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

第十五章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


6
(一)心电图监测 意义:监测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以便麻醉医师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严重事 件的发生 不能反映心排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 变,也不能替代其他监测手段 用标准导联Ⅱ和胸导联Ⅴ5
7
二、呼吸功能监测 监测的内容: 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 压力及峰值压、呼吸比值、吸入氧 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 化碳分压监测和血气分析等。
38
若需要输血,应首先考虑成分输入浓 缩红细胞,当失血量大于2000~2500 ml时才采用全血。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如果需要补充红细 胞和血容量,可采用两条输液通路, 一条输注红细胞,另一条补充胶体溶 液。 输注红细胞的输血滤网是170μm滤器。

39
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值 ×55×体重-Hct实际观察值×55×体 重)/0.60
10
三、其他监测 (一) 尿量监测 留置导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可直接了解 肾灌注情况,并间接反映内脏器官灌注情况 常用于心血管手术、颅脑手术、休克病人、 其他重危病人和长时间手术病人 如果术中成人尿量<0.5ml/kg/h,小儿<0.8 ml/kg/h即谓少尿,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 有效的处理,以防出现肾功能不全。
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内蒙古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王瑛
1
第十五章 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的监测
Monitor during anaesthetic period
2
第一节 基本监测 一、循环功能监测 (一)血压监测(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动脉压监测法: 把动脉穿刺置入周围动脉内通过压力连接管 直接测量动脉血压 结果准确,可显示每一瞬间压力的动态变化 有创性方法,可发生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44
3. 维持血容量以及对症处理 除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外,麻醉处理、 麻醉药物、麻醉方法也明显产生血管 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这部分血容量的补充主要依靠胶体。
45
如果采用晶体溶液补充需要量很大,
会导致补液引起的其他副作用,如 肠道、脑、肺、肌肉等组织明显水 肿。 围术期如输入大量晶体液,导致大 量水溶液积蓄在组织间隙或细胞内 液。72小时才可返回血管内,若术 后阶段病人的肾功能或心功能不能 代偿,将会出现高血容量甚至肺水 肿。
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用于左心功能不全病人以及需监测 心排出量的病人
19
二、血红蛋白监测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 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监测主要用于判断术中
失血情况、血液稀释程度、组织 氧合功能以及指导术中输血等。
20
三、麻醉深度监测 理想的麻醉深度应该保证病人术 中无痛觉和无意识活动,血流动 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完善且无术 中知晓。
24
1.乳酸钠林格液 除含Na+ 量低于血浆外,其 他电解质成分与血浆相近,是临 床上常用的细胞外液补充液。 2.0.9%NaCl液 (生理盐水) 可用于补充氯和钠离子
25
3.葡萄糖液

高张葡萄糖液可补给能量,改善机体 供能
在应激情况下,因儿茶酚胺、胰高血 糖素分泌增多,常有肝糖原分解和内 源性葡萄糖增多,输入葡萄糖的利用 受到限制
36

输血适应症是确保机体组织充分氧供, 提供足够携带载体红细胞。目前界定, 开 始 输 血 时 机 为 血 红 蛋 白 6 0 ~ 7 0 g/L ( 或 Hct18%~21%),在 心 肌 缺 血, 冠状血管疾病等患者,应为血红蛋白 100g/L(或Hct30%)以上。
37
影响机体耐受贫血和决定开始输血的情况: ①氧需要量增加; ②心输出量增加的限制,如冠心病、心功能损害、 心肌梗死; ③机体血液在分布能力障碍,体循环阻力显著降 低的状况,如感染性休克、体外循环后; ④氧离曲线左移,如碱中毒、低温; ⑤异常血红蛋白增多,病理性红细胞疾病; ⑥急性贫血; ⑦机体氧合能力损害,如肺部疾病、高原。
40
大量输血(MBT)
概念:24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全
身血容量;3小时内输入50%全身血 容量和需要输血>150ml/min。 原因:多发性创伤、胃肠大出血、复杂
的心血管手术、急诊产科手术以及原位 肝移植手术等。 不良反应:可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
41


注意事项: 确保病人的组织器官有正常氧供,维持血红蛋 白80g/L以上。 维持正常血容量, 监测病人凝血机制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FFP),浓缩血小板(PLT)或新鲜全血维持正 常的凝血功能。 麻醉手术期间强调加强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 脉压、核心体温、动脉血气分析、凝血状况、 尿量。及时对症处理,给予有效保温处理,维 持正常范围酸碱平衡。

26
(二)胶体溶液: 是大分子量物质,产生的渗透压使溶液 主要保留在血管内。 在血管内半衰期为3~6小时。 适用于:①病人血容量严重不足; ②麻醉期间增加血容量液体治疗; ③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大量蛋白丢 失补充治疗。
27
(三)人工合成胶体: 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输入量超过 20ml/kg/d会干扰血型,延长凝血时间。 会导致一定程度或严重过敏反应。 (四)羟乙基淀粉: 无毒性,无抗原性,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低 扩容作用好 对凝血机制无明显影响
28
二、围术期体液的改变 1.麻醉手术前病人,经过禁食和禁饮 会存在一定程度体液的缺少。
2.麻醉手术前,部分病人存在非正常 的体液丢失,如呕吐、利尿、腹泻 等。
29
3.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 ①每日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②麻醉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少量; ③麻醉手术前病人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 ④麻醉手术期间体液在体内再分布。
34
(二)麻醉手术期间失血和 血管扩张补充量
手术失血: ①红细胞丢失以及对症处理 ②凝血因子丢失以及对症处理 ③血容量减少以及对症处理
35
主要目的: 1. 维持机体组织氧供。人体对失血有一定 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则 需要给予补充。大多数病人要维持血红 蛋白70~80g/L(或 Hct21%~24%) 以 上。
11
(一) 体温监测 应用范围:实施全身降温、体外循环 下心内手术、小儿麻醉和老年人麻醉 以及危重病人的麻醉 麻醉中常用的中心体温测温部位是鼻 咽部(反映脑温)、鼓膜、食管(反 映心脏温)或直肠(反映内脏温,但 膀胱内温较直肠处可靠)。

12
体温的下降的原因: 麻醉药物的作用 呼吸机的使用 手术操作 术中输血和输液
3
适应征:心血管手术、需实施控制性
降压的手术、动脉压易发生急剧变化 的手术(如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 以及危重病人(如休克病人等)
穿刺部位:左侧桡动脉、足背动脉、
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或颞浅动脉
4
(2)间接动脉压监测法:是一种无 创的监测方法。通过血压计来测量 血压。
5
2.脉搏监测 用手指触摸桡动脉、股动脉、 颈动脉或颞浅动脉等表浅动脉,了 解脉搏强度、频率和节律。
8
(一)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SpO2 ) 主要反映组织氧合功能和循环功能 的改变 当肺通气功能障碍、组织缺氧、严 重低血压、休克时, SpO2下降 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低温、低血压 等。
9
(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PETCO2) 把病人呼出的CO2 采集导特殊的监护仪 即可测出PaCO2 特点:直观、无创、简便、快速等 在无明显肺疾病的情况下,呼气末二氧 化碳分压(PETCO2)基本可反映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血清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等。
23
第十六章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 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
第一节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 一、麻醉期间的液体选择(晶体溶液和胶体溶 液) (一)晶体溶液: ①仅丢失水分则选择低渗机体溶液,也称维持 型溶液; ②同时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则选择等渗溶液, 也称补充型溶液。
14
四、SAS的基本监测标准 (一)标准一 基本监测要求 1.凡使用麻醉药物者均需具有执照的麻醉医 师进行监测,在用药的全过程中麻醉医师 不能擅自离开病人。 2.当病情发生变化时,麻醉医师必须守护在 病人身旁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积极的处理。 3.如果监护议受到干扰,允许暂时中断监测 而更换其他监测设备继续监测病人。
30
表16-2 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
体重 第一个10kg 第二个10kg 以后每个10kg 液体容量 (ml/kg) 100 50 20~50 输入速度 (ml/kg/h) 4 2 1
31
表16-5 不同手术创伤的体液再分布 和蒸发丧失液
组织创伤程度 小手术创伤 中手术创伤 (胆囊切除术) 大手术创伤 (肠道切除术) 额外液体需要量 (ml/kg) 0~2 2~4
13
调控体温的方法: ①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在恒定的范围,减少 病人对环境温度过冷和过热引起的应激反 应; ②麻醉机的呼吸回路上安装气体加温加湿器, 减少呼吸道热量的丢失; ③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进入体内的液体进 行加温; ④使用暖身设备对手术中暴露在术野之外的 头部、背部或四肢进行保温; ⑤在麻醉恢复室使用辐射加热器照射。
4~8
32
三、围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一)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可按照麻醉 手术期间的体液变化结果调整 围术期生理需要量应从禁食时间 开始计算,直至手术结束时间。
33
例:70kg病人,禁食8小时,麻醉时间4 小时,中等创伤手术, 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为(4×10+ 2×10+1×50)ml/h×( 8小时禁食+4小时麻醉手术)= 1320ml。 额外体液需要量70kg×4ml/kg=280ml。 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的液体补充量= 1320 ml+280 ml =1600 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