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xx县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一、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改变, 也从根本上使人群疾病模式发生改变,随之我国人口的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死因。
全国已经通过开展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来了解全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的情况。
因此为了评价出我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结合我县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口学特征,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死因监测工作已是我县的重要公共卫生工作。
(一)xx县基本情况xx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乌江流经南北,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东西贯通,距主城3小时车程,有较为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也是重庆的出海通道之一。
北接湖北,南连贵州,与市内武隆、黔江等区县为邻。
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
全县最高海拔1859m、最低海拔194m。
境内居住着苗、土家、蒙古、回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5%。
全县辖11镇28乡,300个村(社区),1979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69万,常住人口51.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907人,死亡报告4078人。
(二)xx县死因监测历史和现状xx县从2008年开始在我县10个乡镇开展人群死因监测(2008年才纳入网络直报),2010年4月开始在我县动态、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
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以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
二、目的死因监测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死亡原因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估计人群卫生需要,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死因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为掌握我县居民健康水平,分析当地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从而掌握人群健康与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死亡顺位、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指标,为政府保障公民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我县一直开展了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
三、死亡病例的收集方法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通过主动收集辖区内的死亡个案,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各个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防保科;各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县属医疗机构及其他民营医院的责任医生填写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报本院防保科;各医院防保科人员将收集的病例审核后录入全国死因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四、内容监测对象为辖区范围内所有的居民,报告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
五、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贯穿死因监测登记报告工作的全过程。
县疾控每年按时参加上级所有相关培训,同时组织辖区内各报告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就死亡病例的报告流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规范填写,ICD-10编码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县疾控中心对各医院上报的死亡病例数据进行审核和分析,如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时,及时退回报告单位并重新填写,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各个报告单位定期开展对本院(辖区)自查,及时发现漏报和漏填、以及填写不规范的病例卡片,及时进行补报和修改;县疾控中心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县范围的漏报调查,收集全县漏报的病例,计算死因监测的漏报率。
各级定期开展现场督导,检查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抽查核对各个单位卡片填写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有效控制数据质量。
在本次分析前对现有数据进行了变量范围和逻辑性检查。
六、统计方法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应用分析软件SPSS以及全国死因监测信息系统分析。
七、监测结果分析(一)人口资料分析1、基础人口资料 2016年全县常住人口为513400人,其中男性为266366人,女性为25003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
详见表1、图1。
表1 2016年xx县居民各年龄组性别人口组成表分年龄组男性人口数男性人口比例(%) 女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比例(%)0- 37640.7329550.571- 47200.9137810.732- 44030.8531960.62 3- 40040.7831480.61 4- 39760.7733180.64 5- 37600.7329800.58 6- 38170.7430060.58 7- 39570.7744250.86 8- 35300.6843010.83 9- 38610.7521750.42 10- 26716 5.1719075 3.69 15- 24403 4.7320299 3.93 20- 14045 2.7215386 2.98 25- 12241 2.3712080 2.34 30- 6153 1.197002 1.36 35- 20704 4.0121872 4.24 40- 22571 4.3722562 4.37 45- 24790 4.827174 5.26 50- 9765 1.899096 1.76 55- 14447 2.814142 2.74 60- 15561 3.0114870 2.88 65- 14642 2.8413096 2.54 70- 9848 1.919002 1.74 75- 5998 1.165848 1.13 80- 34480.6737480.73 85及以上12420.2414970.29图1 2016年xx县居民各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二)死亡情况的分析(详见附表4)1、总体情况:2016年按照生前常住地址全县在中国疾控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登记的有4078例死亡病例,粗死亡率为789.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8.90/10万(以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标化),其中男性死亡2443例,粗死亡率为917.16/10万, 标化死亡率为763.05/10万;女性死亡1635例,粗死亡率为653.9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3.51/10万。
2、不同年龄性别死亡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各年龄组死亡率可见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大致呈不对称的“U”形曲线,0-岁组死亡率稍高,之后开始稍有下降,10-岁组降到最低,然后逐渐上升,55-岁组之后急剧增高,且各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说明超过55-岁组之后随着年龄增大死亡率越高。
详见表2、图2。
表2 2016年xx县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布表(单位/10万)0-岁634.77415.041-岁244.14292.975-岁292.97146.4810-岁341.8097.6615-岁512.70268.5520-岁561.52146.4825-岁390.63219.7330-岁463.87415.0435-岁830.08244.1440-岁2563.481245.1245-岁2880.861049.8050-岁2709.961074.2255-岁2392.581733.4060-岁4785.163100.5965-岁6738.283979.4970-岁9692.385664.0675-岁9277.346274.4180-岁8105.476835.9485-岁6494.146884.77图2 不同年龄性别死亡水平变化曲线图(单位/10万)(三)期望寿命分析2016年xx县居民期望寿命为75.66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3.24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1.5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
与2015年的期望寿命(75.38岁)比较,2016年我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增高。
详见表3。
表3 2016年xx县居民期望寿命表(岁)年龄组合计男性女性0岁- 75.6673.2481.501岁- 75.0072.2881.275岁- 71.2368.3577.7510岁- 66.4063.3573.1515岁- 61.5158.3768.3920岁- 56.6753.4163.7525岁- 51.8948.4859.1330岁- 47.1143.7054.3635岁- 42.7139.1750.1540岁- 37.8934.3345.3745岁- 33.4329.8041.0550岁- 28.9525.4236.4955岁- 25.3521.9932.7360岁- 20.8817.6228.1765岁- 16.8513.8223.8170岁- 12.9610.0919.6875岁- 9.737.1315.8480岁- 7.34 5.0912.5985岁- 5.06 3.299.13(四)死亡原因分析(详见附表3)1、主要疾病构成情况(1)按ICD-10疾病分类标准,2016年我县居民死因顺位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1596(282.03/10万,38.96%)、肿瘤892例(157.63/10万,21.77%)、呼吸系统疾病692(122.11/10万,16.87%)和损伤中毒外部原因 400(70.68/10万,9.77%)、消化系统疾病153例(27.04/10万,3.73%),这五类死因引起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1%,其中前三位均为慢性病,占总死亡的77.6%(详见图3,表6)。
(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死因别死亡率(详见附表2)男性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37.04%)、肿瘤疾病(23.47%)、呼吸系统疾病(15.44%)、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1.53%)、消化系统疾病(4.16%),男性前五位死因别死亡率与我县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一致。
而女性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41.81%)、肿瘤疾病(19.23%)、(呼吸系统疾病18.99%)、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7.12%)、其他疾病(3.77%), 女性前五位死因别死亡率与我县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不一致,第5为其他疾病,第6位为消化系统疾病。
详见图3,表4。
图3 2016年xx 县不同性别居民死亡率比较表4 2016年xx 县主要死因顺位、死亡率、构成比及排序(死亡率:1/10万,构成比:%)疾病名称合计男女死亡率构成比排序 死亡率 构成比排序 死亡率 构成比排序循环系统疾病小计282.03 38.96 1 310.85 37.04 1 251.21 41.81 1肿瘤小计157.63 21.77 2 196.97 23.47 2 115.55 19.23 2 呼吸系统疾病小计122.11 16.87 3 129.61 15.44 3 114.09 18.99 3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小计70.68 9.76 4 96.78 11.53 4 42.78 7.12 4 消化系统疾病小计27.043.73534.884.16518.653.106八、质量评价(一)死因数据完整性评价xx县40个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及其他各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报告覆盖率100%,县级以上单位报告覆盖率为100%,全县报告的卡片经过剔除重复病例和非报告范围的病例后得到有效病例4078例,粗死亡率为789.70/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