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摘要: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内驱力有关,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思想精髓。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内驱力具体有三点实践性思考:(1)尊重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内部尊重。
(2)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的实现。
(3)最后,激励、赏识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驱力激发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学习动机,同时内驱力又对学习动机具有推动作用,是使学习动机内化为实际行动的潜在力量。
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内驱力有关,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思想精髓。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内驱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点实践性思考:
首先,尊重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内部尊重。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
尊重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尊重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心态,它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对你的
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你对学生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溜号”的学生,我们可能采取的态度有:(1)只要不影响老师上课,置之不理,他反正也学不会;(2)大声呵斥,当众批评;(3)“含情脉脉”地注视他或善意的提醒他。
哪种方式最能保全学生的自尊,又最有效呢?相信大家不言而喻。
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同一个学生,在那位老师面前桀骜不驯,甚至与老师吹胡子瞪眼,而在这位老师面前却低首心折一副害羞的模样。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老师能够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我想再补充一句:学生的尊严也是靠教师维护的!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也只有建立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供前提条件。
(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满足内部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尊
严感一方面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外部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内心对学习成功的渴求。
可以说,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对学习充满了美好愿景,渴望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使他自身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为每一个学生建
立使他能在智力劳动中取得成功乐趣的平台。
这是学生学习
内驱力的源泉。
例如:八年级地理《日本》一节的教学,笔者这样设计:首先多媒体播放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形成的纪录片,直击日本地震现场,演绎地震生成的原理,演示海啸形成的过程及海啸袭击日本海岸的实录。
震撼人心的场面意在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对日本求知若渴。
然后给学生出示三个自学目标:(1)知道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理解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
学生进行自学,时间是15分钟,并告诉学生15分钟过后立即进行检测。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明确目标后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自学中。
限制时间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紧张起来,在此期间笔者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后进生和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的学生,对他们要进行善意的提醒或轻声鼓励。
1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让学生合上课本,转入检测,时间为10分钟。
检测题目的设计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检测的基本知识为: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知识拓展
有: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影响气候特征的因素。
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获得智力劳动成果的快乐。
测试完后组内互评,讨论。
5分钟讨论学生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错误或疑惑点借助讨论解决,后进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完全能够达到三个学习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笔者和学生共同分析拓展题,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气候成因。
这样让学生通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并在自学中取得的成就,从而建立他们学习的尊严感,满足自我内部尊重的需要,从而激发个体挑战类似智力活动的内驱力,使他的学习活动自愿而且快乐,积极而且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的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要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
这就要给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的动脑的工作。
我想,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秘密。
其次,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的实现。
当学生发现学习能够使他内心或在同伴面前获得尊严感,学生就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
而完成自我的实现,又是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内驱力的最高境界。
笔者的课代表,原本是一位成绩平平的女孩,因为了解到这个孩子比较爱操心,所以任命她当了课代表。
一个学期过后,这个女孩的成绩频频达到满分引起了我的深思。
原来这个孩子自从当上课代表,自习课上便自觉充当了小老师
的角色,只要笔者不在这个班(因为自习同时辅导两个班),这个可爱的女孩儿便离开自己的座位,像老师一样辅导任何一位需要她帮助的学生,班上的学生也十分信任她,碰到解决不了的疑问就找她。
就这样,她的成绩大幅提高,直至现在的经常性满分。
不仅如此,在笔者的鼓励下,其它各科成绩也都有较大提高。
这一现象启发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1+1合作伙伴共同体”,学生的疑问先让学生在“共同体”内和“共同体”之间相互帮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来共同解决。
旨在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教”同伴的机会,在“教”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教”同伴的过程中体会自我学习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需求,获得更强(下转第97页)
(上接第95页)的学习内驱力。
最后,激励、赏识每一个学生
激励和赏识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顺境中学会竞争,在逆境中学会坚持。
课堂上,对随堂检测笔者每次都表扬前十名全做对的学生。
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后会立刻拿给我看,因为如果这位学生能够全做对的话笔者会立刻宣布:×××第一个正确完成。
受此表扬的学生总是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其他学生看到已有人领先,便更加努力希望第二个表扬的是他,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做题太快以至于不小心做错,(做错不表扬),所以每每此时总有学生自
言自语地说:“还不如慢点做,应该先保证对”。
对于后进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要关注,走到他身边,询问学生是否学会或给学生轻轻喊声“加油”,学生其实很容易满足,特别是后进生。
这种表扬不仅激励了学生,对学生体现关注与关怀,而且使学生对课堂检测形成一种习惯:明确题目后立刻进入解答状态,注意力集中而且速度尽可能快,后进生也不甘落后,时常会出现中等生或后进生跑到前十名的情况,因为随堂检测考察知识点单一,而且针对性很强,不同水平学生完成时间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这样简单的两个字“表扬”便形成了对全班同学激励机制,无形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表扬的力量甚至会超乎想象。
有一次小测试后笔者在课堂上“隆重”表扬了班上学习最困难的学生,因为上次这个孩子只考了20
多分,而这次考到了40多分。
当然我没有公布他的分数,只说他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一下子进步了20多分,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进步下去,不久的将来他的成绩会有多么厉害?说实话虽然很真诚地表扬了他,我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没想到接下来的课堂这个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拿着课本凝眉死“啃”。
仔细想想,这应该是一学年以来笔者对这个孩子唯一的一次表扬,表扬的力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仿佛给一个已然沉睡的心灵注入一股兴奋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既要有外部刺激,
比如尊重,表扬、感染学生,更要注重满足其内心的需要:让学生经历独立的脑力劳动,并能够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如果学生亲自去发现并探究、亲自去把握所学知识,那么这种驾奴知识的快乐情感就会非常强烈。
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学习内驱力被激发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