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论文

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论文

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18-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5类事件: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医源性感染爆发,药品或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集体急性中毒事件,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发生异常,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超过1例死亡,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很大,突然发生,单一原因,导致人员不同程度的伤害,社会恐慌,如果不控制,将迅速扩散,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可能会形成次生灾难,将会导致危险继续扩大的事件。

有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会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

1 从以往的突发事件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流行,短短几个月,波及24个省直辖市,266个县市,发病8000多例,死亡700多例,部分地区隔离检疫达3月之久,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和购药风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十余县市受灾,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工厂毁损,6.9万人遇难,1.8万人
失踪,37万人受伤,至百万群众大转移。

从这些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还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对病原体的争论,协调机制的缺乏,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公共卫生系统的不完善,使在sara第一轮遭遇战中坐失良机,比较被动。

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就是疫情蔓延,国民经济遭受损失。

因此,我们还有待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建设的重点是预防和应对,预防第一,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那么,就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高科技信息化的、高效可持续性的公共卫生队伍。

2 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中,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在疫情发生时,社区卫生服务所在地常常是第一现场,获得的是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将运用全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他们要对现场进行隔离,防止事态的扩大,疾病的流行;要对受累的人员进行救治、处理,为伤残人员的恢复打下基础;还要保护好现场,有待上级部门的取样、调查、研究。

在疫情中,不仅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部门做好诊治、隔离工作,而且要完成大量的清洁、消毒、善后工作。

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预防工
作做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不发生或者减少减轻发生。

3 社区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要有充分的应急预案,充足的物资、得力的措施,为确保社会的安定做好基础工作。

一级预防措施:1、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社区养生医疗保障系统和社区公共卫生应急体制系统。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可以互相通报,共同研究,若有疫情发生,就可以综合信息,向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4、通过物业公司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的防护工作,除进行必要的消防演习以外,还定期进行社区防疫演习。

5、加强社区的基层教育宣传工作。

6、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所需的药品、试剂、疫苗、医疗器械、救护设备和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

7、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技术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院前院内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进行急救演习。

二级预防措施:当社区内出现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启动网络程序、人力资源,积极掌握第一手流行病学资料,控制现场,避免扩大,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

三级预防措施:当公众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全力以赴,主动出击,并且如实上报,服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迅速控制局面,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底限度。

根据突发事件的进展和新发生的情况,及时按程序进行后续报告。

建立特别的通道、特别的诊室、特别的病房,对前来就诊的突发事件致病、致残人员,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接诊治疗,不得推诿、拒绝;接诊医生应当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病人,收入专门的观察室;对需要转诊的病人,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
医疗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后,依法做好医疗废物、隔离控制区内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消毒、处置工作, 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和复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改革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

主要是落实好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举办费用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通过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偿承担。

同时,改革编制管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实际工作量核编定岗,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编制数只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以及确定政府补偿依据。

二是建立竞争性用人机制。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
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

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挂钩,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建立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

新的招标采购办法主要包括六个环节: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

招生产企业,主要确定中标企业是责任主体,对药品质量和配送统一负责。

五是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部分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

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群众基本用药得到较好保障,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已经开始运行。

参考文献:
[1] 肖淑敏西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1-24
[2]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