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看中国
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故乡,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统计,意大利目前有3200多座博物馆,10万座教堂和5万座历史建筑物,收藏着510多万件文物和200多万件艺术品,其中有近40处古迹和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罗马古城的帝国元老院、凯旋门、记功柱、万神庙和大竞技场等历史古迹更是闻名世界。
多年来,意大利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第一,经济建设、城市发展要服从于文物保护需要。
意大利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建设(不论是否公共设施)都要进行环境评估,同时还有一个机构专门评估建设项目是否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
通不过评估,任何建设都不能进行。
此外,城市建设、城市发展,都要为文物保护让路。
以首都罗马为例,为了保护罗马城内的文物古迹,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政府就决定在老的罗马城外,建设一座新的罗马城,使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尽量远离文物古迹。
这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之举。
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古罗马遗址的破坏,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
第二,对历史文物尤其是历史遗址的保护,比较讲究原汁原味,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历史遗址,不搞大规模修复,更不去重建。
像罗马著名的大竞技场(角斗场),就不急于将它恢复成原样,观众到那里参观,看见的虽是一片残垣断壁,感受到的却是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沧桑。
为了使观众对古老的角斗场有些直观的感受,只在很小的一片区域,修复了一部分的看台,角斗场的舞台地面也只是修复一部分,让参观者知道原有的角斗场大致功能和模样即可。
类似的景观,在罗马城内还有许多,像“罗马市苑”庞大的遗址群、“帕拉蒂诺宫殿”遗址、黄金宫殿遗址等等。
第三,加强综合治理,为保护遗址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规范参观路线。
意大利所有的露天遗址和一些大型博物馆,都为游人设有专门的参观路线,并设有各种提示和标志,以免游人越轨,对文物造成损害。
在有些露天遗址上,为了避免游人踩踏磨损文物,干脆建起铁梯或栈道,行人只能在规定的路线上边走边看,不能进到遗址里面。
(2)加强绿化。
在许多露天遗址周边,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这些树的形态很美,树干很高很直,树冠繁茂硕大,远看像一朵朵蘑菇,近看则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烈日之下,硕大的树冠撑出一片阴凉,既为遗址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也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参观环境。
(3)控制污染。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意大利政府在1997年就提出了有关城市交通管理的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尽量减少一人一车现象,避免车辆过多排放的尾气污染损坏文物。
相对于意大利对世遗的保护,中国的世遗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1994年得到我国政府同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派专家小组来中国,对我国1987年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五项世界遗产进行了实地监测考察,以后又不断地对我国新的遗产项目进行监测,经过多次的专业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6年,文化部颁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开始对世界文化遗产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物保护项目实行监测巡视制度,因保护不善,致使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的世界文化遗产,将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明确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程序、职责和内容,规范了监测行为。
在2007年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和询问,专家质疑丽江是否足以应对社会发展和过度开发的压力。
丽江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名满天下,10年间,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居民从原来的4万人左右减少到几千人,大多数人搬离了古城,代之的是成千上万的游客。
许多商业街
区店铺的主人说话的口音都是外地的,一到晚上满街的红灯笼和酒吧也令人如处闹市。
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文化遗产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对于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