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科院
113班
33号
张晓彤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学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让他们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自信心;创造性;探究性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人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环境,树立学生信心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
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
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
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
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
”为了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中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很有必要。
二、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
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出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1]这个思想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着美国教育,今天我们尚未追踪到它的足迹、但是,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却日益响亮地回荡在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它甚至波及英国课堂、德国课堂和日本课堂。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2]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提出问题或假说。
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
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作用。
{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
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
经过这番思考,进而学生们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3]。
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的知识难于美国,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教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
即可。
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
[4]闲为学生必然在实际生活中要自己动手操作、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要享受成功的乐趣。
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美国从小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
和“项目(Project)”,[5]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中美两同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参考文献:
[1]袁一萍,【中美基础教育之比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4
[2]杨冬丽,【中美基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比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3]刘庆昌【.我的教育哲学观】
[4]刘静,【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首都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中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