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亚里士多德

第4章 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亚里士多德一.填空题1.《形而上学》的作者是。

2.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运动的时候提出了三本原说,他们分别是、、。

3.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指的是、、和。

4.亚里士多德说谓词共有十类:他们分别是、、、、、、、、和。

5.亚里士多德认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6.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它可以分成、和三部分7.亚里士多德认为天界的运动是,地界的运动是。

8.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内的定义是。

9.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10.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成、和。

11.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和。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实体是。

13.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是,他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

14.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是”。

15.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分成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利益的坏政体两种,每一种又有三种形式,好政体包括、和,坏政体包括、和。

二.名词解释1.目的因2.基质3.不动的推动者4.第一实体5.蜡块说6.偶性7.实践智慧8.中道9.这一个三.简答题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3.简述亚里士多德对位移运动的分析。

4.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5.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的观点。

6.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7.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理性认识的观点。

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四.论述题1.试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

2.试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3.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亚里士多德2.形式、缺乏、质料3.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4.本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5.自然6.理论科学、实践科学,艺术7.圆周运动、直线运动8.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9.是者10.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类理性11.性质的、数量的、位置的12.神13.幸福、中道14天生的政治动物15.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暴君制、寡头制、民主制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运动的原因大概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目的因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事物为什么要运动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经由一个事物的目标或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他三种原因前人都已经有所论述,只有目的因是他的独创,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

在他的物理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主张把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他说,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的事,他广泛应用目的因以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同时他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巨大。

2.机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属性的主体或承受者,在《范畴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基质,因为只有实体才能承受其他范畴,其他范畴都必须依赖于实体才能存在。

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第一实体。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的范畴分为形式、质料和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

他认为复合物是属性的基质,而质料则是形式的基质。

如果实体的意义还是“在下面的东西”,质料便是终极主体,并因而是第一实体。

可亚里士多德确认为,形式先于质料,第一实体更是那分离的东西,是“这一个”,而不是基质。

这样,尽管质料是形式的主体,但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3.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动的推动者是指能够引起运动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实体,也叫“第一推动者”。

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时间的永恒论证了永恒的实体的存在。

因为时间是永恒的,没有开端和终点,所以变化作为事件的伴随物也一定是永恒的。

永恒的和连续的变化只能是圆周运动。

亚里士多德又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证了只有永恒的实体还不行,他说,只有运动和创造的能力并不一定使运动和创造实现,除非有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

因此必须有一种本原,它的本质就是现实性。

这种本原肯定是没有质料的,因为它既是永恒的又是现实的。

这种永恒的现实的本原就是第一推动者,这种第一推动者是其他一切运动的原因,但其自身却是不动的。

因而,它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不受变化、质料和潜能的影响。

它是纯现实,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辨,是思想的思想。

这个不动的推动者也叫神。

亚里士多德的神并不关心或思考世界中的变化,尽管世界的秩序与和谐是出于对不动的推动者的模仿。

4.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明确地说:“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范畴篇》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这一个”是第一实体。

“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

在形而上学中的Z、H两卷,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可感觉的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本质。

因此,他提出了形式是第一实体的主张,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那么它就是普遍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感觉接受的是实物的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的质料。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和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一接受过程是这样,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是一个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及感觉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

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之所以没有感觉,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6.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偶性是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使用,它主要有三层含义:(1)虽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该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2)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3)亚里士多德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称为是实体的偶性。

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本质性的,虽然它们的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就是指导向实践活动的推理。

与实践智慧相反,思辨或理论智慧关注永恒事物,虽然,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两者都是理智德性。

如同理论智慧一样,实践智慧在一般性层面上运作,关注于实践判断的真实性,及构建行为的一般规则。

但实践智慧也在具体的层面上运作,将一般规则应用与具体的生活领域,确定应当做的正确行为。

它包括一种把握具体行为特征的实践直观,和一种推论如何达到那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的实践三段论。

实践智慧与品格德性是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说:“德行确保目的正确,实践智慧确保实现目的的手段。

”没有正确的目的,一个人只能说是精明的,而不能说具有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积累经验的结果,年轻人只能获得像数学那样的理论智慧。

8.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概括为“中道”。

他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

”伦理上的“中道”不是数学上的“中值”,但是中值相对于事物的量而言的适中,由理论智慧所确定。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这一区分。

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

“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却表现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

”形像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是邪恶。

9.“这一个”与可指称任何事物的代词“这”不同,“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所构造的专有名词。

在《范畴篇》中,他将之定义为是“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并把它看作是第一本体的一个标志,以相对于第二本体,后者以这一类为标志。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可感觉的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本质。

因此,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复合物次之。

由于“这一个”的直接意义是指一个特殊事物,它便意味着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一个殊相。

因为许多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一种共相的人坚持认为,“这一个”并不一定是殊相,也可以指一个规定,因此最下层的属也可以是“这一个”。

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简答题1.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的原因,他认为事物运动的原因有四个,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古希腊人所说的“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对于一个对象我们可以提出多个“为什么”的问题,它就有多少“原因”。

对于事物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为什么”,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1)事物在运动中为什么继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

这一理由即质料因。

(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

这一理由即形式因。

(3)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外力的推动或作用,这一理由即动力因。

(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要实现自身的目的,这一理由即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因为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而一个事物在运动中朝向的目的就是它所缺乏的形式,它所应该具有的本质,第二,事物只能接受与它本质相同的东西的作用。

因此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都属于形式,或者说,统一于形式这一概念。

亚里士多德强调三者的一致性是为了把“四因”最终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亚里士多德还用质料和形式的区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事物的区分,如他的运动的三本原说和运动是潜在到现实的过程的观点,都可以归结为质料到形式的区别。

2.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哲学家们已经对事物的原因作出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四因说的不同说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还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