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知识点补充
1.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上,其作用 是 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 。 2.根据 糖蛋白的分布 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时,该 2 层磷脂分子层。分泌 过程中水分子跨过 蛋白的分泌过程跨过 0 层磷脂分子层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问题探讨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控制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细胞膜为什么具有这些功能?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假设你是19世纪的科学家,你如何来 研究这个问题? 19世纪用于观察显微结构的仪器主要 是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在20世纪 50年代才出现。
实验验证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罗伯特森据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 点,大胆提出了“蛋白质 - 磷脂 - 蛋白质” 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建构模型
“三明治”模型的特点: 1、蛋白质分子均匀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 2、该模型为静态的。
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受到质疑
细胞膜是静止的,变形虫为什么会运动?细胞 为什么会生长?细胞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融合?
形成球状的微团
空气和水界面上
搅动后
水溶液中
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
提出假说:膜中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 3 : 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 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 单分子层(a),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b)恰为红 细胞表面积的2倍。b=2a
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 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变形虫正在吞噬草履虫
推论:细胞膜应该是流动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7:1970年,科学家所做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 细胞融合实验。(用荧光标记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
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下列哪个实验材料可得到以上结果: D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蛋白质和脂质如何排列呢?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提出假说
资料 4 : 20 世纪 40 年代,曾 经有学者提出在脂质两侧都 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 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 亮-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新问题
蛋白质和脂质是如 蛋白质(约占40%) 糖类(2%~10%) 何组成膜的?
小资料
磷脂是一种由
甘油、脂肪酸、 和磷酸等所组成 的分子。
它有一个亲水磷 酸“头”部,和 一个疏水的脂肪 酸的“尾”部。
根据磷脂的分子特性,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磷 脂分子在下列情况中 的排列方式。
1.把磷脂分子平 铺于水面上 (空气—水界面) 2. 把磷脂分子置 于水中
易错知识辨析: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是 。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是 。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 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 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本支架 蛋白质的分布 流动性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白细胞吞噬病菌 细胞融合(如人鼠细胞融合为、受 精作用)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等等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1895年欧文顿(Overton)在研究各 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可以溶于 脂质的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 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吸水 涨破
实验验证
资料2 :20 世纪初,科学家们第 一次将细胞膜从红细胞中分离 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 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 脂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