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丽水当之无愧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丽水当之无愧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当之无愧本报记者邓其锋见习记者孙玮第一部分:金字招牌名至实归8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丽水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经过两个多月的资料审查、实地考察、现场论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丽水所报材料属实,符合规定要求,手续齐备,申报规范,担得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自此,丽水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地级市。

消息传开,包括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在内的全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此事。

新华社在向全国媒体播发的新闻通稿中说,丽水市共有民间艺术558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了第一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这些民间艺术之乡一般为县、区级别,以单项民间艺术得名。

浙江丽水市是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级别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其实,对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丽水而言,能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实属名至实归。

丽水地处浙西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处州”。

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

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区,丽水素有“浙江绿谷”的美誉。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丽水人民创造了富有人文魅力、反映自然和谐、体现自强不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绿谷文化。

千百年来,绿谷文化经久传承,生生不息,璀璨夺目。

绿谷文化包括:揭示丽水发展史源远流长的好川文化、传说中的黄帝文化和汤显祖、刘基等名人文化,风情独特的畲族文化、华侨文化,展示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廊桥文化,展示现代艺术的摄影和巴比松油画文化,基于生态优势的生态文化、香菇文化等文化要素。

2003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丽水建成“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特色定位。

2005年,丽水出台了《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

在今日的丽水大地上,绿谷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今年6月初,市委宣传部召开协调会,分析丽水申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可行性,并组建申报领导班子,落实工作责任。

6月底,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函报送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引起了两家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7月20日至25日,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为组长,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连海,上海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导陈勤建,国家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常祥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谢桂华、四委办主任杨吉星,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恬为成员的专家组,到丽水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在丽考察期间,专家组走访了青田、缙云、龙泉、景宁等7个县(市),先后考察了“丽水三宝”、松阳高腔、遂昌十番、畲族婚庆习俗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内容涉及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曲艺和舞蹈、民间古建筑、民间习俗和历史人物等。

考察、论证期间,专家组被丽水的民间文化深深折服。

专家组一致认为,丽水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底蕴丰厚,传承方式活态,民风淳朴,一直享誉海内外。

所考察的项目,仅为丽水558项民间艺术资源的少数重点。

目前,丽水已对民间文化采取调查摸底、并制定规划、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

专家组组长赵铁信看来:丽水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种类多,门类齐全,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具备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条件。

专家组成员陈勤建认为,丽水的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民间文化水平。

杨吉星认为,丽水的绿谷文化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做出了贡献。

专家组成员常祥霖用充满感性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看法:丽水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山山皆是景,村村皆入画。

如今,古老的丽水开满了新花,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绿谷文化的魅力,让人炫目。

其实,“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极其严格,丽水却名副其实。

诚如所言,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丽水,无愧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第二部分:民间民俗文化璀璨夺目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丽水的民间民俗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浙江西南部,千百年来一只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近年来,丽水更是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和提升民间民俗文化,制定保护规划,传承发扬民间艺术。

2003年,丽水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了民间艺术资源的家底。

据统计,丽水共有民间艺术558项,其中造型艺术190项,表演艺术317项,民俗类51项。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丽水根艺、遂昌黑陶等民间工艺,松阳高腔、遂昌台阁、缙云钢叉、畲族山歌等民间表演艺术,缙云河阳剪纸、丽水华夏折纸等民间美术,青田刘基传说、松阳叶法善传说、庆元香菇传说等民间文学,畲族祭祀仪式、庆元菇神庙会、缙云黄帝祭祀典等民俗文化,丽水通济堰、处州廊桥等古建筑艺术,构成了丽水独特的民间文化。

如今,丽水各地均制定了民间艺术项目的保护传承规划,并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考核目标。

景宁大均畲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遂昌好川文化生态保护区、青田石雕艺术保护区、松阳高腔生态保护区、庆元二都戏生态保护区、龙泉八都青瓷艺术保护区等,相继完成规划。

现在,丽水的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以景宁为例,先后编纂完成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录和分类目录,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一批濒临失传的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刺绣、畲族医学祖传方剂等畲族文化精品得以传承。

一直以来,丽水保护、传承良好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做法,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青田鱼灯曾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展演,并于2004年获全国群星奖;缙云钢叉、遂昌台阁曾获2005年浙江民间文艺表演大赛金奖;庆元廊桥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金奖。

4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和沈新培,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部分:绿谷文化品牌响彻全球重大的文化节庆,精心构建的文化精品,宽阔的展赛平台,让绿谷文化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展示文化个性,诠释文化内涵,绿谷文化在交流、互动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独到的特色文化品牌。

丽水是全国首个被正式命名的摄影之乡。

2005年,丽水举办了中国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5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反响热烈。

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前光评价它为“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摄影活动”。

缙云的公祭黄帝大典,景宁的畲族风情节,云和的中国木制玩具节、遂昌的汤显祖文化节、庆元的香菇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既展示了绿谷文化的整体形象,又推动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绿谷文化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上万件摄影作品和数百件油画作品在国内外的各种大赛、展览和报刊杂志上获奖、展出、发表。

青田石雕、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黑陶、根艺等5项民间工艺美术,有千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被称为“丽水三宝”的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的艺术珍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数百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国家珍宝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畲族歌舞风情剧《畲山风》和四幕畲族舞蹈诗《畲家谣》,分获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

如今,建立了“一奖两展三赛”展评机制的绿谷文化,万花齐放。

在已举办的两届“瓯江行·丽水摄影大赛”和首届丽水文学大赛、丽水原创音乐大赛、丽水油画展上,一批具有高水平、有影响的作品应运而生。

荣获首届丽水文学大赛金奖的《丽水·绿谷文化丛书》,首次较为系统地对丽水民间艺术进行了梳理、挖掘和提升。

第四部分:群众文化百花齐放民间艺术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近年来,丽水开展了无数次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50多万丽水人民在绿谷文化的海洋中接受熏陶,尽情徜徉。

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文化设施的广泛建设。

面临财政困难的形势,丽水勇于破解难题,建成了多处群众文化娱乐场所,造福一方百姓。

目前,丽水已建成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有:龙泉剑瓷博物馆、青田石雕博物馆、庆元香菇博物馆、遂昌汤显祖纪念馆、缙云李震坚博物馆等。

处州青瓷博物馆等一批民营博物馆也已经崭露头角。

而丽水摄影博物馆和中华畲族博物馆也正在筹建之中。

齐备的群众文化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内容,还提高了丽水群众文化的档次与水平。

在绿谷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百花齐放,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个“东海明珠乡镇”,65个“山花乡镇”,一批文化底蕴深、群众文化氛围浓、村风村貌好的“丽水文化名村”,在绿谷文化建设中脱颖而出。

同时,丽水在最近几年还推出了一批影响面广、参与性高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广大市民所认同的文化品牌。

“绿谷之声”音乐会、“绿谷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绿谷风”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等,为众多的群众文化队伍提供了表演舞台,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丽水各县(市、区)群众文化活动更展示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遂昌的乡村文化大集,云和的乡村文化艺术月,缙云的清明黄帝祭祀,莲都、景宁、龙泉的乡村文化节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通过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培训,丽水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术家、文化经营户、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

“乡间女子十番队”、“农民音乐沙龙”、“民间艺术团”等,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青田石雕艺术创研群体、龙泉剑瓷艺术研创群体、丽水根艺创作群体、丽水灯谜创作群体、云和木制玩具设计制作群体和缙云民间婺剧表演群体等六大创作群体,日趋成熟。

第五部分:文化产业蓬勃崛起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等措施,丽水现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协作、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区块,文化产业如初生的太阳,蓬勃崛起。

如今,市本级有集油画创作基地、写生基地、生产基地、休闲度假中心为一体的“古堰画乡”;青田有“中国石雕城”、“青田石雕工艺品市场”、“水南石雕工业园区”;龙泉有聚集了67家企业的“青瓷宝剑园区”。

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则有2万多从业人员500家生产企业。

缙云30多个民间职业婺剧团,常年活跃在本地及周边省份,年演出1.5万场。

丰富的文化产业载体,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其中,青田石雕年营业额达3亿元,龙泉青瓷宝剑年产值达2.7亿元,云和木制玩具年产值达11亿元。

丽水还把民族民间艺术融入旅游之中,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融合了畲族文化表演项目的莲都“风情东西”旅游景区,展示畲族婚俗、手工艺表演的景宁“山哈寨”、“封金山”等畲乡景点,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目光。

遂昌“汤公联线”,凭借汤显祖名人文化和昆曲十番等民俗文化,成为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

此外,仙都风景名胜区、龙泉山旅游度假区、景宁封金山畲乡族文化村、云和雾溪畲族文化村、丽水十大文化名村旅游区等文化旅游区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