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
张爱玲,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历来被许多人喜欢赞赏。
她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作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富有传奇性的女子之一,她一直是近代文学和小说发展史研究持续的热点,2007—2012,这五年间,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结果,先将五年来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学术界历来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爱玲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一生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赞,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体,叙事策略对于小说的创造来说尤其重要,张爱玲在写作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许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研究,朱凤华《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就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叙事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文章中从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小说的“俗”并不是让人不堪忍受的庸俗和令人恶心的低俗。
她亲近的是一种我们人人都分不开的蕴涵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市俗之趣,不过由于她创作姿态的超脱,批判眼光的犀利。
使得形而下的俗也变成形而上的雅了。
她的旧小说凋子,清凉幽冷的勾画描写,
还有她骄傲凌厉的一两句议论.都给人一种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俗的题材体裁里还蕴涵着严肃的主题。
使她在描绘俗人俗事时分外冷峻严酷切入骨髓。
因而脱离了旧小说那种轻浮肤浅做作的趣味。
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
旧小说笔法的浸染下。
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色彩,叙事扣吻,场景设置,情节安排等都显得非常传统。
但在内容与技巧上她却对西洋近代文
学乃至现代主义有不少的借鉴。
她把旧小说发挥到了极至,而现代里的传统.又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撼人的魅力。
张爱铃的创作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在边缘。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离主流远离中心的“距离”正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
同时,关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另外一个关键的词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旁观者心态”,张娟《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作者认为通过对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的考察,会发现虽然她总是与世态人生保持距离,但她的心灵却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不断沉沦的土地;并且由于旁观者心态带来的冷静与理性,她得以超越这片土地,达到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度。
首先,张爱玲早慧而非早熟的心态是她对人世产生旁观心态的心理基础。
童年爱的缺失与成年后感情的不完也影响了她对人世的投入态度,从而使她抽离现实,冷静赏玩所谓的亲情爱情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使她形成了独特写作风格,她的文字凛冽又准确,客观而深刻。
张爱玲独
特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和位置———隐身(第三人称)叙事者;二是封闭的文本结构,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结尾后面隐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是有节制的抒情,在蓄势待发的感情中有更深的震撼力量。
张爱玲在写作中一直是抱着自我审视自我观望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心态,
反而使她的创作具有了人性的深度。
在历史层面上,张爱玲的旁观者姿态反而使她更准确地传达出转型时期中国的特色。
同时,旁观者心态也导致了张爱玲强烈的虚无意识。
这种意识是张爱玲在小说的创作中非常执着于细节。
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对她创作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张爱玲富有特色的叙事策略,她进行创作的语言特色也很重要,许多学者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研究,于宝娟《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齐鲁学刊》2007年第一期)就介绍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融会古今的独特韵味三个方面。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汉语言充分焕发出其独有的色彩美、音韵美美,传统与现代也实现了密不可分的交融。
精妙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带有明显的通感色彩。
本体、喻体往往来源于不同的感官范畴,而又凭借她绝妙的想象力联结在一起。
还经常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实体化。
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格调独辟蹊径,扩大比喻中事物对象的时空范围,赋予比喻以崭新的境界。
音韵节奏:她的作品中,那流转自如的语言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韵,那丰富变化的句式往往让我们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
来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张爱玲更深刻地领悟到汉语言中强烈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所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并掌握了如何使小说语言流畅优美的技巧。
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深化作品的意蕴,张爱玲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等语音形式,制造独特的音韵节奏,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融汇古今:传统文化风习耳濡目染,自然对她影响极大。
从她作品的语言中经常能看到传统文学的影子。
在运用文学言的过程中,张爱玲常常化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为己用,使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的文学创作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经常选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作为喻体,从而点染出作品的传统风韵。
张爱玲创作语言的风格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所叙述的特点以外,还有一股浓重的色彩,那就是一股苍凉的感觉,董广智《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风格》(《唐山学院学报》2007第9期)就介绍了这一点,他认为她作品中的凡人琐事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作为底子从而摆脱了鸳蝴派的庸俗套路获得了升越的精神境界此人生悲剧感即张爱玲不厌其烦常说的苍凉,张爱玲的人生感觉即以此为底子她觉着真实的人生是灰色的悲哀的反映于她的作品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挣扎在缺乏光彩的生活中。
同时冉小平《张爱玲的苍凉世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也说道张爱玲不太相信前面有个美好的未来世界等待着她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世界是荒凉并非荒谬,她的人生缺少有力依托并非失去意义,她对荣华过多依恋而无勇气毅然抛却。
她对人生怀有深深的失望可绝对不是绝望。
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性爱的无爱,用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在作品中的对世事人情的苍桑感及由此产生的惊心动魄的荒凉色彩,包括语言。
悲壮的精神已让位于苍凉的境界。
让人在读她的文章时,感觉她的语言给人一种苍凉的风格。
三,张爱玲文学里其他的世界
张爱玲创作文学时,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精彩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她给了我们一些其他的关于生活边边角角的世界,比如文学里的服饰符号,音乐旋律,戏剧色彩....,都让我们见识到那个离我们很近却又遥远的民国世界,关于张爱玲作品里的服饰符号,贺玉庆《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的意蕴
探析》(《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就介绍了这一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
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服饰不仅仅是作为物质器物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符号和象征物而存在。
张爱玲的服装世界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其次表现在人物服饰图案的选择上。
服饰图案作为一种符号,这让人感受到古老图腾文化在渐渐地向生命个体渗透、转化和投影。
月的星霜,遭遇的波折,现实的境况。
心情的状态.都像不可回避的化装师,给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打上不可掩盖的印记。
张爱玲在作品里常常不厌其烦、极其详尽地盘写一个个人物上袄下裙穿什么料子花式,头面鞋脚什么色调。
她明白通过服饰等生活细节来诠释人物、勾勒迅速走向现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轮廓。
她小说中的服饰意象,在传统写实中注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人物的服饰有时虚拟化和抽象化,但又决不给人以触目之感,使张爱玲笔下的服饰超越了他人,成了现代文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张爱玲的文章里,还能看到音乐的影子,余志平《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由于张爱玲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运用近百处可谓丰富多彩咿咿呀呀的胡琴,叮叮咚咚的琵琶,紧紧绞着弦子的凡哑林,忽断忽续的口琴,富于挑拔性的爵士乐,狂喜嘶吼的鼓乐 .....,这些音乐的描写是张爱玲的文章更具有灵动性和深刻性,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传达感情,揭示心理。
二是营造气氛,结构作品。
三是转化意象,拓展想象。
总之张爱玲以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小说用音乐传递主人公的情思用音乐构筑小说情节用音乐创造出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意象把音乐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使其作品处处闪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濡染出无穷的意趣。
总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他的叙事策略,还是语言特色,亦或是她的作品中关于其他方面的特点,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