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叠氮化物
固定化酶 -CH2CO-NH 酶
羧甲基纤维素叠氮法制备固定化葡萄糖淀粉酶程序
d.烷化法
• 一般常用三氯三嗪基试剂活化纤维素,然后偶联 酶,与酶的氨基、酚羟基、巯基反应,产生固定化 酶(交联葡聚糖,琼脂糖,多孔玻璃等)。
优缺点
优点:酶与载体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落,有利于长
时间使用。
缺点:制备条件复杂;酶蛋白活性中心易破坏
(2)所用载体
重氮化法:具有氨基的不溶性载体(R-NH2)。 以稀盐酸和亚硝酸钠作用形成重氮化合物。 多糖类衍生物、氨基酸共聚物、多孔玻璃 烷 化 法:卤族的乙酰衍生物(氯乙酰纤维素、溴乙酰纤 维素、碘乙酰纤维素) 含卤族的高聚物(氟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共聚物)
(3)方法
载体的活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载体上引进一个活泼基团
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菌体应用举例
包埋材料 琼脂
菌种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酶系
用途
明胶-戊二醛 短乳杆菌 链霉菌 聚丙烯酰胺 大肠杆菌
醋酸纤维素 大肠杆菌
谷氨酸脱羧酶 制造γ-酪蛋白 青霉素酰胺酶 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葡萄糖异构酶 从葡萄糖生产高果糖 浆
天门冬氨酸酶 青霉素酰胺酶 生产6-APA (裂解) 青霉素酰胺酶 生产半合成青霉素 (合成)
c.叠氮法
• 在酶分子与载体间形成肽键的固定化方法。主要 是含羧基载体,转变成酰基叠氮氯化物,异氰酸 盐等活化形态的衍生物,然后与酶的游离氨基反 应,从而形成肽键。
纤维素
CMC -CH2COOH
+盐酸甲醇
CMC-甲酯 +肼 制备酰肼 CMC-酰肼 亚硫酸钠 + 盐酸 CMC-叠氮化物 +NH2 酶
第四节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固定化对酶活性及酶反应系统的影响 • 酶固定化后的性质变化
•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
• 相对活力=固定化酶活力/相同蛋白量的游离酶活力* 100% • 酶结合效率=(加入的总酶活力-未结合的酶活力)/加 入的总酶活力*100% • 酶活力回收率=固定化酶总活力/加入的总酶活力* 100% • 当固定化方法对酶活力没有明显影响时,酶结合效率与酶 活力回收率近似。
(1)保持菌体的完整,防止菌体自溶。 (2)防止细胞内蛋白酶对所需酶的分解,同时需抑制胞内其 他酶的活性防止副产物的形成。 (3)细胞膜、壁会阻碍底物渗透和扩散。
2. 缺点:
一 包埋法
1 原理
将细胞包进多孔载体内,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均可 自由出入,而细胞却不会漏出。。
2 方法
常用的包埋材料是:聚丙烯酰胺凝胶、明胶、琼脂
特点
• 反应条件比较激烈,固定化的酶活回收率一般较 低。尽可能地降低交联剂的浓度和缩短反应时间 有利于固定化酶比活性的提高。 • 缺点: 固定化后,往往颗粒小,机械性能差。
克服的方法
• 酶先吸附在载体上,或者包埋在胶内,微囊内, 再交联或者固定成酶膜,或者酶网颗粒
3 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酶
酶本身不参与反应,仅用物理方法把酶包埋在 凝胶细小的格子中,或包围在半透膜或聚合物中。
构象改变、立体屏蔽
2.分配效应
• 分配效应是固定化载体亲水、疏水性质对底物、产物在微 环境和宏观体系之间发生的不等分配,从而改变酶反应系 统组成的平衡而最终影响酶反应速度的一种效应。
⑴ 载体与底物带相同电荷,Km’>Km 固定化酶降 低了酶的亲和力。 ⑵ 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反,静电作用,Km’<Km • 上面的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强度减弱而消除

交联法
包埋法
难 中 易变 强
难 高
底物特异性
结合能力
不变

不变

再生
可能
可能
不可
不可
不可
第二节 辅酶的固定化
1. • • • • 辅基的固定化 对于必需辅基的酶,固定化酶时一般将辅基同时固定。 一般辅基分子和载体之间要接入0.5~1.0nm长的间隔基。 将辅基共价结合于载体上之前,要考虑在辅基分子的适 当位置引入功能团,如引入羧基或氨基,使之易与载体 偶联。 磷酸吡哆醛,FAD、FMN、TPP、生物素、硫辛酸、卟 啉等可利用分子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团。 将具有功能团的辅基先与间隔基结合,再与活化的载体 偶联;或先使间隔基与活化载体结合,再与辅基偶联。
引聚剂:
过硫酸铵、核黄素
(3)制备的固定化酶
凝胶或膜 聚丙烯酰胺凝胶
淀粉 琼脂
酶 α、β-淀粉酶 葡萄糖氧化酶 乳酸脱氢酶 胆碱酯酶 青霉素酰胺酶
2 微型胶囊法 (1)原理 把酶包在超薄半透性 的聚合物膜中,制成 球状含酶微型胶囊。
(2)特点
微囊直径几微米~几百微米。 低分子底物可以自由通过并进入微囊内。 与酶反应后的生成物被排除在微囊外, 酶本身是高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微囊而被留在微囊中, 外部的蛋白分解酶、抗体等高分子物质也无法进入微囊内
a. 重氮法
a.将带芳香族氨基的载体,先用NaNO2和稀盐酸处 理成重氮盐衍生物,再在中性偏碱(pH8—9)条件 下与酶蛋白发生偶联反应,得到固定化酶。
b.溴化氰法
• 含有羟基的载体(如纤维素、葡聚糖、琼脂等)在碱性条件下, 与CNBr反应,生成活泼的亚胺碳酸基,在弱碱条件下,可 与酶分子的氨基偶联,产生固定化酶。 • 此方法固定化后相对酶活力比较高,且相当稳定,同时操作 也简便。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2 共价交联法
双功能试剂与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作用,使
酶与酶之间交联成网,凝集成固定化酶.
常用的是戊二醛
O O
H — C — CH2 — CH2 — CH2 — C — H
发生作用的氨基酸残基

酪氨酸的酚基 胱氨酸的SH巯基 N-末端的a-氨基。
常用的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
戊二醛 聚甲叉双碘乙酰胺 双重氮联苯胺
(3)采用疏水载体时,底物是极性物质,Km固定化 后会升高。采用疏水载体时,底物是疏水物质, Km固定化后会降低。
3扩散效应
• 外扩散:底物从液相主体向固定化酶的外表面扩 散,或产物从固定化酶外表面向液相主体的扩散, 外扩散发生在催化反应之前或之后。

2、辅酶的固定化
• 辅酶与酶蛋白的结合是松弛的,在固定时要保证能与两种 酶都能有最恰当的结合。 • 将辅酶固定于一高分子上,然后用微囊法将辅酶和两种酶 一同包埋于微囊内。 • 高分子化一般的顺序是先在辅酶的一定部位引入适当的功 能基团或间隔基,生成辅酶的衍生物,然后再与水溶性高 分子共价结合。
第三节 细胞固定化
例子
• 氨基酰化酶20mL固定化,反应后滤液及洗涤液 共50mL。若原酶活力1000u/mL,洗涤液活力 20u/mL。0.5g固定化酶活力为100u(共得50g 固定化酶)。问固定化酶的相对活力是多少?回 收率及结合率是多少?
一、 固定化对酶活性及酶反应的影响
1.构象改变、立体屏蔽
• 构象改变:固定化过程中酶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了酶的 活性中心或调节中心的构象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酶活性 下降的一种效应。多出现于吸附法和共价结合法。 • 立体屏障:载体的孔隙太小,或固定化的方式与位置不当, 给酶的活性中心或调节中心造成了空间障碍,因而底物与 效应物无法和酶接触,从而影响酶活性的一种效应。出现 于包埋、吸附和共价结合法。
共价结合
• 通过共价键,把与酶蛋白活性无关的氨基 酸功能基团连接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
(1)酶与载体反应的主要功能基团
游离羧基:肽链C-末端的α –羧基,天冬氨酸 ,谷氨酸的β-γ羧基 游离氨基:肽链N-末端的δ -氨基, 赖氨酸ε -氨基 巯基:半胱氨酸 羟基:丝氨酸,苏氨酸 酚基:酪氨酸 咪唑基:组氨酸
一、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水不溶性载体 固定化技术
水不溶性酶
(固定化酶)
酶的固定化技术和固定化酶
酶 可溶 间歇 固定化
吸附
包埋
间歇
交联
连续
化学偶联
固定化酶的源流
固定化酶是1971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酶会议 上推荐确定的。又称水不溶性酶、固相酶。 50年代开始。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再与羧 肽酸、淀粉酶等结合制成最早的固定 化酶 1969年。 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拆分DL-氨基。 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固定化酶。
包埋方法有两种: •格子型固定化酶
•微型胶囊法
•格子型固定化酶
(1)原理
以丙烯酰胺、硅胶、淀粉琼脂等材料,在酶存 在下聚合成凝胶,酶被包埋在聚合物的细小多孔的 网状格子中。反应为厌氧反应。
(2)方法(以丙烯酰胺为材料是最常用的方法)
丙烯酰 胺
固定化 酶
光照 切 割 聚合反应 凝胶酶块
酶液
N,N- 双丙烯 酰胺
二 载体结合法(吸附、离子结合法)
1 原理
将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与载体吸附或形成络合物 固定在载体上。
2 常用载体
硅藻土、多孔玻璃、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树脂 、DEAE-纤维素。
3 优缺点
优点:方法简单、载
载体 菌体 酶 用途 离子交换纤维 丝状菌孢子 转化酶 蔗糖的转化 素 阴离子树脂 放线菌 葡萄糖异构 制造果糖 酶 DEAE-纤维素 巨大芽孢杆 青霉素酰胺 制造6APA 菌 酶
固定化酶的特点:
• 优点: 1. 不溶于水,易于与产物分离; 2. 可反复使用; 3. 可连续化生产; 4. 稳定性好。 • 缺点: 固定化过程中往往会引起酶的失活, 增加酶的成本
固定化酶的作用模型
以羧甲基纤维素固定 葡萄糖淀粉酶水解淀 粉生产葡萄糖为例说 明。
(1)作用模型
可以连续进行催化 反应(适宜的底物 浓度、温度、pH值 )
纤维素 麸素 硅胶
离子结合
• 通过离子键结合于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水不溶性载体的固 定化方法。 • 吸附剂 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葡聚糖,离子交换树 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