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7卷第6期2010年6月Vol.27No.6Jun 2010[收稿日期]2010-03-14[作者简介]王英男(1977-),女,吉林九台人,沈阳市政法学校教师。
[摘要]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有四千余年的历史积淀,现行规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明显粗疏,实践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应当深入挖掘故意伤害罪的丰富内涵,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丰富与完善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
[关键词]故意伤害罪;构成特征;故意杀人罪[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10)06-0099-02浅论故意伤害罪王英男(沈阳市政法学校,辽宁沈阳110014)自1979年我国《刑法》公布实施以来,理论界对故意伤害罪的研究与探讨颇多,许多观点与主张对故意伤害罪的立法与司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后,研究探讨呈现低潮,争鸣渐少。
但修订的《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除了引入管制刑、对死刑适用增加限制之外,没有更多的实质上的修改,争论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
此外,本罪适用无期、死刑的条件机械呆板,增加的限制性规定,如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等,含意尚显模糊,还有待于司法实践的磨合、界定。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1.故意伤害罪的客体特征故意伤害罪侵犯客体中所指的身体健康,指人体组织的完整性得到保持和人体器官正常机能不能丧失或者不能降低到一定程度,这个损伤程度的底线,就是在实践中被引入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这个标准的引入与我国的《刑法》体系息息相关,因为我国对一般殴打行为并不以《刑法》衡量与调整。
所以,如果行为人同样以他人身体作为侵害对象,但是并没有破坏他人身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者使其人体器官失去正常活动功能,而仅仅是一般殴打,就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在实践中,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行政处罚,同时造成财产损害的,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如果使他人人格、名誉受到损害或者使他人人身失去自由,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构成其他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故意伤害罪侵犯客体中所指的他人身体,仅指有生命的人的整体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行为人以外的人的身体。
如果行为人仅仅损害他人非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损坏他人假肢、打掉假牙等,强行剪去他人的毛发、指甲等,都谈不上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也谈不上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因而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由于故意伤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一般情况下,自伤身体不能构成犯罪。
但是,如果是战时军人为逃避执行军事义务而自伤身体的,则构成战时自伤罪,应依照现行《刑法》第434条的规定处罚;如果是为了诬陷他人而自伤身体的,则应按照现行《刑法》典第243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处罚。
2.故意伤害罪的客观特征伤害行为的形式一般表现为积极作为的形式,即行为人采取积极的方式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具体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有利用行为人自身身体的,也有利用工具器械的;有利用动物植物的,也有利用自然现象的。
个别情况下,故意伤害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行为。
伤害行为通常表现为暴力性的,但是否以暴力为限呢?不能排除无形的、非暴力的故意伤害行为。
一方面,从《刑法》规定来看,故意伤害罪的构成在手段上没有限制,因此在逻辑上只要能够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与手段,都可以成为故意伤害犯罪的行为和手段。
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非暴力伤害的行为确也存在。
3.故意伤害罪的主体特征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主体。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简称,其概念和内容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规定,而是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认定。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在我国《刑法》看来,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以成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而不能成为一般的致人轻伤的故意伤害罪的主体。
所以,审理故意伤害案件时,除准确查明涉及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犯罪结果之外,尚需准确查明行为人的年龄,然后才能确定犯罪主体是否适格。
4.故意伤害罪的主观特征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强调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身体受到伤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伤害罪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伤害的故意性。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这些观点虽然在文字表述上有差别,但实质是相同的。
二、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区分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性。
要查明这一点,不能仅凭被告人的口供,也不能只凭行为或者结果的某一方面来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反映行为人主观故意内容的案件情况的证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判断和使用,全面研究案件的客观事实,综合分析证据,据此验证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查明其真实犯意。
根据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固有特征,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区分上述两罪的实务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事前因素的追溯这里的事前因素,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与案件事实或者案件定性有关的事实情况。
具体包括: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平日关系、引起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以及其实施犯罪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等诸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反映案件的全貌。
在实践中,应当查明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是素不相识,还是原来就熟悉;是关系较好,还是积怨甚深;是偶尔因生活琐事引发争执,还是有重大的利害冲突。
还要查明由于什么原因引发犯罪,并直接促使行为人去加害他人,其犯罪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在犯罪进行的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研究犯罪起因,还要分析双方在案件发生时的过错程度,杀人犯往往在案发时对方无任何过错或者过错微小的情况下,乘对方毫无准备,突然主动予以加害;而伤害犯往往有引起纠纷的前置过程,往往对方有一定过错,或者双方均有过错。
从中初步分析判断犯罪故意的内容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2.事中行为的全貌概览一般来说,故意犯罪往往基于犯罪起因发生之后,行为人首先产生犯意,然后着手实施犯罪,以实现其犯意。
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查明犯罪有无预谋过程,如果有,是预谋伤人,还是预谋杀人;是否存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行为;是否有犯意流露,流露内容与程度如何;具体犯罪是什么情况下开始的,加害的主动程度如何,是有节制有分寸的加害,还是心毒手狠,不致人于死地绝不罢休;加害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停止或者继续加害的,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证实犯罪故意的内容。
实践证明,多数故意杀人的犯罪,通常要有一些必要的准备,如使用致命凶器,选择有利的作案时间、地点,作案时主动甚至突然出击,犯罪持续时间较长,行为的进行程度比较彻底,不达致人死亡的目的不住手,等等。
而故意伤害犯罪中,这些因素往往不够完整,或者存在程度较弱。
3.事中行为的细部放大查明行为人对犯罪工具、加害部位、打击强度、犯罪结果,以及行为人对这些因素是否有所选择与有所节制,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往往起到直接的客观的证明作用。
杀人犯往往使用刀、枪、棍、棒等足以致人死亡的凶器,选择头、颈、胸、腹、阴部等能够尽快致人死亡的部位,采取能够尽快致人死亡的方法或者打击强度,一次或者多次狠狠打击,直至他人死亡。
即使有的案件没有造成死亡的后果,也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伤害犯则往往采取致伤可能性大、没有立即致死可能性的手段,选择非立即致死部位,加害行为亦有所节制,造成死亡的结果才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对此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而是一种过错的心理状态。
另外,在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被害人往往积极反抗,双方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很难准确选择犯罪工具及打击部位与强度,行为容易产生误差,出现本欲加害致伤部位实际却击中致命部位,导致死亡的结果发生。
4.犯罪行为的背景因素除了极少部分的临时起意、不计后果的杀人犯罪之外,绝大多数的杀人案件,行为人对犯罪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是有所选择的。
行为人在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预备阶段,往往伴随跟踪踩点,选择容易使犯罪完成的时间和地点,尽量减少或者避免不利于犯罪完成的影响因素,以使其犯罪能够顺利进行。
而故意伤害罪对这些因素的选择性较少,犯罪行为突发性较多,对伤害程度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刻意追求的目的,受到外界因素的阻止,犯罪行为就可能停止。
5.事后行为的综合考察犯罪行为发生之后,对被告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必要的考察是正确认定案件性质,区分此罪与彼罪所需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考察,不但可以揭示与佐证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还可以揭露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以进一步确定其社会危险性。
故意杀人的社会危险性往往较大,行为人一贯表现是心胸狭隘、心毒手狠、恶性较深,其犯罪行为的表现是动辄杀人,杀人后又往往无动于衷,漠然置之,甚至表现出心满意足的心理状态。
而伤害犯罪行为发生后,行为人往往表现出意外、惊恐或者懊悔,尤其发现被害人伤势严重、生命垂危,会表现出追悔莫及,有的还积极采取措施抢救受害人。
但是,对于犯罪行为发生后,行为人的陈述则有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对此要注意甄别真伪。
有的被告人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为了逃避或者减轻法律的制裁,不惜编造事实,进行虚假陈述,把杀人行为说成是伤害行为,甚至说成正当行为;也有的被告人在案件发生后,极度悲观失望,丧失生存的信心,破罐子破摔,为了尽快了结案件,把伤害说成是杀人。
这些都是有碍被告人真实陈述的心理障碍所致,对此应该注意发现与分析,认真审查行为人的陈述是否真实自然,发现有碍陈述的心理障碍,应予以实事求是地进行校正。
总之,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犯罪的规定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因素,由于法律粗线条的规定,司法实践中经常面临困惑与尴尬。
借鉴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故意伤害罪进行合理的重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参考文献][1]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2]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3]张友渔主编,潘念之,王珉灿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高铭暄,吴振兴主编.新刑法罪名司法解释适用全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5]胡驰主编.适用新刑法定罪量刑手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韩宁,王伟,王晓东,徐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