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课堂练习:链接题

学生课堂练习:链接题

“链接题“练习:下面几则材料都和季羡林先生有关,你认为哪则材料对你
进一步了解季先生有帮助?为什么?
北大的“老校工”“教书匠”季羡林
⑴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名
新生刚走进北大校园,带了不少行李,他想先到其他几个系找他的几位老乡同学,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

正好季羡林先生从这里路过,他看季老穿着朴素,还带着北大的红校徽,断定这个人是学校的老校工,就主动向季老招呼说:“老校工教师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行吗?我去办点事。

”季老回答说:“行!不过要快点回来。

”结果这位大学生一去就是三个钟头。

季老无奈,正好手里拿着一本校刊就顺便阅读起来,等这本刊物看完了这位大学生还没有回来。

着急也没有用,季老只好在这位大学生的行李旁忠实地守候了三个
多小时。

等这位大学生兴冲冲地回来时,对季老说:“老校工老师你算帮了我一个不小的忙,我利用这段时间把今年同我一起考上北大的湖北老乡都找到
了,你以后有什么事请到外语系找我。


⑵北京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很想听季老讲课,平时学校很少再安排他的课
程,在广大师生的一再要求下,学校安排季老讲了一场合堂课,让季老看行李的这位大学生也争取到了一张旁听季老讲课的门票。

当他看到讲台上站着的
“老校工”正是季羡林,而且北大的好多著名教授也来了,看到季老受到这么高的尊敬和重视时,他感到很惭愧。

季老在讲台上讲,今后学校可能更多的安排我上合堂课,这样既有学校的老师也有同学,在我上课的时候,我有几个请求:一是我走上讲台时请不要起立;二是我讲完课后不要起立鼓掌;三是讲课内容如有错误之处请及时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四是有不同见解的可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场不愿讲的可课后约时间单独谈。

首先我会尊重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我也诚恳地希望大家尊重我的意见。

当季老讲完课后没有一人离开自己的座
位,而是用崇敬的目光目送季老,当季老走出大合堂教室时,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对这位学界泰斗人品和学问的肯定。

这位学生想到,自己竟把这样受人尊重的著名教育家季老当成了老校工,耽误了他老人家那么长时间。

后来他给季老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季老给这位同学回了信,在信上写道:“因为你是学生,当年我和你一样,不过你对我的称呼是对的,无须更正,我就是
一名普通老校工。

希望将来你也能成为一名校工,年龄大了的时候就做一名老校工。

”此事一度在北大校园和文化界传为美谈。

⑶跟随季羡林先生五十多年的秘书李玉杰老师说,季老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
是一名教书匠。

季老在一次与我谈话中说:大家都称我为国学大师和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这实属过誉之词。

我虽一直在北京大学教西语,但算不上学贯中西,我只是一个教书匠。

我写了一些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为了消遣,充其量是个滥竽充数的票友,有些刊物要拿去发表,我不好推辞。

我对所发表的东西自己有的也不是十分满意,只是朋友和同仁的厚爱,也可以说是一种错爱。

总的来说,不能因为我写了很多作品,出了很多书,有些知名度就称我为国学大师等等,这些称呼我实在不敢当,也不愿意人家这样称呼我。

我还是那句话,我
只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和所有教师一样的普通教书匠。

链接材料:
材料一:96岁的季羡林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材料二:近来,季老郑重宣布要为自己脱冠摘帽,将外界加于其身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一一摘去。

材料三: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去中国社科院当副院长,他不去,但1978年让他兼任北大副校长,他一口答应了。

有人不理解地说为什么放着副
部级的职位不去当。

他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我就是想当我
的教书匠。


材料四:季羡林先生在《成功》一文中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天才=天资+勤奋+机遇。

季先生认为“勤奋”是最重要的。

他自己在研究学问的道路上也
是这样实践的。

材料五: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
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
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材料六:魏林海是海淀区的一名淘粪工人,喜好学问也爱书画。

1997年魏林海与几位乡间书画之友搞了一个书画展,想让别人写个条幅。

最初找了一个画家,可是此人傲气十足看不起淘粪的。

魏林海斗胆找到季老。

季老闻是淘粪工人求题,十分高兴,很快写好了“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

字苍劲有力,挂在展室中颇有高雅之气。

故此二人成了忘年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