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道息肉的内镜

胃肠道息肉的内镜


(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分片粘膜剥离术)


STER(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

TEM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是一种经肛门切除肿瘤的微创保肛手术方法

1973年,迪伦(Dyhle))等报告,采用内镜在粘膜下注射
★ 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前病变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
●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
● 根据息肉大小:
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
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分类
●胃肠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大肠癌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 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 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可以带蒂或不带蒂
肿瘤性息肉占70%-80% 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也可见于黏膜癌
(28.3%)
Pit pattern – Type IV
Ⅳ 型为分支及脑回样,此型隐窝为隆起性病变Ⅰp、Ⅰsp、 Ⅰs 多见,类似珊瑚样改变是绒毛状腺瘤特征所见,
黏膜内癌可占37.2%
Pit pattern – Type V
Ⅴ 型包括ⅤA( 不规则型)或ⅤN( 无结构型), 此型隐窝形态紊 乱或结构消失, 见于癌, 黏膜下癌可占62.5%

是医师对于更大胃肠道粘膜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1999年,后藤田(Gotoda)等首先报告了使用IT刀进行病变的完整
切除,即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高频电圈套息肉摘除
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
肠镜与电圈套
息肉电凝术示意图
E M R
EMR手术过程
EMR手术过程
EMR的适应症: 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 早期大肠癌, 黏膜平坦性病变或无蒂及宽基息肉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良性疾病,
最初由Peutz年和Jegher两人分别在1921年和1949年分别报道而得名,
黑斑息肉综合征本身并无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便血或皮肤黑斑等原因来就诊, 可根据其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 及家族史这三大临床特点而得到诊断。
生理盐水后切除结肠无蒂息肉,该方法经发展形成最早的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诊治早期胃癌, 并将之命名为剥离活检术(strip biopsy)也称EMR

EMR切除病变还是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1994年,日本学者竹越(Takekoshi)等发明了IT电刀,
炎症性
(部分癌前病变)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病
增生性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病
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
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 。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Turcot综合征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 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




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

管状、 乳头状( 绒毛状 )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 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常罕见,男女均可罹患,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
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 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 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 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且可表现为 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大肠息肉图片
单发性息肉
炎性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多发性息肉
肠癌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肠癌
腺瘤性息肉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定期随访 可发现息肉复发 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确定息肉是否适合内镜下摘除
● ● ● ●
色素内镜 放大内镜 NBI 超声内镜
+
病理活检
普通內镜
NBI內镜
和染色内镜相比,NBI内镜能很好地显示黏膜血管网,
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对比度更佳, 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
诊断, 而且NBI内镜检查仅需在两种光源间进行转换, 无需喷 洒色素, 便捷省时, 并避免了色素内镜对人体潜在的危害。
Ⅰ型:最多,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蒂多数,也有无蒂,表面比较
光滑,呈颗粒状、乳头状或绒毛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也可呈暗红,多见胃窦部,此型与腺瘤性息肉相当。 Ⅱ型:多见胃窦部与胃体交界处,息肉顶部常发红,凹陷,是由于
反复的粘膜缺损,再生修复而形成,合并早期胃癌最多,组
织学改变与Ⅰ型不同; Ⅲ型:呈平盘状隆起,形态与Ⅱa早期胃癌相似,此型相当于Ⅱa亚

早期胃癌远处转移极其少见, 腹腔种植更不可能,因为肿瘤完全局限于胃壁。

唯一可能转移的途径是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和程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粘膜癌罕见转移(3%) 浸润粘膜下层者,则接近20% T2 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0%


2936例病人行胃癌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 术后556例为早期胃癌 其中:
Hirata M等用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做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两者
对Pit Pattern 的诊断一致率为Ⅱ型88%、Ⅲs 型100%、ⅢL 型98%、Ⅳ
型88%、ⅤA 型78% 和ⅤN 型100%。 Su MY等 分别用NBI内镜和染色内镜对78位患者进行检查, 并对息肉进行 Pit Pattern 分型。结果显示,NBI 内镜和染色内镜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大肠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相同。
息肉的分型
山田分类,以胃息肉为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中村按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将其分为Ⅲ+1型:
99-04691
肠息肉的病理分类
病理分型 单发-多发性 (1-100) 息肉病 (>10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Gardner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
肿瘤性
(癌前病变)
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
非肿瘤性
错构瘤性
幼年性 Pertz-Jephers
Cowden综合征
幼年性大肠息肉病 Pertz-Jephers综合征


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
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
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
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
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型异型上皮灶。
Ⅳ型:由肠上皮而来的乳头腺瘤,癌变率较高,表现与结肠息肉相 类似。
Type I early gastric cancer
75 y. male, pap, sm, 5x3.5cm
99-04691
IIa early gastric cancer
75 y. male, tub1, m, 6x6mm



日本学者Kudo等将放大染色内镜下的 结直肠黏膜隐窝形态分为五型(Pit Patten 分类标准)
按Pit Patten分类标准对肠黏膜病变进行诊断, 放大染色内镜诊断与组织
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可达90%
Pit pattern – Type I
Ⅰ型为圆形隐窝, 排列比较整齐, 无异型性, 一般为正常腺管开口而非病变
●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 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