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被类型-总结

植被类型-总结

• 降雨季节分布极不均匀 • 砖红壤
• 2. 稀树草原的基本特征
• 种类组成简单,外貌独特,结构:散 生乔、灌木地下茎发达,多年生草本 占优势,有旱生的特点,藤本稀少, 附生植物没有。
• 生产力:植物量约24 t/hm2,净生产 量平均约7 t/(hm2 ·a)。
• 3. 稀树草原的地理分布
• 赤道南北5 °- 20°的非洲(典型萨 瓦纳)、南美(坎普群落和里诺群 落)、亚洲、北美、澳大利亚。
年内降水均匀 土壤为棕壤和褐土
2. 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丰富,主要由山毛榉属、栎属、栗属、桦
属、槭属、椴属、白蜡属、扬属、赤扬属、榆属、扑属、 鹅耳栎属等组成,其中多数属于壳斗科的落叶种类。
• 外貌: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高
位芽植物占一定比例;乔木层基本处于同一高度,林冠平 整;灌草层发育较好;叶以落叶性质的小叶为主,质地 薄,无革质叶,叶无茸毛,春夏呈鲜绿色;季相变化明 显。
2. 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贫乏,以小灌木、矮灌木和苔
藓、地衣植物占优势,通常10-200种。
• 结构:简单,苔藓、地衣起特殊作用。
• 外貌:生活型以地上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
为主,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常绿植 物,矮生,匍匐或垫状类型,根分布在融冻 层上部。
具有抗寒和抗生理干旱特征。
植物生长缓慢,多具大型鲜艳的花和花 序。
种的饱和度大,1m2内有数十种。
• 外貌结构:
草原相当浓密,高度不大。
呈暗绿色,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以地面芽为主,地下芽数量不少。有一年生半灌木、 小灌木;植物具旱生结构,有多层现象。
• 生产力:净生产量约0.5-15 t/(hm2 ·a)
• 3. 类型与地理分布
• 类型: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高寒草原
一、热带植被
• (二)季雨林(季风林、季节林)
• 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 森林类型。
• 1. 季雨林发育的环境特征 • 具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25℃左右,年较差可达8 ℃, 年 雨量800-1500mm •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干湿季 • 砖红壤
• 2. 季雨林的基本特征 • 种类组成:比热带雨林贫乏,主要树种在干季
科等植物为主。 热带亚热带荒漠以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
的植物为主。 • (2 ) 生活型多种多样
超旱生型小灌木、半灌木、灌木、半乔木、短命 植物、类短命植物。
有各种适应干旱的生态方式。 • (3) 盐生植物是一个重要的类群 • (4) 生产力很低
3. 类型与地理分布 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非洲、南北美洲、亚洲、澳大利亚、我国
红树林的支柱根
胎生现象
红树林
二、亚热带植被
• (二)常绿硬叶林(阔叶硬叶林)
• 大陆西岸地中海式气候下发育的典型植被类型
• 1. 发育的环境条件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年温差1722℃,年雨量500-750mm
水热不同期 土壤为红褐色土,土层浅薄。
• 2. 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相对贫乏,主要由硬叶的常绿高位芽 植物(乔、灌木)组成。
• 结构:简单。乔、灌、草各一层;乔木层以一二种植物占
优势,主要以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为主;层间植物少, 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 生产力:
植物量约200-400 t/hm2,净生产量平均约10-15 t/(hm2 ·a)。
3. 地理分布
•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洲东部温带季风气 候区;北美东部;南美东部与西南小部分。
• 我国东北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长白山等)。
针 阔 混 交 林
(三)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
• 原指由西伯利亚的云杉、冷杉、落叶松组成的有沼 泽化现象的泰加林,后泛指北方针叶林。(指分布 于寒温带和中低纬亚高山地区,由耐寒针叶乔木组 成的森林类型。)
• 1. 发育的环境条件
夏季温凉潮湿,冬季十分严寒,生长季短(少 于4个月);
• 分布:亚欧大陆,北美洲、南美洲、
非洲南部、大洋洲
草 原
温带草原
四、寒带植被
• 苔原(冻原):指极地或极地高山灌木、草
本、苔藓、地衣占优势的,层次不多的植物群 落。 • 1. 发育的环境条件
夏季短促凉爽,冬漫长而严寒;生长季短, 只有2-3月;
年雨量200-300mm,气候湿润; 蒸发低,风速大,光照特殊; 有永冻层(深达150-200cm),土壤沼泽化。
落叶;常见种有柚木、木棉、木荚豆、酸豆、 楹树等,都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 结构:比雨林简单。乔木层平均约25m,可分 2-3层,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旱生结构;灌木 层、草本层。 • 外貌: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占优势,中型叶占 60%,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干季落叶,雨季来 临时又开始长叶。
层间植物仍丰富:木质藤本仍多;草本附生 植物也多,但木本附生植物缺乏。 • 生产力:植物量平均约100t/hm2,净生产量平 均17.5 t/(hm2 ·a)。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6个小组,分别准备,讨论后选 一代表发言,第7周星期三进行。
课后每人交一份准备稿,描述1-2种植被类型的发育环境条 件、群落特征、地理分布及其类型。
-----------------------------------------------------主要参考书:武吉华等.《植物地理学》 潘树荣,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紫檀、柚木、铁刀木、婆罗双树。 • 油脂植物;降香檀、油楠、大叶山楝等。
柚木林
• (三)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
• 含有少数散生乔木或灌木的热带草原植被, 是一种独特(阳性、旱生、适应高温)的热 带旱生型草本群落。
• 1. 发育的环境特征 • 气候较干燥
年均温18-24℃左右,年雨量500-1500mm
• 3. 季雨林的类型和地理分布 • 类型: 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
石灰岩季雨林 • 分布: • 中南美洲季雨林(中美洲、巴拿马到墨西哥) • 非洲季雨林(雨林的外围地区) • 亚洲季雨林(印度、中南半岛季雨林)最典型 • 我国季雨林(广西南部、云南南部石灰岩地区;
海南岛西部、云南南部干热河谷) • 季雨林的利用和保护 • 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优良的用材树种:黄檀、
• 外貌结构:叶具旱生结构,小叶、革质叶,季相 变化不明显;结构较简单,只有乔木层和灌木层, 草本层不发育,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少。
• 生产力:平均植物量不足100 t/hm2,净生产量平
均约8 t/(hm2 ·a)。
• 3. 地理分布与类型
世界地中海气候区,欧洲、南美、北美、非洲、 澳大利亚。
• (三)荒漠
• 结构:简单,有乔木层和灌木层,赤道地区的红树林
有藤本和附生植物。
• 生产力:与热带雨林相似。
3 类型和地理分布:
• 分布:赤道附近至亚热带滨海地区, 最北可达32°N。
• 类型:东方型 西方型 • 资源的利用:
海岸防护林; 鱼虾栖息地; 具药用、食用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
红树科的植物——桐花树
• 是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的地带 性植被,为夏绿干燥草本群落。
• 1. 发育的环境条件
夏季热,冬季冷,年较差大; 年雨量150-500mm,干燥度1-4; 雨量少,变率大,多集中在温暖夏季; 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
2. 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 (禾
本科、豆科、莎草科植物)占优势,尤以禾本科针茅 属为典型,还有菊科、藜科或其他杂草类占重要地 位。
第七节 植被类型总结
植被类型总结
• 植被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除外)
• 热带植被类型(1.热带季雨林 2.热带稀树草原 3.红树林) • 亚热带植被类型(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荒漠) • 温带植被类型(6.温带夏绿阔叶林 7.温带针阔混交林
8.泰加林 9.温带草原)
• 寒带植被类型(10.冻原)
年均温0℃左右,年降水量为300-600mm,大 部分在春季降落;
土壤为灰化土,有机质含量很高(达20%以 上),呈强酸性。
• 2. 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由耐寒性的针叶乔木树种组成(松
杉类)。
• 外貌:外貌特殊,通常由单一树种构成纯林,树
冠呈尖塔状,色调单一。
• 结构 :简单,乔木由1-2种针叶树组成,灌木、
• 种类组成:主要由山毛榉属、栎属、椴属、榆属的落叶 树种与云杉属、冷杉属、松属等耐寒树种组成。
• 外貌结构:季相变化十分明显,结构比较简单。 • 生产力:信息数据缺
• 3. 类型与地理分布
• 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
• 北美东部五大湖地区、阿巴拉契亚地 区;
• 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北部,日本的 本洲、四国;
讨论课
• 目的: 通过讨论,使大家正确认识世界植被的特征及其分布,掌握
植被分析的方法,学会综合应用植物群落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内容:
热带植被(1.季雨林 2.热带稀树草原 3.红树林) 亚热带植被(4.常绿硬叶林 5.荒漠) 温带植被(6.夏绿阔叶林 7.针阔混交林 8.泰加林 9.草原) 寒带植被(10.冻原) • 要求:
• 发育在降水稀少、蒸发量极大地区的超旱生 半乔木、半灌木、小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 疏群落。
• 1. 发育的环境条件
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极少,日照 强,年较差、日较差大,蒸发强烈。
年雨量250mm以下
土壤贫瘠
2. 荒漠植被的群落特征
• (1)植物稀疏,种类贫乏 温带荒漠以黎科、蒺藜科、柽柳科、麻黄科、菊
温 带 、 亚 热 带 、 热 带 沙 漠 的 分 布
荒 漠
荒漠植被
荒漠
三、温带植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