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昆虫学绪论ppt

农业昆虫学绪论ppt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22
我国的植保方针(1)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 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 1955年以前,为了强调预防虫害的意义,当时提出 “防重于治”的方针.
1955年以后,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DDT,666等农 药 在国内的大量生产,还提出了“依靠互相合作, 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 办法”。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7
我国植保科技已取得的成绩 (2)
4、提高了一些重大病虫鼠害关键防治技术水平;
随着IPM研究的深入发展,防治重大病虫草鼠害的关键技术水平有 了新突破。例如筛选出高效、长效、广谱,分别适用稻、麦、棉、油 及玉米等5大作物不同栽培制度下多种复配除草剂,并成功地进行一次 性用药试验示范,除草效果好、省工、对作物安全。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3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4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5
7/25/2019
果树叶螨-山楂叶螨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6
苹 果 黄 蚜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7
7/25/2019
2、农药使用不当,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每年全国农药用量已达2.6亿吨(原药),其中70%以上是
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仅l-5%的剂量降落在防治对象上,致使 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污染环境,一些地区农产品中 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一些害虫抗药性明显加强,例如贵阳地 区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已达千倍以上。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8
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问题(1)
l、缺乏对IPM理论和技术深层次的研究与应用 进入90年代,由于棉铃虫的大发生,而对该虫的研究又主要
集中在抗性上,将混配农药和轮换使用农药作为棉铃虫防治的 主要手段,目前在棉田使用的农药复配剂多达百种以上。并在 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乱混、乱配、滥作的情况,也误导一 些专业技术人员将病虫防治寄希望于农药的开应用,缺乏对IPM 理论和技术的深人研究应用。
有人预测(1982),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粮食将 大幅度减产20-35%,糖料作物将减产30-40%,而 水果蔬菜将减产达35-90%不等。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3
化学防治(2)
目前农药在综合治理中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可以减少 用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污染。另一方面,正向无 毒害农药(无公害农药)的方向发展,它不是靠农药 杀死病虫草本身,而是通过农药使用,改善寄主植物 的新陈代谢,增强寄生植物抗性,减少病虫害的损失。 目前主要害虫抗药性的发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如何预防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及如何消除抗药性都 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也要积极研究农药与有益生物的 关系以及防止农药伤害有益生物的途径和方法。并积 极发展农药与生物制剂的搭配使用和混合使用。
研究任务是研究各种农业害虫的正确识别、分布、 发生消长与为害的规律、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以 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
研究目的是为了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 的发生发展,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2
农业害虫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
5、生物制剂的研制和病虫抗性监测技术取得新的进展
在重视保护利用天敌的同时,注意引进、研制和开发新的生物制剂 和提高已有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例如92-8型棉铃虫复合病毒杀虫剂, 固体和液体卵孢白疆茵的生产线,高含量Bt粉剂,赤眼蜂人工卵自动 化生产线的建成等。系统监测了粮棉重要病虫对常用农药抗性发展的 趋势,建立了l3种病虫抗药性监测配套技术体系,完成23种病虫抗性 系统监数据库及抗性风险评做模型。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21
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问题(4)
5、植保现代生物技术利用起步较晚 大量事实证明,利用抗性品种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
有效、无公害的措施。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 技术推动了植保科技的发展,国外在利用抗虫基因和 抗病基因育种方面进展快,1986年美国将烟草花叶病 毒(TMV)外壳基因(CP)导入普通烟草培育出抗TMV的烟 草植株,开创了抗病毒育种的新途径。国内现虽已培 育出抗虫棉和抗虫稻,但对植物病毒病抗性品种选育 仍处于萌动期。
目前已对粮棉作物14种病害,13种害虫,5种作物不同栽 培制度下田间杂草,9种农田害鼠的种群动态及群落演替规律 进行系统调查,明确影响其消长的关键因子。系统监测了不同 生态区主要病虫优势小种及生物型的变化。 3、有效地控制了一些重大病虫草鼠的危害
在特定生态区建立的综合防治体系经受了考验,控害效果 明显。例如90年代初小麦条锈病茵新的生理小种条中29号成为 优势小种,该小种对大部主栽小麦品种有较强致病力,加上气 候适宜,极易酿成大灾。由于加强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 治措施,基本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5
综合防治(2)
有害生物起源应进行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我们 知道,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的一个成员,正是由于人 类没有把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清楚,企图 要将有害生物干净、彻底地消灭掉,求得绝对防治 效果,结果原有的有害生物没有消灭掉,一些次要 的有害生物反而上升为主要的。甚至出现一些新的 种类。我们要从生态观点出发,承认有害生物是农 业生态系中的成员之一,根据有害生物的客观规律, 树立相对防治思想,通过综合治理,把它的危害程 度控制到最小程度,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4
综合防治(1)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可以生存下来的物种,它对生态系都有 着积极的作用。本无“有害”和“有益”区分,只是出现了 农业生产以后,由自然生态系进入到农业生态系时,才以人 的利益为准绳,将生物物种区分为“有害”与“有益”。 农业生态系分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生态系、传统农业生态 系与现代农业生态系。在自然生态系转入原始农业生态系时 (距今一万年至三千年),有害生物的危害尚不成气候;进 入到传统农业生态系时(距今三千年至百年)有害生物的危 害才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了现代农业生态系时,(百 年以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已成为灾难性的问题,并且日益加 剧,是农业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在古希腊,荷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防治害虫的记 载。但此后由于封建神权的压制和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缚,对 害虫的观察研究长期不能得到发展,有的害虫还被视作“神 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对农业害虫及其防治的研究有 了进展。17世纪显微镜的应用以及18世纪中叶林奈关于动植 物分类双名法的创立,奠定了昆虫分类学的基础,并促进了 害虫生物学,包括害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为农业昆虫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7/25/2019
20
我国植保科技面临的问题(3)
4、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多,造成的损失大
据最新资料统计,全国发生危害的主要病虫草鼠有1648种, 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42种,杂草64种,农田害鼠22种。80年 代每年因病虫鼠害损失粮食l5%左右,棉花20%-25%,果品蔬菜 25%以上。90年代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又进入一个发生危害的 高峰期,棉铃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 频繁大发生;小麦纹枯病、玉米大小班病、螟虫、小麦吸浆虫、 麦蚜等有加重发生的趋势;草地螟、粘虫、蝗虫等在部分地区再 度猖獗。目前全国每年平均3.36亿ha次遭受病虫危害,比80年 代增加26%。
第一章 绪论
农业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农业害虫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人类防治害虫的历史 我国植保科技成就 我国植保面临的问题 我国植保方针 农业昆虫学的教学方法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
农业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研究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 及少数螨类。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10
早期的害虫防治(2)
1841年哈里斯《植物害虫论说》一书发表,介绍了当时 各类害虫的防治措施。1869年德国学者黑克尔提出生态 学概念,对应用生态学和应用昆虫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也为农业昆虫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进入20世纪,昆虫学的一些基础学科,有的在原有基础 上进一步发展,有的应用分析试验方法,深入到昆虫行 为、内部机制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 究,形成了昆虫行为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 虫毒理学等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农业昆虫学在已有的 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 系。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我国植保科技已取得的成绩 (1)
1、组建了一批特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典范 我国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分别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生
物防治和有害生物抗性治理3个方面进行协作攻关,初见成效。 目前已发展为按特定生态区围绕特定作物组建多种病虫害的综 合防治体系,并在主要生态区20余万ha次开展IPM试验示范和 在700多万ha次农田上进行单项关键技术推广。 2、弄清了一些重大病虫草鼠的种群动态规律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8
人类防治害虫的历史
1. 早期的害虫防治 2. 化学防治 3. 综合防治
7/25/2019
农业昆虫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9
早期的害虫防治(1)
农业昆虫学是从昆虫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至今历 史不到200年。但对农业害虫的观察和防治,则早在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述。其后,古籍中有关害虫的生活习性、 生存的生态条件等的记载渐趋翔实,但多止于零散的现象描 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