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IBS)目前认为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
(IBS)目前认为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
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无明显体征,可在结肠相应部分有轻压痛,
体征
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 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2、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主导型、
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常见并发症 :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的功能性疾病,
较少出现并发症,但对较严重的泻, 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持续性便秘者可并发肠梗阻
B、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 或加重症状,而使患者就医
四、其他
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 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
餐后胆囊收缩素、胃泌素等分泌增高可使结肠运 动增高,结肠腔内压力升高,引起IBS病人腹痛、 腹泻 胰高糖素、生长抑素等对肠管运动有抑制作用 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影响肠管运动,可能对某些 IBS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概述: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 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可诱发症状复发 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 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
一、症状
具体临床表现
二、体征
2、腹泻 3、便秘 4、其他消化道症状 5、全身症状
三、常见并发症
1、腹痛 腹痛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大多伴有大便习惯改变。疼痛
一、诊断 :临床上迄今无统一的IBS诊断标准,临
床诊断IBS应重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有针对性 进行排除器质性疾病的辅助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包 括三方面内容:
1、IBS临床症候群
2、可追溯的心理精神因素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无器质性疾 病的依据
常用的IBS诊断标准
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1986年)
肠易激综合征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 黄穗平 教授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BS)目前认为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 疾病。
•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 常等症候群为主要特征,常呈慢性间歇发作,经检查 排除器质性疾病。 •过去常用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 粘液性结肠炎等命名,近年来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学的“腹痛”、“便秘”、 “泄泻”等范畴。
二、内脏感知异常
IBS患者对肠管收缩的痛阈比正常人低,常表 现为感觉过敏,当食丸进入盲肠,其直—乙状
结肠压力即增高Biblioteka 餐后腹痛。直肠气囊充气试验 :IBS患者充气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回肠运动研究 :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加可使60%的IBS患者产 生腹痛,而在正常对照组仅17%
IBS患者对气囊扩张等内脏刺激牵涉痛部位的 不典型提示脊髓对内脏感知信息处理异常
症 状
后,可伴里急后重,部分患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排便不干扰睡眠
3、便秘 便秘较多见,量少但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呈羊粪状或细杆
状,表面可附粘液,往往排便后仍有便意或矢气较多,每周排便1~2次
4、其他消化道症状 常伴餐后上腹胀满感,嗳气、恶心等;部分
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
5、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
3、粪常规培养多次(一),隐
血(一) 4、钡灌肠无阳性发现,或有结 肠激惹征象 5、肠镜下粘膜无明显异常,组 织学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和血沉正常 7、无痢疾、血吸虫病史,试验 性治疗无效
1、有腹痛、腹胀、腹泻和便秘, 伴全身神经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或发 热,可有腹部压痛 2、粘液便
Manning标准(1978年)
1、腹胀,排便后腹痛减轻
罗马Ⅱ标准(1999年)
1、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 周(不必是连续的)腹部不适 或腹痛,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 的2项:(1)腹部不适或腹痛 在排便后缓解(2)腹部不适 或腹痛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 变(3)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 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
五、内镜检查 结肠镜下见结肠粘膜正常或轻度充血水肿,有多 量的粘液,粘膜活检正常。镜检时易出现肠痉挛等激惹现象 六、结肠动力学检查 结肠腔内动力学及平滑肌电活动检查示 结肠腔内压力波形及肠平滑肌电波异常。使用胆碱能药物、胆 囊收缩素后或进餐后见乙状结肠压力升高,症状加剧,则有利 于本病的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沉无异常 二、大便检查 粪便镜检大致正常,可含大量粘液或呈粘液管 型;大便潜血、虫卵、细菌培养均呈阴性 三、疑有胰腺疾病时应作淀粉酶检测,还要作粪便脂肪定量, 排除慢性胰腺炎
四、X线检查 胃肠X线检查示胃肠运动加速,结肠袋减少,袋形 加深,张力增强,结肠痉挛显著时,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
三、精神因素
1.调查表明 :患者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应 激事件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病症状 发作与加重,多与精神紧张、恐惧、 抑郁等情绪相关 精神异常影响植 物神经功能,引起肠道动力功能失调
2.研究发现 :因症状而求医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 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障碍,对应激反 应更敏感和强烈
两种观点 A、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饮食失调密切相关。 本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肠道动力异常 二、内脏感知异常 三、精神因素 四、其他
一、肠道动力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有慢波和动作电位两种肌 电活动,前者主要调节结肠收缩频率,后者主要引 起结肠的收缩。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 分钟,而3次/分钟的慢波电位主要引起结肠的非推 动性的短暂收缩,与分节收缩有关;正常人结肠高 幅收缩波频率1~2次/天,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 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每次收缩 推进距离约10cm;而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 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导致分节运动增加,结肠 内容物推进缓慢; IBS以腹泻为主者高幅收缩波明 显增加。
轻重不等,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 紧缩性痛、剧痛等。餐后腹痛为IBS的特点之一,可伴有腹胀,多于
排便和排气后缓解。极少睡眠中痛醒,这点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
2、腹泻 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一般每日1次或多次,少
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多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