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归属感(community attachment)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1]。
我国正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而社区建设是推动其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居民的社区情感对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归属感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意见。
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破坏传统社区的力量,它以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的力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心与未来趋势——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视角文 | 单菁菁 | Shan Jingjin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冲击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并造成颠覆性后果。
”[2]但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社区是整体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是在作为‘历史残留’而逐渐消失,……而是要用新的方式和这个趋势结合在一起”。
[3]“现代化、工业化从根本上说不会削弱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恰恰相反,构成社区质量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能源等因素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4]根据西方社会学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测量:(1)居民是否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社区,愿意长久居住并且认同自己是其社区的居民;(2)居民是否对社区发生的事情3.69,处于“一般”到“较强”之间偏向于“较强”的位置水平;社区喜爱及地域意识的均值为3.95,基本上接近“较强”的位置水平;对社区事务关心程度及群体意识的均值为3.77,也处于“一般”到“较强”之间偏向于“较强”的位置水平;最后,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综合得分为4.12,基本上处于“较强”水平。
(见图1)上述研究表明,在“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被我国广大市民所普遍接受。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也在不断增强。
二、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卡萨达(Kasarda)、贾诺威茨(Janowitz)[6]、格尔森(Gerson)[7]、斯廷纳(Stinner)、卢恩(Loon)[8]和高迪(G o u d y)[9]等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2)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3)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4)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5)居民的社区满意度。
以往研究表明,上述因素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之间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而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居民对社区进步的认知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区未来的判断和信心,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区的喜爱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是否想要在此长久定居的愿望,二者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将社区居民的社会地位、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社区满意度以及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作为此次研究的自变量因素,探求其对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
PRE测量(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error)结果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因素未达到任何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度外,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程度与其社区归属感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6、0.1957和0.2223,显著度分别达到0.005和0.0005。
这表明居民在社区内居住的时间越长,邻里交往越广泛、关系越亲密,参与社区活动越多,对社区的感情就越深,社区归属感也越强;反之,则弱。
但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种因素与居民社区归属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只属于弱相关范畴。
对社区归属感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和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其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6161和0.59,显著度均达到0.0005水平。
这说明在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中,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是促进和形成居民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同时,居民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区归属感,认知程度越高,对社区的未来越有信心,其社区归属感也越强。
根据上述测量结果,我们进一步对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和社区进步认知度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是影响其社区归属感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发现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能够促进其对社区进步的认知,而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又会增强其社区满意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实际上,无论是社区满意度还是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都是基于居民对社区整体环境的主观认识。
如果说,社区满意度反映的是城市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现实满意度,那么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社区未来的预期满意度,二者共同构成了居民对社区的综合满意度。
其与社区归属感的复相关系数为0.6889,决定系数为0.4746,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城市居民的综合社区满意度指标来测算他们的社区归属感,能够削减47.46%的误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社区满意度,亦即他们在社区生活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三.基于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所谓社区满意度,是指居民对其社区环境的总体感受和主观评价。
罗杰克(R o j e k)、格勒曼特(G l e m e n t e)、萨满(S u m m e r s)等人提出,可以从社区服务的质量方面检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其中社区服务的质量指标由居民对社区各项环境的评价指标组成,如对社区学校、社区安全、社区医院、地方税务等的满意程度 克里斯坦森(C h r i s t e n s o n)、巴尔达萨(Baldassare)认为,对社区满意程度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质量入手,而社区服务质量决定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11]潘允康、关颖在社区研究中也提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离不开社区的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而社区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水平又需要人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来鉴定与回答。
[12]在已验证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高度相关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测量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社区满意度;接着将影响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的具体因素分解为20个方面,即:社区供水、供电、煤气供应、公共交通、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邮电通讯、社区绿化、环境卫生、周围饭馆、小区道路、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住房条件、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医疗卫生、附近中小学校、早点及主食供应、附近的幼儿园(托儿所)和活动(健身)中心,请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上述情况做出评价;并继而对这些因素评价与居民社区满意度的内在联表2 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注:*表示一端检定;**表示二端检定,未达显著度。
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是影响其社区归属感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因素。
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能够促进其对社区进步的认知,而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又会增强其社区满意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无论是社区满意度还是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都是基于居民对社区整体环境的主观认识。
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因素推导模型将分析结果落实在四象限空间上(见图2)。
在上述社区因素推导模型中,位于第Ⅰ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但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影响有限(相关性较低)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的供水、供电、煤气供应和邮电通讯,这说明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位于第Ⅱ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同时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的贡献也较大,需要我们保持和维护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是指居民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社区绿化也被纳入这一象限中,但针对评价值坐标所处的位置较低。
位于第Ⅲ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不佳,居民评价较低,但在当前阶段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在实际社区工作中可以暂时搁置或稍后处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早点及主食供应、家政服务等。
位于第Ⅳ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欠佳,居民评价较低,但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有很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社会治安、居民自身的住房条件、附近中、小学校、幼儿园、居委会工作以及社区医疗卫生等。
如,“社会治安”是此次调查中对居民社区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但事实上只有36.7%的居民对目前的社会治安表示满意,这从公众感受层面反映出当前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欠佳的严峻性。
安全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社区建设应该在维护社会治安、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又如,“社区附近的中、小学校”是此次调查中影响居民社区满意度排名第4的因素,但实际评价值却位于倒数第4,“社区附近的幼儿园、托儿所”情况也与此类似。
这反映出城市居民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目前实际教育力量与居民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些都是我们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因素,也是我们未来社区建设的重点。
四、结论社区的主体是人,社区的精髓是人,社区的发展也是为了人。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克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国政府在关于社区建设的文件中,也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13]。
既然社区的一切发展均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就应当给人以充分的尊重,改变以往惯有的政府视角,更多地从居民角度、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角度出发去建设社区。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直接来自于他们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足感,这对他们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增强人们社区归属感的最终力量。
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通过对社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体建设,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这才是我们今天社区建设的重点与方向。
注 释:[1]吴铎,丘士杰,李业甫等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3]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载《社会学研究》,1998(6)。
[4]潘允康,关颖,《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载《社会学研究》,1996(3)。
[5]参见Kasarda, John andJanowitz,Morris, “Community Attachment i n M a s s S o c i e t y.”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39,1974;G o u d y, W i l l i s J. “C o m m u n i t y Attachment in a Rural Region.”, Rural Sociology, 55,1990;Gerson, Kathleen, “Attachment to Place.”, in Fischer Claude S., Networks and Places. The Free Pres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