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摘要: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
从艺术家创作灵感产生的不同角度可以得出灵感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灵感;本质;特征灵感,是人类生命的悟性,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智慧源头的感光点。
中外许多艺术大师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在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在“ 用笔不灵看舞燕, 行文无序赏花开” 的一瞬间, 由于灵感的突然光顾, 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
那么艺术创作中灵感的本质是什么呢?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
本文拟对灵感的本质及其特征略陈管见。
一、“灵感”词义辨析要准确把握“灵感”, 我们首先了解“灵”在语义学中的含义: 靈[灵] : 1.巫。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
”王逸注:“灵谓巫也。
”2.天; 天帝。
《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登九灵兮游神, 静女歌兮微晨。
”王逸注:“想登九天, 放精神也。
”3.魂灵。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平公之灵, 尚辅相余! ”《文选·潘岳〈寡妇赋〉》:“愿假梦以通灵兮, 目炯炯而不寝。
”李周翰注:“通灵, 通夫之神灵也。
”再看“灵感”:1.神灵的感应; 神异的灵应。
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以法师智遗入我, 识洞幽明, 思假妙因, 冀通灵感。
”2.指感觉敏锐。
《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我的儿, 你真个有些灵感, 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3.在文艺、科技活动中, 由于勤奋学习, 努力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与创造能力。
和灵感同义的概念有: 灵犀: 旧说犀角中有白纹和线直通两头, 感应灵敏, 因用此比喻两心相通。
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词:“玉立娉婷, 一点灵犀寄木成。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 便一似生个身外身。
”明王玉峰《焚香记·盟誓》:“但得皆如意, 两情称, 始信灵犀, 诚通海神。
”结合现代心理学, 我们对“灵感”概念的界定是: 灵感是沟通外在的“天”与内在的“心”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 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是在这一活动中出现的情感与思维升华的现象, 是人类创造的源泉, 是人的心灵达到的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境界。
在“灵感”产生的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轻松、愉乐, 充满创造的激情。
二、艺术灵感的基本特征1、从灵感产生的状态来看,它具有突发性和触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往往是突如其来,不期而遇的。
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对灵感作了这样的描述:“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这是说,当你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地寻求它、等待它时,它却偏偏不来;而当你无意于它,放弃寻求时,它却突然降临了。
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宗白华在《我和诗》一文中, 曾深有体会地说“ 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 黄昏的散步,星夜的默坐, 大庭广众中的孤寂, 时常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 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
往往是夜里躺在床上, 熄了灯, ……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 似惆怅, 又似喜悦, 似觉悟, 又似恍忽。
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
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 扶着床栏寻找火柴, 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 ‘夜’与‘晨’两诗曾记下黑夜不眠而诗兴勃勃的情景。
” 艺术大师齐白石有一次和学生在北京法源寺谈天, 突然发现地上石砖的斑痕状态酷似一鸟, 于是就地描成画, 成为一幅“ 天然之趣”的作品。
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那样“ 热情和灵感不时为意志所左右, 是不由钟点调节的, 是不会依照预订的日子和钟点进发出来的。
”灵感的突然发生, 从时间上来看是指它突如其来;从灵感产生的效果上来看是意想不到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创作灵感的到来,需要有触发物;没有触发物,“天机”不至,就不会有“诗”的流泉。
正如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言:“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这话不但讲了主体,也讲了客体;不但讲了心理,也讲了物理。
创作灵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是心理与物理的神会。
考察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灵感的触发物有的是具体景物,有的是书本文章,有的是人的谈话,等等。
屠格涅夫乘船游莱茵河,因看到岸边楼上眺望的老妇和少女,激发了创作灵感,由此写成《阿霞》;列夫·托尔斯泰因看到路旁折断的牛蒡花,触动了创作《哈泽·穆拉特》的灵思;鲁迅因偶然看了一本外国讲述儿童的书,产生了创作《风筝》的冲动;歌德因听到一位朋友失恋而自杀的消息,激起了创作灵感,一口气写完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2、从灵感产生的时间来看,它具有短暂性和易逝性灵感降临的时间十分短暂,“稍纵即逝”是对灵感这一特征真实绝妙的写照。
清诗论家王士祯说:“当其触目兴怀,情来神会,机栝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灵感的这一特征作过精彩描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用八个字——“神思方运,万涂竞萌”来描绘灵感到来之时的思维活动; 别林斯基把灵感称之为“艺术狂欢的瞬间”。
灵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只占极其短暂的时间,它有如电光石火,来得突然,去得迅速,稍不留意,就会消逝。
正如苏轼所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求难摹。
”正因为如此,艺术家们都特别珍惜之,一旦灵感来临,便会竭尽全力将其捕捉住。
马雅可夫斯基在梦中得到一首诗的佳句时,连忙挣扎着坐起来,用烧焦的火柴棍将句子记在香烟盒上。
李贺骑着毛驴在外转悠时,背上还背着个锦囊,以便随时将诗句投入。
郭沫若创作《地球,我的母亲》,灵感袭来时,竟脱下鞋子,赤着脚跑来跑去,又索性倒在地上,去真切地感受“母亲”怀抱的温馨。
顿时,文如泉涌,诗作一挥而就。
艺术家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知灵感具有短暂性和易逝性的特点。
3、从灵感产生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灵感状态中完成的艺术构思,一般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奇思妙想,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不但使读者为之惊叹,而且使艺术家自己也感奋不已。
普希金曾这样赞美道:“心灵充满了抒情的激动……一群看不见的客人向我走来,是我的旧友,是我幻想的结晶。
思潮汹涌澎湃,韵脚奔驰而来,手执着笔,笔触及纸,瞬息间最美妙的诗句脱颖而出。
”其所以这样,是因为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种质的飞跃。
创作灵感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在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强烈冲动下,对原有信息(艺术家的生活积累)的迅速改造和神经联系的瞬息间沟通。
它偶尔把艺术家一时阻断的思路开通,使之进入一个崭新的独特的艺术境界,从而创造出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灵感状态下涌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审美意境甚至语言表达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比拟的独创性。
这首先在于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体验。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示出来了。
”就其客观情况来说,每一个人所处的生活境况,所碰到的外界机遇,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决不会完全一致,因此各不相同的心灵、各不相同的外物和各不相同的心理,这三方面综合在一起就使灵感带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
创作灵感既是独创的,又是不可重复的。
如果短暂的灵感没有被及时捕捉住,或捕捉时被突然打断,即使再出现触发灵感产生的客观条件,也不大可能出现同样的灵感内容了。
宋代诗人潘大临在时近重阳的季节,耳闻搅林风雨之声,不由诗兴大发,随即赋道:“满城风雨近重阳”。
可此时,一个催租人突然闯进门来,打断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再也写不出下文了。
诗人的创作灵感随秋风秋雨而至,又随催租人而去;虽然催租人走后秋风秋雨依旧,但诗人的灵感已稍纵即逝了。
此何故也?因为当创作灵感迅捷来临时,人的大脑皮质上会留下众多痕迹(即神经联系),促使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但这种神经联系又相当稚嫩脆弱,此刻一切外来的其它刺激都可能促使注意转移,形成大脑皮质上负诱导,抑制灵感引起的兴奋优势,使之处于消极状态,即使再用与前相同的客观事物进行刺激,也无济于事了。
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
4、从灵感产生的源泉来看,它具有实践性灵感及其成果的难以言传之处,确实存在着某种神奇性。
对于灵感,似乎无从追索其思维的轨迹,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但只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分析,是不难解开灵感的奥秘的,灵感是有迹可求的。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这个迹就是:强烈的生活感受,丰富的知识积累,艰苦的艺术构思。
灵感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雨丝”,也不是艺术家头脑中固有的“火花”,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果。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激发灵感的“触媒”,只要艺术家勤奋地废寝忘食地工作,就能在思想上流出灵感的清泉。
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 灵感是一位不愿拜访懒汉的娇客。
”这就告诉我们要获得灵感, 只有深入现实生活, 注意素材的积累, 进行深入的思索, 当生活中某一感受触发了艺术家时, 就会联想纵横、妙笔生花。
当然, 并不否认一定的天才, 但勤奋学习不断实践是培养天才的“ 泥土” , 是灵感的源泉。
我国当代作家王汶石曾深有体会地说:“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验和各种感情……它们像燃料似的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就像石油贮存在仓库里一样,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忽然得到了启发(人们通常把这叫做灵感),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油库里,一切需要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集中凝结……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
”在这里,王汶石所说的“油库”就是艺术家潜意识领域里的生活信息;“擦亮了的火柴”即艺术家灵感产生的外界刺激物。
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瞬间, 是艺术家长期生活积累的突然爆发。
灵感对艺术创作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如果蓄积不多,储量有限,那么即使灵感闪现之后,也构思不出优美的意境。
这便是有人处于最佳状态时能触发、创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形象,而有人则不能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灵感是艺术莽原上一朵绚丽的昙花,它的根须深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是在审美与生活经验沉积物上开出的一朵迷人的昙花。
参考文献:[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K].北京: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2]汤显祖. 合奇序[ C]/ / 汤显祖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C]/ / 文心雕龙译注(下)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