙二醇、三甘醇溶液等。 三甘醇:最早使用,黏度大,有挥发性; 溴化锂溶液:吸湿能力大,强腐蚀性; 氯化锂溶液:吸湿能力大,有腐蚀性; 氯化钙溶液:吸湿能力大,价格低,有腐蚀性。


几个名词
吸附现象:相异二相界面上的一种分子积聚现象。 吸附(adsorption):把分子配列程度较低的气相 分子浓缩到分子配列程度较高的固相中。 吸附剂(adsorbent):使气体浓缩的物质。 吸附质(adsorbate) :被浓缩的物质。 例如: 硅胶(吸附剂),水蒸汽(吸附质)

过渡孔 15-2000 10-400 大孔 >2000 0.5-2
微孔 有效半径(埃) 5-15 >400 比表面积 (m2/g)
特点
在微孔的整个 空间存在着吸 附力场
沸石、某些活 性炭
进入微孔的主 要通道
硅胶、铝凝胶
通向吸附剂颗 粒内部的粗通 道
代表物质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

吸附剂密度:堆积密度ρ 、真密度(ρs) 、 颗粒密度(ρp)

适用范围:多分子层吸附,0.05<p/p0<0.35。
微孔吸附


与吸附质分子大小相当的微孔,其周壁的吸引 力使吸附剂分子填充微孔而产生吸附作用。 对于给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吸附平衡与温度 无关,可用吸附势表示: q W W ( Es )

p Es RT ln ps
3. 常用吸附剂的类型和性能
干燥过程:吸湿过程、再生过程和冷却过程
静态吸附除湿


定义:指吸附剂和密闭空间内的静止空气接触 时,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方法。 设计的任务: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以使密闭空间 内的水份量达到要求的水份量。
动态吸附除湿



定义:让湿空气流经吸附剂的除湿方法 。 优点:吸附剂量较少,设备占地面积也小,花 费较少的运转费就能进行大空气流量的除湿。 一个完整的干燥循环由吸附过程、脱附过程或 称再生过程以及冷却过程构成 。 再生方式:加热再生方式 、减压再生方式 、 使用清洗气体的再生方式 、置换脱附再生方 式。

化学吸附->有化学反应
吸附平衡和吸附等值线
一般,吸附量可表示成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q=f(p,T)

平衡态下等值线有:

吸附等压线:q=f(T), p=const 吸附等温线(经常使用):q=f(p),T=const
吸附剂结构:多孔介质,比表面积

按孔隙大小分为三类:微孔 、过渡孔、 大孔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不能进行推广 的原因

根据目前情况,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不能进行推 广的原因有:

缺少廉价的溶液再生热源; 溶液除湿系统效率较低; 除湿剂对金属管道具有腐蚀性等。

因而,现阶段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还是停留在理 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程初步示范阶段。
本章小结

空气热质处理途径及处理设备; 传统除湿工艺:
真密度(ρs)
堆积密度ρ
ρ<
颗粒密度(ρp)
ρp < ρs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多孔体的外观体积: V

V隙 V孔 V真


孔径分布:通常使用吸附等温线的数据来计算孔 径分布; 颗粒当量直径、单位体积表面积
d s 6 / sv sv S p / V p
2.等温吸附线(Adsortion Isotherms)
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 气原理与方法
5.1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5.2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除湿概念

水分凝结成雾或露对工业生产有严重影响; 空气压缩后结露造成危害; 湿度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舒适性; 湿度对空气中污染物影响; 湿度对生物污染物也有重要影响; 除民用建筑外,在汽车、坦克、飞行器、舰艇、 地下室等特殊环境中也需要进行除湿。

朗谬尔公式
q bp qm 1 bp


限制条件: 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且为单层吸附。 当bp>>1时,即整个表面被单分子层所覆盖
1或q qm

当bp<<1时,即亨利公式
bp
等温吸附线(Adsortion Isotherms)

弗雷德里克公式

q kC



水分由空气向除湿溶液传递的驱动力是:被处 理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与除湿溶液表面蒸汽压 压差。 除湿溶液表面蒸汽压越低,除湿能力越强; 在相同的冷却温度下,为了增强除湿溶液的效 果,宜选择表面蒸汽压较低的除湿剂。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包括:吸湿、再生、冷 却过程。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分析
(除湿剂)
吸收除湿与其他除湿方式比较:
吸收除湿的特点




采用液体吸湿剂的除湿过程很容易被冷却,从而实现 近似等温除湿,避免常规冷凝除湿过程中冷热抵消现 象; 可以采用低品位热能作为驱动能源,如太阳能、废热 等,其再生热源温度低于转轮等固体除湿方式; 由于在溶液除湿系统中,能量以化学能而不是热能方 式储存,因而降低了对热能持续供应的依赖程度,蓄 能能力超过冰蓄冷,且蓄能稳定。 通过溶液喷洒可以除去空气中的细菌、霉菌及其他有 害物,有利于提高IAQ。
除湿的方式



冷却除湿是在除湿的同时通过冷却水或空气将 吸附热带走,保持近似等温除湿;(好) 绝热除湿则近似等焓过程,即被除湿的处理气 流含湿量降低的同时,温度会升高,气流的焓 值基本不变。 (不好) 改善吸湿式空气处理方式的关键是变等焓过程 为等温过程,吸收或补充空气与吸湿介质间传 质产生的相变潜热,从而减少这一过程的不可 逆损失。


极性吸附剂(亲水性):硅胶、多孔活性铝、 沸石等铝硅酸盐 非极性吸附剂(憎水性):活性碳 硅胶、活性氧化铝及沸石的性能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