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专栏——传媒与和谐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申艳妮(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耍: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地震谣言人际传播一、绪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未经证实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被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深信,但事实上他们是虚假讯息。
尤其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上网,为网络谣言的存在提供了场域,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谣言传播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方式,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传播,但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易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及影响能力,发布者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谣言,瞬间便可遍及整个社会,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①对谣言的研究,大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们开始对战争中传播的谣言作系统研究。
几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谣言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
网络出现后,国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谣言在计算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下与面对面的传播形态下的异同之处。
中国对谣言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在SR A S期间,国内社会科学界曾集中研究过SA R S爆发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但对谣言则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从国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状况来看,人们虽已开始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但却未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显得比较零散。
在已有的网络谣言研究中,大多是对文献的分析,对概念、类别、防治等的讨论,缺乏完整的描述分析。
(2)将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提上日程是必要的。
为什么有谣言?网络谣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网络谣言?人们为什么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如何?本文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谣言与网络谣言《战国策》中有许多关于谣言的典故。
在现代汉语里,与“谣言”意义相近的有“八卦”、“传言”、”流言飞语”。
牛津字典称谣言为“存疑的言论或道听途说,相似的词有goss i p(闲言闲语)、w hi sper(秘密或具有阴谋性的谈话)”。
从这些字面上看,谣言多被赋予私密、闲话等方面的意义。
虽然传统研究中对谣言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体现出了这样几个共同之处:从本质特征看,谣言没有确切的根、未经证实:从内容看一般与时事相联系,关系到人们的兴趣或利益;从目的看,谣言旨在说服他人;从传播媒介看,谣言50通过大众传媒之外的媒介传播。
因此,我们可以对网络谣言下这样的定义: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传播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
网络谣言根据传播形式可分为文字谣言、图片谣言、影视频谣言等。
从网络传播的特性出发,汪志坚、骆少康(2002,台湾)总结出网络谣言的几个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多源于B BS 内容及E—M A I L的转帖行为,谣言在流传过程之后可能被修改;传播中会有群体思考的现象产生;网络谣言的传播可以用认知理论中的认知平衡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解释;重复的力量会使网络谣言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三、网络地震谣言内容统计1瑶hm址追溯竹订订撖谣等诉束网络谣岢f々播片式表一网络地震谣言内容分析结果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J I l一带发生地震,由于地震的破坏强度特别大,余震不断,而专家的科学分析未能及时跟上民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导致在网络上不时有一些真假难分的地震谣言出现。
在地震期间,网民用B B S或电子邮件、博客等散播网络谣言的案例举不胜举,网络使用者经常在无法求证的情形下,将有关自身或亲友安全、健康等未经证实的事件在姑且信之的,厶态下将之传播给其他入。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的式,对地震以来的国内网络谣言予以分析(以2008年5月12日开始的汶川大地震之日起所收录的地震2008年第12期(总第52期)l毒匆_孳.挫谣言为取样对象,对所收集的50则网络谣言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四、网络地震谣言分析(一)从谣言传播者看1、谣言出处难以追溯在互联网传播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身份没有明显的界限,网上论坛里的帖子有的标明为转帖,即使加注了原地址,也无法证明就是谣言的原始出处,所以要做精确调查实属不易。
那些通过电子邮件、群、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的谣言只会留下邮箱、网名等信息,很难追溯。
表中所分析的13则可追溯的信息有的是必须通过警方协助才可以追溯的谣言。
2、来源可信度少数几则谣言出现了“我”、其他谣言中出现“朋友”、“美国的地震专家”、“地震局”、“专家”等人物,其特点表现大多以权威的身份发言,以获得信任。
彭德尔顿认为,谣言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相信,而信息是否具有说服力,部分取决于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
同时他还总结了具备可信度与说服力的信息发布者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如专家的形象、丰富的知识、充分的经验;安全、诚实的品质,魄力,包含魅力、活力等。
从表一可看出,亲身经历者和专家的口吻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
3、谣言传播心理有些谣言的传播者似乎是因为爱国,不管有没有经过查证,更有网民直接声称“看后要转帖,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爱国的热情,管他是不是真的,贴了再说……”,所以一些网民一看是为了爱国,那就贴吧。
还些网民是为了兴趣,在案例中有这样一位网民,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对计算机特别酷爱,所以他就黑了当地地震局的网站,并发布地震谣言,他曾经洋洋得意,用此方式来炫耀他的能力。
还有一些是抱着敌意的态度来传播谣言的,众所周知的数字8事件,就是法轮功在国外发布的-Ⅱl l J谣言。
(二)从谣言的内容看为了使谣言更具可信度,除了以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口吻外,还附加了照片。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新闻性谣言占所有谣言的60%。
大多以发布新闻的方式来发布谣言。
(三)从传播特性看1、传播方式多样性。
重复力量大从表一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形态多样,有W EB网页、E—M A I L、B B S、Q 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通过这些功能的复合使用,谣言集中爆发,势不可挡。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谣言往往这样让人信以为真,如果好几个人说出同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极易被认为是真的。
可见,谣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转帖、匿名性由于网络信息易于复制等技术特点,转帖BB S、Q Q等等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为谣言通过这些方式大量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由于人们能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而网络的监管和自律还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谣言传播就比在传统环境中具有更强的效果。
在明知是谣言的情况下,由于匿名,人们可能因认定不必承担责任而随意传播。
3、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在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的同时常伴随着真相,由于谣言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而导致出现谣言压倒真相的情况。
隶南锫糖2008年第12期(总第52期’614、兼具人际传播的特点由于网络谣言在网上迅速蔓延,这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无形中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的谣言也可能成为相识的人们交流的内容。
(四)从网络谣言传播效果看1、在网民中乃至社会上引发争论并产生极大影响在中国地震期间,由于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地震谣言,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有些不法之徒攻击当地地震局的网络并发布关于地震的谣言,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那段时间人们的话题就是地震,谣言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剧烈的恐慌,甚至就因为网络上的-N谣言,许多人在深夜纷纷离家避震。
2、网络谣言与大众传媒形成互动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及不可追溯性,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如果在网络上澄清一则地震谣言,似乎多少缺失一些可信度,所以此时传统大众传媒的发言可谓正当其时。
在地震期间,如果网络上发布一则谣言,在电视媒体上就可以看到主持人澄清事实或澄清事实的字幕出现在电视滚动屏上,在广播中也可以听到澄清事实的声音。
汶川I地震之所以没有引发全国性的剧烈恐慌,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信息的流通迅捷畅达以及传统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及即时澄清事实。
五、结语通过对地震谣言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与非网络谣言有很多不相同之处,最大的区别来自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
网络谣言具备出处难以追溯、内容与兴趣、主观情绪状态、新闻时事紧密相关的特征,与人际谣言传播相比,网络谣言传播形态多样性、传播范围更广。
网络传播的异步性也决定了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沟通,网络谣言所产生的效果是深远的,这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并做进一步研究的。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网络谣言必须受到控制。
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法律控制和技术控制外,应对网民加以正确的引导;如出现有碍社会安定的网络谣言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在网上澄清事实,通过专家与网民的互动,网络上权威人士的发言等正确引导舆论。
壁熟①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P.2②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7,P.6E圃1、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291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年5~6期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汪志坚、骆少康:《以内容分析法探讨网路谣言之研究》,j our nal of i nf or m at i on,T ech nol o gy a nd Soci et y 2002(1)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