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概述(同名1199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概述(同名1199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概述(同名119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概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UIBEnet)作为“九五”“211工程”子项目,始建于1997年,经历了建设、调整和完善的阶段。

“211工程”校园网子项目工程计划投入4000万元,实际投入1100万元,包括全校范围内的办公、机房的微机购置。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而导致初期网络建设没有达一期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2001年经过学校的努力,进行了“十五”“211工程”立项,同时获得“211工程”校园网子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

除此之外,在过去5年中,学校自筹资金400万用于校园网的建设。

经过近5年的努力,网络与计算中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基本上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网建设成了运行比较稳定、速度比较快捷、应用比较广泛、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校园网建设大事记1. 1997年“九五”“211工程”立项开始建设,工程于1998年7月完成验收主干网速率为ATM155M,到桌面的速率为以太网10M。

分布于网络中心、诚信楼(经贸主楼)、求索楼(第一教学楼)、图书馆、电教楼和玻璃楼,各楼宇之间采用光纤连接,布线点约700点。

通过DDN专线以128K带宽接入CERNET。

2. 1999年10月改用光缆接入CERNET,通过一台Cisco2621路由器连到CERNET 北京大学节点,出口速率为共享10M。

3. 2001年校园网改造,主干升级为千兆主干网速率为1000M(诚信、博学楼为1000M,其他楼为100M),到桌面的速率为以太网10/100M。

分布于博学楼(金融主楼)、医务室楼(金融南楼)及学生宿舍楼,各楼宇之间采用光纤连接,布线点约1500点。

4. 2001年12月将研究生宿舍楼接入校园网2001年对研究生4号楼和5号楼进行了综合布线并通过100M光纤连入校园网,共约三百多个网络端口,采用了联想D-Link交换机,提供100M到桌面的连接。

5. 2003年1月“十五”“211工程”校园网子项目正式启动6. 2003年3-12月完成本科生宿舍楼接入校园网2003年3月完成了对1号楼、2号楼、3号楼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并将接入中国电信网的原中国金融学院宿舍楼全部接入校园网;2003年4月完成了对东二楼、西二楼学生宿舍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2003年5月完成了对0号楼公寓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2003年10月完成了对原幼儿园改为宿舍楼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2003年12月完成了对5号楼西段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

所有上述建筑物接入校园网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每个房间一个布线点并安装一台8口交换机。

7. 2003年5月将原有ATM交换机全部更换为千兆以太交换机2003年5月对图书馆、电教中心、校医院、求索楼、国际学院、食堂及原中国金融学院宿舍交换机进行了改造,将原有ATM交换机全部更换为千兆以太交换机。

8. 2004年8月完成了所有剩余建筑物的网络接入工作2003年12月完成了对知行楼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2004年8月完成了对体育场看台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

上述建筑物接入校园网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

9. 2005年5月完成了对新建教学楼宁远楼综合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并接入校园网,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

10. 2005年10月完成了对新建学生公寓虹远楼综合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并接入校园网,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

11. 2006年初完成了室外无线网络设备的安装,实现了室外主要场所的上网。

12. 2006年初完成了对网络与计算中心到诚信楼、博学楼校园网主干网络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并使校园网主干升级为万兆。

“十五”“211工程”校园网建设任务“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校园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建设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形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信息化高效服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网络与计算中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基本上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网建设成了运行比较稳定、速度比较快捷、应用比较广泛、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十五”“211工程”校园网建设成效一、升级校园网主干并增大覆盖面,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经过“十五”“211工程”的投资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更新改造成效比较显著,网络性能获得较大改善。

主干带宽由原来的1000M升级至10G,汇聚链路部分由原有大部分100M全部升级1000M,支持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高速传输。

二、增加网络的接入带宽,为教学、科研提供畅通的网络1999年,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带宽为10M;2001年8月,四校(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现网络互联并共享100M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2003年由100M升级为1000M,为师生提供了免费国内上网、国际按流量收费的服务;2005年3月,增加一条接入中国电信网链路,带宽为10M,实现办公、教学楼内免费国际上网服务。

经过“十五”“211工程”的投资建设,校园网出口带宽由原有一条接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线路增加到分别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电信两条线路,校园网出口高负荷运行,其中:中国教育网峰值高达95%,电信出口蜂值高达90%。

由于主干网条件的改善,校园网国内、国际流量快速增长,2002年国内流量总和每月平均97TB,2005年每月平均达到486TB,总量增长5倍。

从国际流量上看,增长速度更为明显,2002年每月平均1.7 GB,2005年每月平均达到345GB,总量增长200倍。

三、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据中心,为资源共享搭建平台2004年暑期,学校对网络与计算中心楼进行了室内装修,按照数据中心的规范对网络主机机房进行了改造,购置了12个标准机柜,并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采用了先进的机架式管理,以达到设备在电力、防火、温度、通讯线路接入的要求,同时配备了一台容量为20KVA并能满足四小时延时供电的UPS,形成一个可靠稳定的中央后备电源系统。

至2006年4月底,共有各类服务器30余台,配备了业内先进的 SAN架构的光纤网络存储设备。

全校30多个应用及服务系统有一半系统运行在本中心内,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工作、管理、娱乐等各个方面提供各类网络应用服务。

经过“十五”“211工程”的投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数据中心,以保障网络中心各类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实现了365天的不间断运行。

同时,网络存储设备的配备为今后建立全校稳定数据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智能网络管理校园网建设至2005年全网信息点数量已经达到17000点,涉及网络相关各种设备上千台,无法实现全网集中管理已成为网络发展的主要问题。

2005年9月网络中心在校园网部署了“基线”网络监控管理系统、STARVIEW网络管理系统。

其中“基线”系统主要用于网络线路及流量的监控和管理,STARVIEW主要用于各类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的管理,SAM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用户上网及用户设备管理。

三种网管软件的相互结合为校园网集中监控网络设备、服务器和用户管理提供实用方便强大的功能。

五、配备网络安全系统,构建网络安全环境我校校园网自1998年建成后,一直未配备任何网络安全设备,校园网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2005年8月,我校在校园网的教育网出口及电信网络出口分别配备的Amaramten 600+千兆防火墙及Amaramten 100Pro百兆防火墙。

防火墙的配备,极大的提高了我校校园网与外网之间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多年以来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

2005年3月完成了对2002年4月购入网络版杀毒软件升级,license从原有的101个增加到1000个。

网络版杀毒软件的安装不但为师生提供了统一的网络杀毒服务,也为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六、更新服务器设施,完善网络服务应用体系⏹升级校园网用户目录管理系统()⏹为研究生部实施Blackboard教学辅助平台系统()⏹开发并实施公文流转系统/会议室预定系统/办公用房管理系统⏹更新学校主页系统()⏹更新学校Mail 邮件服务器应用服务()⏹更新学校FTP服务器 ()⏹更新个人主页系统()⏹建立学校新闻网()⏹更新学校主DNS系统七、更新改造计算机房,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上机环境学校经过为期两年多时间对教学机房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造、升级和更新,从机房的设备配置情况上看,现有的5个教学机房,已经形成了403、404普通配置机房满足普通计算机教学(例如:WINDOWS、OFFICE)、402中等配置机房满足各类专业性课程(例如: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303、304最高配置机房满足任何课程包括专业性极强的软件开放教学(例如:高级语言程序开发,WINDOWS2000SERVER)。

至此,已经形成了所有机房高、中、低三个等级的阶梯式的架构,这种结构将最大满足全校各类教学需求,能够最合理的实现各类不同教学需求的安排。

避免了因计算配置较高但课程实际需求较低等情况造成的投资浪费、计算机资源浪费,真正实现了较少投资、最高利用率。

同时,对于今后机房的升级更新提供了平稳过度的保障,为今后机房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模式。

八、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自2001年以来,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各职能部处相继自行开发或购置实施了相关业务系统,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率。

截止到2006年4月末,共有各类信息系统近30个,具体如下:总之,经过“十五”“211工程”的建设,网络与计算中心顺利地完成了规划项目,大大改善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技术支撑环境,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