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
摘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
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
人格
关键词:美育阅读语言的意境插图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

我认为学校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
声情并茂,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

然后,上课伊始,从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读出春雨的开象“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用亲切、欢快的口吻读出春雨滋润万物的博大胸怀。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再引导学生用雄壮、豪迈的声调读出同学们趁着春雨挖坑种树,绿化祖国大地的爱国情怀。

最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真的是一种么的享受。

学生在声情并茂、欢快有趣的课堂上感受到春雨的美、春天的气息,受到文辞的熏陶,阅读效果明显加强。

审美的心理学认为“美是高强度的情感催化剂。

”美能悦情,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意志昂扬。

情能悦趣,情感的高涨可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兴趣的飞跃发展。

以美催情,用情促趣,情趣互生,相得益彰。

这一美感诱导法能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语言的意境魅力感染学生
语意悠长,在语言上品位美育。

小学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感情色彩很浓烈。

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做枯燥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在上>这节课时,我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我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我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想学生再现这样感人的场面以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任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得到幸福生活和强化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感召学生
形神兼备,从感官上感受美育。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用四个自然段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但由于学生较小,仍以形象性、直观性思维为主,难以直接通过文字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

还有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及地域限制,难以理解文中描写的景物。

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使学生直观、清楚的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以及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用教师优美的板书征服学生。

特长张扬,用个性去宣传美育。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板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懂得教师的教学意图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

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

一句话,板书要合理。

有的
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

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

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以及闰土的性格特征揭示出来。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聪明能干看瓜刺猹见多识广看鱼儿跳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当我看到孩子们用敬佩兼羡慕的眼光注视着黑板时,我感到美的气息正在孩子们的心灵中飘荡。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尽办法加强学生美感的培养,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这个有效的途径,从小学抓起,加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鉴赏美,在美育中增长知识。

让我们用汗水辛勤浇灌,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美丽,茁壮成长,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柳斌.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m].长城出版社,1992
[4]王生平.美育的意义[n].光明日报.1997
[5]仇春霖.美育的呼唤[n].中国教育报.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