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因学生会说而精彩
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高利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语言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是关系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是认真审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那可真是“千呼万唤终不言”啊!任你老师怎么“启”,人家就是“不发”!教师也有些许无奈之感,曰:“孺子不可教也”!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课堂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怎么才能让学生“启”而“有发”呢?我们的姚献芬校长说得好:“孩子不敢说,就鼓励他说;孩子不会说,就教他说。
”这两点,我做到了。
接下来,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所得,说两点浅薄认识。
一.高明的老师会放手,让学生有机会说。
现代教学观认为,老师的任务在于导,真正唱主角的是学生。
老师不是知识的讲解者,而是学生能力的开发者。
一般的老师是讲解,较好的老师是提问,优秀的老师是启发,杰出的老师是放手。
在实际教学中,“舍不得花时间”实际上是教师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力,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明的老师应该学会适时放手,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那节课要讲这样一道练习题:科学家研究表明,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周可以吸收6.3吨二氧化碳。
城北的森林公园有50000平方米森林,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
碳?
在上课之前我就一直在思索:我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有限,这样一道比较抽象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理解呢?特别是听杨老师说他们班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还有学生不理解时,我就想:“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掂量再三,我决定放手先不讲,在简单复习同类连除应用题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两分钟后,我们班平常比较沉默不太爱说的汤麟小声叫我:“老师,你看是不是这样做?”我走到他身边,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很惊讶!6.3÷7=0.9(吨)0.9×5=4.5(吨)4.5×31=139.5(吨)完全正确!我笑着说:“你很棒!完全正确!能给老师讲一讲这样做的道理吗?也就是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
“6.3÷7=0.9(吨)求的是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汤麟有点害羞的看着我,开学至今他还没主动发过言呢!
“你说的很好!思路清晰,接着说!”我仍然笑着鼓励他。
“0.9×5=4.5(吨)求的是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4.5×31=139.5(吨)求的是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31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这一次他一口气说完了。
“你真的很棒!能把你的解题思路给大家说说吗?”我用充满期待与信任的眼神看着他。
汤麟声音响亮的给大家讲了一遍,而且还说了7和5这两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汤麟鼓起掌来,有的还朝他竖起大拇指!
紧接着王子豪也起来发言:“老师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
我是这样做的:6.3÷7=0.9(吨)求出来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再让0.9×31=27.9(吨)求出来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31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最后让27.9×5=139.5(吨)求出来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31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好样的!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有不少学生很兴奋:“老师我也是这样想的!”还有学生听了两人的发言颇受启发、恍然大悟的样子。
胡晓荣不甘落后:“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都不一样。
我是先让6.3×5=31.5(吨)求的是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一周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再让31.5÷7=4.5(吨)求的是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最后让4.5×31=139.5(吨)求的是5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31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听着听着,我感觉很惊讶更惊喜!没想到我感觉抽象担心学生难以理解的题,学生竟然能做出来,而且还讲的这么好!
给学生短短的几分钟,留给学生的是思维的空间、充分的讨论,也有尝试的机会,更有创造的灵感。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可能
会“茅塞顿开”,可能会“恍然大悟”,可能会“柳暗花明”,还可能“出人意料”,给你“意外惊喜”……虽然老师没有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的讲,但学生理解很到位,说的也很精彩,高明的老师要学会放手。
二.引领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有内容说。
学生敢说了,想说了,还得想办法让学生有内容可说。
实践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因此,我的做法就是能让学生实践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时间太紧,就放到课余时间,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
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动脑想,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科学、完整、严谨的数学语言归纳整理,然后与同学们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cm,宽15cm.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我没有让学生当堂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留做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制作长方形框架,并思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自己先想一想怎么表述能让大家听明白。
第二天一上课,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给我看,自豪的说:“老师,看!这是我做的长方形框架。
”我也很开心的说:“大家有什么发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着说:“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形状变了,周长不变。
”我装作不明白:
“为什么这样一拉,周长不变呀?”邵晶晶拿着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起来示范:“老师你看,拉之前长方形由这四根木条围成,拉了以后,平行四边形也是由这四根木条围成,只不过形状变了,但周长不变。
”许多学生有同感:“对呀,四根木条的长度和没变。
”至于面积的变化,学生解释说:“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高就变短了,所以面积会变小。
”好一个“高变短了”,很形象啊!有学生马上补充:“底没变。
”
我不得不感慨:基于实践的学生发言,学生才能说得深刻,说的精彩啊。
总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敢于说、学会说;还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学生有机会说,引领实践操作,让学生有内容可说。
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说起来,数学课,一定会因学生会说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