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PPT课件
气孔而进入植物体内。大 多数情况下,除草剂主要 通过叶片的角质层而进入。
2.影响除草剂茎叶吸收的因素 ①喷雾液的表面张力:②植物叶表面结构:③叶片面向喷雾液的方 位:④叶的总表面积
除草剂喷到叶面后的5种情形:
①药液挥发、流失和雨水冲刷;
②除草剂以黏滞性液体或结晶停
留在叶表面而不被吸收。
③进入表皮后,滞留在角质层内,
(二)时差选择性
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与出苗期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选择性称时差 选择性。
如利用易钝化的除草剂在播种或移栽前施药;免耕地苗前土壤处 理等
二、形态选择性
利用作物与杂草的形态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称时形态选择性。 单子叶植物:茎、叶竖立,叶片狭小,表面积小,表面角质层较
厚,药液易滚落;生长点叶鞘包围。 双子叶植物:叶片平展,面积大,表面角质层较薄,药液易沉积;
1.触杀型除草剂 除草剂在被植物吸收后,不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只在 吸收部位起作用。
●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迅速在吸收部位起作用,在几小时内对杂草 表现杀伤作用。
●除草剂要求药液全面覆盖叶表面,否则达不到好的药效。 ●只对一年生杂草防效彻底,对多年生杂草难以达到彻底防除。 ●土壤处理的触杀型除草剂很容易对植物幼芽、芽鞘、幼根吸收, 它们不需要输导,即可杀死杂草或抑制杂草萌发或生长。
五、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获得选择性
1、保护物质:如活性炭,施入种子周围,或施入种植带土层
中。
2、安全剂:应用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种子播种前应用(安全剂对杂草和作物均有活性) 二是与除草剂混用(安全剂能降低对植物的药害,不降低控制杂草的能力)
安全剂作用机制:
①增强作物代谢能力而降低除草剂的毒性;②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 性或含量;③降低了作物对除草剂的吸收和传输能力。 ●某些安全剂能引起作物轻微药害。
而不发挥药效。
④渗透进入角质层,然后进入细
胞壁,在进入共质体前进行传导
(质外传导),也包括在木质部的
传导。
⑤通过角质层,进入细胞壁,通
过质膜进入细胞内进行共质体传 导,也包括韧皮部的传导。
接触植物叶表面的除草剂可 能发生的情形
(二)根系吸收
土壤处理剂与水结合接触根系后被吸收。除草剂从根部进入植物 体内有三个途径,即经质外体系、共质体系与质外一共质体系。
除草剂
第一节 化学除草的特点
选择性:能杀死杂草而不伤害栽培植物。 传导性:能内吸传导将宿根杂草彻底消灭。 持久性:能在土壤中保留相当长时间,使杂草不能萌发。 高效性:比人工除草效率高几十倍,而且除草及时。
化学除草的负作用:
①污染环境;
②对当茬或后茬作物的药害;
③在作物中的残留;④杂草的抗药性及抗药性杂草种群
幼芽裸露。
三 生理选择性
利用作物与杂草对除草剂吸收与输导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称生 理选择性。
1、吸收的差异 2、输导的差异
四、生物化学选择性
1、活化作用:除草剂本身对植物无毒或毒性小,但在植物体内 可代谢成为有毒物质。如2,4D丁酸→2,4D
2、钝化作用:除草剂本身对植物有毒,但经植物体内酶的作用 而失活。如玉米对西玛津的解毒作用;水稻对敌稗的解毒
第四节 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
除草剂对杂草产生毒害过程:吸收→输导→降解→生理生化变化→毒害症状 →死亡
一、除草剂的吸收(P209)
杂草吸收除草剂的主要部位是叶、茎、根系、幼芽、胚轴等。芽后除草剂主要 是通过植物出土的幼芽或茎叶吸收,而芽前除草剂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胚芽鞘 和胚轴吸收。
(一)茎叶吸收
1.除草剂茎叶吸收的途径 除草剂可通过叶表皮或
●施药量较高时,不损害木质部,甚至在根部被杀死后,仍能继 续吸收与输导一段时间。
●质外体系输导的方向,主要是向上移动。 ●叶面吸收除草剂在质外体系输导一般沿叶脉向上或向叶边缘输导。
4.质外一共质体系输导除草剂
有些除草剂的输导,能同时发生于两种输导体系中。如杀草强、 茅草枯、麦草畏等。有时有些药剂在输导的过程中,可能由临近细 胞的一条输导体系,而进入另外的一条输导体系中。
触杀型除草剂 —— 药剂接触植物体后,只杀死
接触部分,不能内吸传导。
3、按使用方法分类: 土壤处理剂 茎叶处理剂
第三节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P203
除草剂在某一用量下对一些植物敏感,而对另一些植物安全, 这种现象称为选择性。
一、位差和时差选择性
(一)位差选择性:利用作物与杂草在土壤内或空间中位
置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 1、土壤位差选择性:作物和杂草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 有2种方法: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如防大豆田杂草; 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如防果园杂草。 2、空间位差选择性:作物与杂草间空间大剂是在种子萌芽出土的过程中,经胚芽鞘或幼芽吸收, 而发挥杀草作用的。如氟乐灵对多种禾本科杂草的作用,此外,一 些杂草的种子对除草剂也有吸收作用。
二、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
除草剂在植物体的移动有3种方式:①除草剂不能移动或输导甚微(触杀型除 草剂);②质外体系的输导;③共质体系的输导(有时也可以进入质外体系)。
●幼龄植物输导能力强于老龄植物。 ●药量不能过多,使用过量,易杀伤韧皮部而影响输导。 ●光合作用强度高时,输导作用也强。 ●输导由于可以向根转移,故叶面施用后可以杀死地下繁殖器官。 如草甘膦等。
二、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
3.质外体系输导除草剂
除草剂经植物根部吸收后,随水分移动进入木质部,沿导管随蒸 腾液流向上输导。质外体系的主要组成是细胞壁与木质部。
的蔓延。
第二节 除草剂的分类 P197
1、根据除草剂对植物的作用方式(杀草性质)
分类
*灭生性除草剂 对所有植物都有毒害作用。 *选择性除草剂 有选择地毒杀植物。
2、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输导性分类:
内吸型除草剂 —— 可通过根、茎、叶吸收植物
体内,而且可在体内输导传遍全体,破坏体内机能, 造成死亡。
二、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P211)
2.共质体系输导除草剂
除草剂进入叶内后,在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的通道进行移动, 直至进入韧皮部,然后借助茎内的同化液流而上下移动,并与光合 产物共同输导,而积累在植物生长点。
●共质体系的输导是在植物的活组织中进行,当施用高毒力的除草 剂将韧皮部杀死后,共质体的输导就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