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1分析李叔同的《送别》送别是中国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都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渲染了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都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等;芳草有时喻为离恨,在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恨如春草般连绵不绝,无处不生,使人愁绪万千;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晚风、暮色为此情此景蒙上了一层柔美的色彩,缓和了离别的伤感,但仍不免透露出一丝萧瑟。

而第二节中的“浊酒”一词也蕴含古典意象之美,古人常常饮酒送别,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2、邓丽君《淡淡幽情》对唐诗宋词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从表现形式来看,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对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邓丽君是华人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在文化领域里影响了华人社会。

(人民网评)。

她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在专辑中她说道:“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够也为传统文化近一点微薄的力量······让一千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与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宝玉,借着歌声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她个人巨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唐诗宋词千年流传和所表达出的人生哲理、乡愁、亲情、爱情;并且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演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使唐宋诗词更加广为传颂,深入人心。

更引领了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流行歌曲中的潮流,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对古典诗词的传播。

4、周华健《江湖》张大春认为‘江湖’就是人间,所谓“混江湖”,比如在职场上、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每天就是在出入江湖。

赞同,曾有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觉得很贴切,更通俗一点来讲江湖就是社会,经历人生百态,才知江湖真谛。

是成功的之作,2014年凭借该专辑周华健入围第25届金曲奖的最佳国语专辑奖。

《江湖》表达出了那种已在中国延续千余年的侠义精神。

这张专辑虽使用西方乐器,表达了对民族的深厚情感,超过一般流行音乐的编曲经验,展现了创意性与突破性。

《泼墨》引用历史典故,以国画皴法为意象,营造出充满民族特色的聆听情境。

整首词将中国古典文化挥洒到极致,全词用了20个古典意象,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的第一句、【李白月】指李白钟爱月(名句“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

更以二十六个国画技法“皴”结尾,mv里周华健游走在这历史的长廊中弹唱《泼墨》,同时传达了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5、方文山在《东风破》中穿插了古典文化体现在:《东风破》的“破”指的是一种调,即宋朝所谓的“曲破”;而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在唐代受到很大的重视,故文人亦多将琵琶一词入诗,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这两句也带有浓重的古典意蕴,第一句中,表现了一个漂泊在外、思绪满怀,借酒消愁的游子形象,而后一句应是来自李清照《如梦令》中的那句‘应是绿肥红瘦’。

整个歌词充满了联想意义,而词意的丰厚更显得张力无穷。

更运用了传统的表现手法“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等的抽象名词,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他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

而用“花开”来隐喻人的感情的发展。

《东风破》的歌词是方文山“中国风”写作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对古诗词的古典美与现在流行歌词的相互贯通,让古典重现无尽的魅力。

6、林夕在《我》中林夕传达了对个人、自我的强调,与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集体意识,宗族意识截然相反,“我就是我”我要做不同于他人的我,绽放自我,“我喜欢我”热爱自我,肯定自我。

而在《明我以德》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继承,“学会致知格物怀疑发问”对所学的支持要持怀疑态度,自己检验然后吸收,而不是向传统文化中那样,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没有思考;并且林夕还强调“格物”,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

7、陈信荣从歌词本身来看,词作中传达了恋人曾相爱,分手之后,深深思念对方,无法复合后。

顺其自然,认为思念也是幸福。

而歌词中的“坐看云起时”一句源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中传达了人生哲理,在山中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就如歌词中的“沧桑过后是繁花盛开”一句,困难过后,希望之花就会盛开。

8、陈小奇《涛声依旧》中词作者把传统的唐诗宋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蓝本,诗人抓住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 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辗转难眠, 凄凉冷落的情景。

《涛声依旧》的作者也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字眼, 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 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 藉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

虽然说唐诗宋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 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唐诗宋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

与唐诗宋词结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华, 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经典的话题。

这就恰恰弥补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不足。

两者相互较错,密不可分。

9、创作歌词;弦月如钩今夕付闲愁;独上西楼长恨入孤舟;玉箫吹断谁道且行吟莫回首;不见你月下独坐霜满眸;才知院虽深【锁不住思念;剪不断理还乱无声牵绊;寂寞梧桐影与我相纠缠;伊人独立何时才回还】;【结尾再次重复】独上西楼望月无言只因思念你;雁鸣渐远别样滋味在心头;钩月不能割裂回忆的凄怆;梧桐遗香如你不散的哀伤;庭院深深
10、中国风传播我认为中国风是指曲风为中国传统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在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或在词作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在歌中加了这些元素,皆可称为中国风。

传统文化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的得,流行歌曲的号召力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是传统文化不可与之相比较的,因此有利于传统文化扩大传播面积;流行歌曲是大众歌曲,有利于传统文化走下神坛,增加其亲民力;流行歌曲的演绎有时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理解。

传统文化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的失,由于流行歌曲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业性,往往会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将原作改编并且将原作所表达的感情歪曲或断章取义,不利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理解,而且流行音乐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有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11、社会发展史流行音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1949年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第一次高潮,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是中国第一手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但进入新中国后,流行歌曲是靡靡之音而逐步被禁,很多歌星、词作家、曲作家都转移到香港台湾去发展,但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本土音乐发展缓慢,多改编或翻唱西洋歌曲。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港台流行歌曲的盒带进入广东福建等
地。

八十年代中后期,港台歌曲的介入促使“死气沉沉”的大陆流行乐坛在“阵痛”中开始酝酿变革,港台歌手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90年代,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广东流行音乐开始成熟,出现了歌手签约制度,流行音乐走进了商业包装时代。

流行歌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而走向繁荣的。

12、公民文化流行歌曲是公民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歌词贴近生活:(1)口语化并极富亲切感,同时为了迎合大众所表达的情感大多是亲情以及友情。

(2)时代性,总是紧贴时代情状,与时俱进的,时代流行什么,它就会反映什么。

(3)个性化,流行歌曲的歌词必须富有个性,体现它的独特品位,否则便会泯灭于歌坛,而且它的个性化更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除此之外流行歌曲的旋律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旋律音域大多不超越人声的自然声区,容易广为传唱。

从艺术形态而言,流行歌曲更适合平民,它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

13、伦敦奥运会闭幕式表演是一次对近半个世纪英国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全景展示。

以回顾音乐在英国文化以及文化输出中的重要作用为主线,在激情狂欢的背后,是英国半个世纪来影响力遍及全球的流行文化流行音乐兴起于西方工业文明,而西方工业文明又起源于英国,因此在奥运会闭幕式上用流行歌曲串联是有其政治意义的,展现了它半个世纪以来的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