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老外魔爪伸向中国知名
(2010-08-21 21:14:00)
转载
标签:
分类:民族商标保护
魔爪
民族品牌
商标抢注
中国民族
杂谈
当我国许多企业对商标知识产权还是懵懂无知、不以为然的时候,一些只认法律、不讲道义的老外却亳不客气地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将大量的中国民族品牌在海外抢注商标,从而将中国产品阻挡在别人的国门之外。
对于我们这个已经加入了WTO的国家来说,由此带来的伤痛将是巨大的。
据国家工商总局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其中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在美国和欧盟被抢注的商标更是不计其数。
我国商标在境外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国外代理商抢注国内企业的商标
这种抢注人往往是国内产品在海外的代理商。
由于中国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在商标策略上通常采取的是"产品跟进策略",即产品和市场开拓到哪里,商标才开始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注册.经常是等自己意识到要注册商标时,往往自己的商标被他人抢注而陷入被动.“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五粮液”商标在韩国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康佳“商标在美国被抢注、“海信”商标在德国被抢注、“科龙”商标在新加坡被抢注。
为了这些商标的回归,这些企业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倒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近几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等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内外的商标抢注危机,诸如“青岛啤酒”、“竹叶青”、“阿诗玛”、“云烟”、“江淮”等都未能幸免。
目前,中国商标已进入抢注的高峰期,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加,类似商标抢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地浮出水面。
但是这种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引起有关企业的重视。
2004年中国在海外注册的商标不超过数百个,而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却超过1万个!!!
(二)投机分子的恶意抢注
国际上有一批境外商标注册公司蓄意抢注中国企业的商标特别是知名商标。
如加拿大就有“老字号商标转让公司”,专门抢注中国的老字号商标,以“天津麻花商标抢注案”最为典型。
商标一旦被抢注成功,中国企业或者向抢注人购买商标使用权或者放弃在该国的商品销售。
被境外抢注的商标中,五粮液集团等最终争回了属于自己的商标权利,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我们的大部分商标都被抢注成功,企业损失巨大。
(三)以构建市场壁垒为目的的恶意抢注
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淡出,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娴熟地运用知识产权壁垒垄断市场,阻挡中国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多见,外国企业多是将中国企业比较有价值的商标抢先注册,以此来制造商标纠纷,作为阻击或者延缓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该国市场的利器。
这类情况解决起来更困难、代价更高、时间更长,更需要严加防范。
西门子阻碍海信和厦门东林的产品在德国市场经销的案例就属于此类。
我们在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商标知识产权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我国商标知识产权的悲痛,我们只有认识伤痛,才有可能远离伤痛.
作者:王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