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家乡——阿克苏
家乡的四季,让我十分难忘,那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春天的时候最美丽。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一切事务的生命都从那一刻起充满了勃勃生机,柳梢抽出了嫩芽,河里的冰也化开了,就连小燕子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了这里,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欣欣向荣,几乎每年春天我都和同伴们一起去踏青,观察家乡的变化。
炎热的夏天,往往使人们变得懒惰,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却一刻也闲不住,与伙伴们一起上山,累了就到树木里休息,林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那里有好多种小鸟栖息繁衍,还有许多漂亮的野花,蝴蝶和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到处鸟语花香寒冷的冬季是一片白色的世界,到处都是银妆素裹,景色十分迷人
家乡四季的景色虽不及远近文明的风景名胜,但它却蕴含了许多童年真情在其中,我最喜欢。
我的家乡——阿克苏就是这样美丽的一座小城,她绵延的历史神秘地让人捉摸不透,是我最着迷的地方,
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丰富的物产,充足的水源,得天独厚的绿洲环境,使这里很早就有了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历史。
在阿克苏东部,高出地表约20米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址,在遗址上采集的石器都是大小不同的天然砾石,砾石两边经过了简单的打击加工。
近年来,在阿克苏东部和柯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采集有石球、磨制石镰、石犁铧、砍砸器等大型砾石工具。
在考古学界,学者们把在阿克苏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采集的石器命名为新疆地区一种独特的考古文化——阿克苏“砾石文化”。
它与在新疆范围内被广泛发现的“细石器文化”和“彩陶文化”并列为新疆新石器时代三大考古文化类型。
从阿克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址中采集的打制和磨制砾石工具,说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约当夏朝时期)至公元前1000年中叶(约当东周时期),定居的农业经济就已经在阿克苏出现,并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类已经开始了由逐水草而迁徙的牧业文明向定居的绿洲农业文明方向的迈进。
通过石器工具我们知道,这一时期虽然绿洲农业出现并占据着重要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沿西部天山山前地带,人们仍然兼营着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出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农业已经完全占据了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在新疆的绿洲定居农耕区域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些城市以各个山前绿洲为界划分为众多的不相统
辖的区域,开始建立起城邦之国。
塔里木盆地周缘的这些城邦国家开始通过战争的方式扩展地域和势力。
在两汉时期,西域就有三十六个绿洲城邦之国,之后更增加到五十余国。
秦汉之际,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势力开始强盛起来,不仅统有漠北之地,而且将势力不断的伸入塔里术盆地周缘各城邦之国。
这一时期,在阿克苏这块土地上的三个绿洲城邦之国龟兹、姑墨、温宿都臣服于匈奴人的统治之下。
西汉时期,龟兹国开始在塔里术盆地北缘诸城邦国家中崛起。
其势力最盛时,统辖范围东至库尔勒,西至巴楚,北抵天山,南到大漠,“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
当时的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均归属于龟兹国的统辖。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政府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被开通,张骞成为中外关系交往的“凿空”者,开创了中西交流史上的新纪元。
公元前72年,西汉政府为了切断匈奴对西域的控制,“断匈奴右臂”,开始开展积极的外交,采取与当时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联姻的方式,共同抗击匈奴,并先后将汉家公主细君和解忧嫁给乌孙昆莫(王)。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东境乌垒设立了统管西域军政的权力机构——西域都护府,郑吉成为汉王朝派赴西域的第一任都护。
从这时起,龟兹、温宿、姑墨(阿克苏)三国均归属西域都护节制。
龟兹国,王治延城(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的龟兹故城旧址);姑墨国,王治南城(在今温宿县的喀拉玉尔滚一带);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在今乌什县境内)。
西域各城邦国的国王均由汉王朝政府颁发印绶.在龟兹地区官阶设有王、侯、相、大夫、都尉等职。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三国志》卷三十裴松之引注《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尹存口授《浮屠经》。
”这一段记载成为佛教传人中原地区的最早历史记录。
它说明至少在公元前2年前后,佛教就已经传入西域。
公元9年,新莽篡位,中原局势动荡,匈奴趁势侵扰西域,姑墨国王丞侵杀温宿国王,并将温宿国纳入他的统辖范围。
塔里木盆地周缘诸国开始互相侵吞,西域局势大乱。
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王葬派遣五威将王骏、新任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率大军进入西域联合龟兹等地兵力攻打亲匈奴的焉耆势力,以恢复对西域的统辖,稳定西域局势,但这次行动遭到了失败,西域都护李崇率军退守龟兹,不久在与亲匈奴势力的斗争中战死。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击退匈奴势力。
公元78年(东汉建初三年)班超调集于阗、疏勒、拘弥及康居兵力一万余人攻打姑墨亲匈奴的顽固势力,攻破姑墨石城,斩首七百余具。
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龟兹率姑墨、温宿等国向班超投降,愿为汉政府统辖,班超立龟兹贵旅白霸为龟兹王。
白霸与其前的三位龟兹王身毒、建、尤利多不同。
上台后一改亲匈奴的立场,积极靠拢汉朝政府。
龟兹国从白霸开始进入延续近七百年的龟兹白氏王朝统治时期。
龟兹白氏王朝是龟兹国势强盛,统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城邦国焉耆、尉犁、姑墨、温宿、尉头均归属龟兹国统辖。
白霸由于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对汉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因此,白霸一上台便效法中原礼法,谋求东汉政府的支持与援助,积极着手恢复战后的区域经济。
在白霸统治龟兹的几十年里,龟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白氏家族的影响也深入到龟兹
社会的各个阶层,白氏成为后来龟兹地区公认的王族。
公元102年,班超因年老体衰要求返乡安度晚年,东汉政府遂派任尚为西域都护。
东汉末年,河西一带爆发羌人大起义,北匈奴的残余势力又趁势兴起,煽动西域各国反汉,西域形势动荡,再起风波。
公元106年,都护任尚被围,龟兹境内空虚,亲匈奴的势力趁机滋事,任尚急向东汉政府求援,西域副校尉梁懂奉命率羌胡兵五千骑前往救援。
粱懂率兵赶至西域都护所在地它乾城,与都护合兵九千余人,粱懂认为它乾城小,不足以长期固守,于是进入龟兹见白霸,要求汉军能进人龟兹都城延城固守,得到白霸的支持。
在随后的时间里,西域都护兵与龟兹兵一道击退了温宿、姑墨等国亲匈奴势力的进攻。
公元107年,河西羌人的起义战火愈演愈烈,很多汉人也参加进来,西域局势更加动荡,东汉政府已经难以统御。
永元初年,东汉政府罢西域都护,匈奴势力重新进入西域根据历史记载,从西汉宣帝神爵年间至新莽时期,西域都护从首任郑吉开始共计18人,而史籍中有名姓可查的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杜建、但钦、李崇等10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龟兹国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原政局动荡,割据势力频仍,相继出现三国、两晋、十六国。
南北朝的混战割据使中央王朝此时已经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开始出现了小统一的局面。
塔里木盆地北道、南道诸城邦国家相互兼并,先后出现几个势力较大的绿洲城邦国,诸如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它们各霸一方。
互不统属。
在这一历史时期,龟兹国为了寻求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开始仿汉代五铢钱体制自行铸造了“汉龟二体五铢钱”和“龟兹小铜钱”,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龟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龟兹逐渐成为中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在这一区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龟兹文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阿克苏仍辖十县之地。
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1983年,阿克苏县裁撤成立阿克苏市。
自1983年后,阿克苏行政区辖有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等八县一市地。
不管她变成什么样,漫漫长河,她都是我们每个阿克苏人最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