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2小说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2小说
试题解析
■ 4.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 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 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 “一语双关”是说一句话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从分析来 看,可以讲通。
试题解析
■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 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形象有外在形象和内在形 象。“具体心态”指向人物的内在形象。 ■ “具体心态”是指心理和态度。文中的一干人物,对待对 “有声电影”“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 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知之”也。”不懂也能瞎猜测,可见自以为是到了什么程 度。“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 眼。”这种好奇心是在外界的推动下形成的。
试题解析
■ 3、在答题的时候要指出手法,并指明效果。 ■ 化用经典语句。“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 也”,反用其意,讽刺了二姐的不知却强以为知、自以为 是。 ■ 夸张描写: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三舅妈翻了四只 箱子找衣服;大家打架似的推让;二姐喊卖糖的,买票的 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夸张让人忍俊不禁。 ■ 反语。她(二姐)有时候也很能“文明” 一气。大家的推 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的直叫天老爷。似庄而实谐, 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18年高考语文全国 Ⅱ卷试题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这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群人去看“有 声电影”的过程。主要人物二姐对“有声电影”有一种自己的 理论, “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竟然和她想的不一 样,她才想“开开眼”。看电影之前,一干人找物件找人,一 番折腾。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一干人又是吵闹、让座、 咳嗽,甚至讨论起了二姥姥的后事。大家说到热闹的地方,电 影结束,大家这才发现并没有注意到“有声电影”到底是怎么 回事。 ■ 不难看出,老舍先生对这一干人是嘲讽的。她们对“无声电影” 并未看过,却有了自己的“理论”,而且不想去看。这表现出 了一种在新事物面前的自以为是和不感兴趣。到了电影院,不 懂规矩,吵嚷让座,迂腐而又不讲文明。等到电影结束了,也 没有弄明白“有声电影”是怎么一回事,大家所留的认识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 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 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 刻画了多个人物,叫做“群像”。 ■ 对二姐、四姨、二姥姥都有动作描写,一些人物还有语言 描写。是“分别”“较为精细的刻画”。
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 铺陈描摹。描写一干人找座位“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 而复散,分而复合,……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 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语言整齐, 穷形尽相。 ■ 注:参考答案中有“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纽子、 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一说, 似乎不是“语言的幽默效果”。谨与诸君探讨!
试题解析
■ 4.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 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 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 此题非常高明。主要判断点在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开头 写”“结尾写”两句都没有错。第三个句子的概括是错误 的。从头至尾,二姐她们对“有声电影”的认识都没有发 生变化。 ■ 一定要把题干分析到最后一个词语!
■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由自以为是, 到不愿去看,表现了她们对新事物冷淡,缺乏兴趣, 心态封闭。出发时的种种拖沓,到了影院,电影已开 始。要和电影院吵架,找座位、让座位、谈不想干的 先天,吵嚷不停既反映出旧规矩之多,也反映出对新 事物之“淡”,更深层次的,是她们面对新事物新规 矩的进退失据。电影结束之后,满足于错误的认识, 和“有声电影”相逢,却“过门而不入”,还是沉浸 在自己的旧世界之中,自得其乐。 ■ 参考答案: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盲目从众;保守封 闭;隐含着焦虑(紧张)。
■ 4.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 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 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 “怪”包含着批判的意味,符合作者的态度。看电影“大 谈家事”而心安理得,确实是文中作者要批评的现象。 ■ 观看“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是“怪现象”却并不是 作者直接表达的,而是以“二姐”的眼光来看的,不好直 接把握,但是反面想想:作者会赞同欣赏这一现象吗?这 里用了一个词语“发狂”,显然是不赞同的。“巨吻”当 然是“私密性”的,不要被这个衍生的词语迷惑。
试题解析
■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 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 这是一道语言特色赏析题。题目已经指出结论“语言的幽 默效果”,需要考生“举例”并“简要分析”。 ■ 1、要分清情节造成的幽默和语言的幽默。例如别里科夫从 楼梯上摔下去,却安然无恙,这是故事情节的幽默。而说 “不知为知之”是一种语言的幽默。不可混淆。 ■ 2、本文的幽默的本质不是机智,而是一种讽刺。如“蚂蚁 太像人了……它们就差看电视了”是一种机智;而本文的 幽默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