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研究城关回小马丽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叶老曾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涵义。
课堂导入可以有很多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条件,课堂导入也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图片、影片、歌曲、flash动画,可以说各有千秋,异彩分呈。
但是文学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讲授文学的语文教学更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更多的老师在更多的时候也会选择语言作为导入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导语。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课堂导语设计新颖得法,犹如掌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精神只有在兴奋状态之中,对所学的知识方能记得牢,掌握得好。
刚一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难免不集中,得法的一席导语,便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教学便可顺利地进入轨道,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好的老师总不免为之劳神费思、呕心沥血。
那么,怎样让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作用,使其尽显提纲挈领的妙处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无固定模式,在此,我只想把自己在短暂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在这里总结出来,一、导语的作用和意义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虽然简短,但绝对不可小觑,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质最的高低。
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钱威提出: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
显然,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不仅仅在于烘托气氛和诱趣,更在于导入语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确定学习的起点行为方面的意义。
教学伊始,由于老师在导语上下了工夫,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兴奋点立刻集中在老师的几句话上,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珍珠泉》一课,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见过泉水吗?有一个人他要给我们介绍一个名叫珍珠泉的泉,为什叫珍珠泉呢?难道是像珍珠吗?今天我们就来去看看吧。
还比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课,教师可以先让三位同学上讲台参与做“逃生”游戏,看是否都能拉着铅垂从瓶口成功出来,能是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语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从巩固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
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本组课文内容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1]老师要抓住这种联系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不仅清楚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而且明白所学内容与前后课文有什么内在联系。
例如在导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就可以回顾上一篇课文《燕子专列》,人类是如何的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然而有一个村子的人却和他们相反破坏自然,结果灾难降临了……。
(三).明确学习目的。
老师上课伊始简短的几句话,会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训练重点以及学习的思路。
例如在导入《将心比心》时,可以从课题上导入,点名本文重点的学会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
二、课堂导语的要求高尔基说过,文章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
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呢?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一)、导语要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可见,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由谜底导入对“落花生”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盎然;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
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
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歌曲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
如教学《葡萄沟》时,让学生听一首《我们新疆好地方》也别有一番韵味;讲故事导入,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以讲解孔明民大知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学生兴趣很浓。
(二)、导语应该具有目的性。
导语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设计和选择导语类型,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导语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哗众取宠。
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
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
“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
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我的目的,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
(三)、导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式多样。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
因而导语的设计和运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
小学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初期,具有好动、富于想象等特点,导语的设计必须要精练、简洁,设计的尽可能精心些,有文采些,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注意导语的时间在2-3分钟之内为宜,要杜绝费时过多,否则在学生们开始出现疲劳时,将影响主题的传授,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同时,调动学生情绪不要过火,要引导学生由对导入内容的关注及时过渡到对教学主题的关注。
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这样的导入简洁明快,学生不由得打开课本,想随作者去领略一翻,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四)、导语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二而不同。
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作用。
三、导语的类型。
(一)、“开门见山”导语。
“开门见山”导语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般在教学起始时,教师利用和学生自然谈话的方式直接点题,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来学习要求,明确学习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如《秋游》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秋风起了,秋天到了,在这个金风送爽、天朗气清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干什么呀?(秋游),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游》,齐读课题。
直接的问题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立即开始思索起来,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从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温故而知新”导语。
所谓“温故而知新”导语是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导语来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通过温故而知新,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导语:同学们,上一篇课文我们学的是《狼和小羊》主要写的是狼想吃小羊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了,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道理呀?(生答: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干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看看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学生立即高兴起来,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边读边思索起来,点燃了思维的火花,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设疑”导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导语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教学《云房子》时,老师采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各种各样的房子吧?那你见到过云房子吗?”待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后,老师说:“想看云房子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课文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云房子。
”在这种情况下,课文及教师的讲课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围课题”导语。
“围课题”导语,是“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来一系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而设计的导语。
这种导语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如《大禹治水》一课导语设计:(板书“禹”指名读,齐读)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
(写“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大禹为人们治理洪水)(板书“治水”,齐读课题。
)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生略)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地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读)(五)、利用讲故事方式导入利用讲故事导入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低年级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