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一、背景和概况(一)背景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1910年前后,中国大豆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88.0%。
但在最近1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大豆生产发生了剧烈变化。
在1941年前后,美国超过中国成为第一大豆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46.5%。
1974年,巴西的产量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的大豆生产国。
从2017—2018年的市场来看,中国大豆产量在全球排名第4位,仅占全球产量的 4.2%,大豆消费量却占全球的31.7%,约有9600万吨需要进口。
2018年3月23日,随着美国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2018年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对水果及制品等120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5%,对大豆等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25%。
2018年9月18日,为应对美国再次对我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税率,中国也再次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约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10%或5%关税。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大豆作为我国最依赖进口的商品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因为美国大豆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故大豆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中中方反制美方的一个重要筹码。
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70%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高达9500多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8%,中国大豆贸易政策的改变将会对世界大豆产业和外贸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概况1.中国大豆进口规模持续增加从2007年到2017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大豆进口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为3082万吨,到2013年进口数量激增,翻了一倍多,超过6000万吨,达到6338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随后2015年超过8000万吨,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再创新高,首次突破9000万吨,达到9553万吨。
图 1 中国大豆进口量2.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自2010年至2017年,中国国内大豆的消费量和进口量都持续增加,二者保持着同步变动的关系。
中国大豆的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部分年份超过80%,尤其是2015年甚至高达87.4%,2017年也有85%。
另外,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值波动虽然频繁,但是都保持在70%以上。
图 2 2015年到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情况3.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集中,对美国依赖性强全球大豆贸易流向以美洲出口到中国为主。
从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三大大豆生产国,2017年产量约为1.2亿吨、1.13亿吨和4700万吨,合计占全球产量的82%。
图 3 全球大豆贸易流向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17年消费量为1.12亿吨,进口量高达9554万吨,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65%。
因为美大豆贸易回顾中美两国之间的大豆贸易由来已久,我国大豆出口的最大优势是非转基因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但我国大豆出口到美国的数量很小;而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巨大,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为转基因大豆,产量高并且出油率、出粕率高,能够满足国内大豆榨油、饲用的需求。
纵观数十年的中美大豆贸易过程,贸易方向以我国进口美国大豆为主,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共计9554万吨,其中3285.27万吨来自美国,占比34.39%,排名第二。
巴西以5092.87万吨排名首位,销往中国的大豆超过中国总进口量的50%。
2015年之前,美国是中国大豆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2017年以前中国大豆的进口对美国的依赖性是较强图 4 中国进口大豆来源占比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一)进口大豆价格上升,但是幅度较小贸易摩擦必然导致进口大豆价格上升。
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后,中国大豆进口商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从美国进口大豆,大豆价格将上升;二是放弃从美国进口大豆,转而从其它国家增加大豆进口,由于中国大豆进口量庞大,而其它国家大豆供给有限,除美国外的国际大豆市场会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但是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口大豆价格影响幅度较小。
贸易摩擦对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影响不会太大。
主要原因一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供给。
从全球看,大豆供应充足。
预计2018年度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增加,全球大豆产量将达3.6亿吨、油籽产量5.9亿吨,均创历史新高。
而作为全球油料的最大需求方,受2018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豆粕需求不旺,中国的大豆需求将放缓。
中国大豆进口预计同比将出现下降,降至9385万吨(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预测)或950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测)。
因此,从全球看,大豆价格不存在上升的基础。
二是由于中国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美国大豆出口价格直线下降,7月份下降约14%,加税后美国大豆只比南美大豆贵10%左右,美国农民承担的税负大于中国进口商。
而同期南美大豆价格只有小幅上升。
(二)增加我国农民种豆积极性,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首先,中美贸易摩擦将为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变革提供新的机遇。
大豆进口价格的上升将增加我国农民种豆积极性。
但是国产大豆主要是以食用大豆为主的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而国产非转基因油用大豆生产成本高,加上关税后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仍没有竞争力,农民种豆积极性主要靠国内补贴。
其次,受制于国内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栽培面积会增加国内用地紧张,威胁粮食安全。
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86万吨。
经测算,这些进口粮食共需要2011万公顷的耕地,占中国总耕地面积的14.9%。
因此,大幅提高大豆栽培面积,用国产大豆替代进口大豆将会使中国本就不宽松的耕地更加紧张,不利于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底线。
(三)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占比改变巴西和美国是我国大豆最主要进口来源国,因此中美大豆贸易摩擦会对中国大豆来源国占比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美国大豆进口减少的同时,贸易转移效应使巴西大豆的进口增加。
另外,阿根廷、加拿大、乌拉圭和俄罗斯等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和比例也发生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2018年9-10月份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仅为19.8万吨,而进口巴西大豆9月份为759万吨,10月份为653万吨,11月份为507万吨,中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锐减,进口巴西大豆量急剧增加,巴西大豆对美国大豆的替代效应非常明显。
另外,中国进口俄罗斯大豆的数量贸易摩擦后也有显著的增长。
表1 2018年9-10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国家美国巴西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进口量(万1664 6608.2 179.2 146.6 119.9 81.7吨)增减情况-49.40% 29.80% -12.50% -77.80% -53.40% 60.80%进入2019年后,从表5可以看出,2019年1-2月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与同期相比显著减少,占总进口量比重降到10%以下,而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大豆加拿大和阿根廷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也都超过了美国。
表2 2019年1-2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国家美国巴西加拿大阿根廷进口量(万吨)104.4 691.9 187.8 182.6与同期相比的增减情况-88.60% 81.10% 290% 195%占总进口量的比例8.80% 58.50% 15.90% 15.40%三、中国的策略(一)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降低中国大豆进口高依存度风险自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都表达了希望加强与中国大豆贸易合作的意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环境适宜,大豆出油率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优良。
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继续加大在相关国家的农业投资,积极开发当地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加强合作,另外还要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大豆进口规模。
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使我国大豆格局呈多元化发展,进而降低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的风险,保证中国大豆的市场需求。
(二)加强大豆主要生产国贸易合作,保障中国大豆供给量作为世界上大豆的最大消费国,中国大豆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进口仍然是满足国内需求的主要途径。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确保除美国之外大豆进口来源的稳定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首先要鼓励中国企业与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要出口国政府搞好关系,与这些国家签署大豆长期购买协议,从而鼓励这些国家的农民增加大豆的种植。
此外,为了避免以后大豆进口量下滑和巴西、阿根廷大豆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受损,中国还应该加强与乌拉圭巴拉圭、玻利维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大豆主要生产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以此确保我国大豆市场充足的供给量。
(三)继续推进大豆生产者补贴,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中国作为传统大豆生产大国,大豆生产量曾经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逐步对大豆种植农户进行补贴,但是与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相比,中国对大豆产业扶持力度仍然较低,这是导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则建立本国的大豆支持和补贴体系对种植大豆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直接和间接补贴,对大豆生产实施农业结构性调整,对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等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降低大豆生产的综合生产成本,鼓励国内农民增加大豆的种植,增加国内大豆的供给。
在实践中,通过政策引导以及适当的种植补贴等,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自2015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下一步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大豆种植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国大豆产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四)政府引导居民调整消费结构,减少大豆消费大豆作为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重要的日常消费品和养殖行业的饲料原料。
我国对大豆的进口需求有一定的“刚性”,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初,为有效面对大豆进口规模下降所造成的国内需求不足状况,政府要积极引导居民调整消费结构,减少大豆的消费。
具体地说,一方面,我国政府要鼓励饲养行业企业大幅度降低大豆类饲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增加大豆替代产品及其下游产品的进口,即增加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的进口,增加菜籽、葵花籽等油料产品的进口,增加豆粕、菜粕、葵粕和鱼粉等商品的进口,增加猪肉等肉类产品的进口。
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调整相应产品的进口政策,特别是要降低大豆替代产品及其下游产品的进口关税。
通过这样的引导,降低居民大豆的消费量,从而减少大豆进口。
(五)中国深化贸易布局,形成全球产业链从长远来看,要保证中国大豆产业的安全,我国还需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