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活学生思维的十大策略

激活学生思维的十大策略

《激活学生思维的十大策略》读书有感
李倩倩
开学初,我校为了教师能更快更好地在教学能力上成长起来,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书。

我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这本《激活学生思维的十大策略》书,希望能在教学方面是自己有所收获。

本书的作者肖泽在书中提出与解决的问题,既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没有解决好或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而他却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掘深一井而得甘泉。

之前我也读过其他类的教育理论书籍,但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而本书的作者能够选准教学中的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学生、释放潜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活思维、提升人格;课堂的本质就是发现与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是支撑高效课堂的平台。

如果老师没有真正的弄明白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不研究学习的心理学机制,不研究学习的脑科学知识,也就不明白应该怎样教;没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就不是真正的上课。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出现过。

问题一: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准问题。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
问题与明确问题。

发现问题的途径:从学生做得过程中发现;从学生出声思维表达、展示交流、讨论、探究中发现;从对学生的具体分析中发现。

做题的两个目的: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总结规律。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表现在情景识别有困难,题目审不清,问题不明确,对问题不能进行明确的表述。

题目审不清就要进行追问,为什么审不清,怎样才能审清?要进行深层次的归因分析,不能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审不清”就浅尝辄止。

可以从现象开始,确定问题的性质;明确问题的起始状态、结果状态、差距这三个要素;表征问题、描述问题。

把文字、图表、图像转化成问题情境,转化的途径——画图、想象力发挥、分析。

系统整体的提问、讨论等都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启发、引导、点拨而不是告诉答案。

问题二:识别与研究教材的两个层次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层次。

第一层次:清楚地明确课本让你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课文上已经表述得很清楚。

第二个层次:清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实际上就是老师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内在意图,自己的思维与编者的思维发生共振。

只要明确了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实际上就是站在教材编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就真正理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字表
面叙述背后的深刻内涵与“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将知识看透、挖透。

问题三:建立小组支持系统——小组合作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新平台。

小组中总有一个同学在某一学科或某一个知识点上认识深刻,他的思路可以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学生互相讲是聪明与智慧的传递,交流观摩是灵感的互动;合作是发现个人优势与不足的途径,并能够把个人转变为集体优势;同伴的思路与方法就是你的最近发展区“一点即通”;学生的自我修正与互相修正的能力很强,教师要相信学生;老师的简捷代替不了学生的复杂,教师的精彩代替不了学生的无奈。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少有两个益处:一是能够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举一反三;二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植自信与激发认识性兴趣。

高效课堂让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带动了我对课堂教学任务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还是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要任务?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潜能,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并且三者不能截然分开,是相辅相成的,缺乏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但是,就课堂教学来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切入点。

知识是增长人的智力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理念。

它追求的不是当下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在一生中的发展、创造。

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的副产品。

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理念,是对应试教育理念的有效突破。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也带动了我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课堂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规划和考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系统的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完整而又笼统的教学策略,但是要想使教学模式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还需要使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更具针对性,直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的目标层次上,那么教学模式永远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永远也不会走出教师灌输为主的思维定式。

在教学中,有些类似的问题一直没有找的很好地解决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受到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启发,慢慢地理清了头绪,并把这些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逐渐的使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使自己在教学中慢慢领悟,逐渐的成长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