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务虚会上的发言稿
务虚会不是空谈会。
务虚是为了明辨方向,方向正确了,务实才有底气,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撤二建一后,要真正做到“两区融合、一体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战略思考、系统思考、辨证思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一要有战略家的眼光,懂得战略思考。
1月下旬市里开了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题会,艾宝俊副市长对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这两个对接就是战略家的眼光。
所谓战略,就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
要理清想做的(未来愿景)、可做的(外部条件)和能做的(内在能力)三者关系,其交集部分就是我们该做的(发展战略)。
“四个中心”是我们的发展愿景,区域特点是我们的内在基础,集聚区建设对接了这两个方面就是战略。
商务部和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我们的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建设,也是充分考量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黄金珠宝产业的优势基础、国内外发展的外部条件等综合因素后,决定在黄浦区建设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这是战略思考的结果。
新黄浦区提出建设两条世界级商业街,这是我们的愿景。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两街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充分考量外部竞争环境、国际成功案例,要找出彼此的交集,找出我们该做的事情,这是从战略思考的角度交给我们的任务。
以往有个思维定势,认为引进了国际品牌、跨国企业就是国际化了,我认为这最多只对了一半。
更为重要的是你的消费需求是否是国际化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本土特色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商业街。
我希望引起我们大家的深刻思考。
二要有事务官的心态,学会系统思考。
我国的公务员体制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但商务委作为一个产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要有事务官的心态,要对全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长期的、通盘的考虑,在想明白、想清楚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落实、去兑现。
老黄浦、老卢湾最近10年的情况是,区里最高领导层走马灯似的换班,而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相对稳定的发展思路和营商环境来支撑。
因此,产业部门就要以事务官的心态去做事,系统思考、长期规划、分段落实、稳步践行。
思南公馆、外滩源等项目一做就做了10来年,这不是用短期行为的方式可以做得了的事情。
系统思考要求我们从商业生态的角度来分析商业商务的发
展,我这里给出三个维度:一是产业链的维度。
例如,以书店为主要业态的福州路文化街,面临着实体书店在网络时代的每况愈下的困境,如何从文化产业的范畴“加厚垫高”、用产业链的角度来重振雄风?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功能链的维度。
例如,豫园旅游商城夜市的问题,涉及旅游六要素的均衡问题,如何拓展城市功能、丰富旅游要素,从功能链的角度来均衡发展?也值得我们关注。
三是消费链的维度。
例如,有观点认为淮海路的餐饮少了,制约了她的发展,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从消费链的角度来不断完善?同样值得我们研究。
点到为止,目的是抛砖引玉。
三要有思想者的智慧,知道辨证思考。
解放日报有个“思想者”版面,我比较喜欢看,因为它有深度也有广度。
思想者的思维有个特点就是他会深究事物的本质,而要搞清楚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学会辨证思考,学会辨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商业街的调整,我们一直说是“业态、形态、神态”的整合,这里的主要矛盾是“神态”,搞清楚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的“神态”,才能知道她们的“业态、形态”该如何走向。
“神态”是本质的东西,她相对稳定,明确了“神态”,其“业态、形态”的调整就可以向她靠拢,逐步逼近。
唯有如此,“业态、形态、神
态”才能成一个有机整体,商业街才能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
南京路之所以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是因为在她那里能买到其他地方买不到东西。
历史上的四大公司、四小公司都是环球百货,专业店都是行业内全国最大的商店。
因此,规模商业、环球百货就是她的“魂”,“魂”如果没了,南京路就没了。
今天,在流通十分发达的条件下,我们做不了“绝对”的、但可以做“相对”的“第一街”,大型专业店可以卖品类最丰富、商品最地道的中国货,而百货商店则可置换引进国际上最知名的大众百货,这样的话,品类之多、品牌之多都将是全国其他商业街所无法比拟的。
希望每个做商业的同志去思考、去体悟,也建议我们的商业街在商业结构调整时,先做商业街的文化定位研究,再从文化的“神态”来延伸出“业态、形态”,因为“业态、形态”仅仅是“神态”的表达方式、应用系统。
四要有调解员的思维,做到换位思考。
一个好的调解员,一定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他人理解,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才能知此知彼。
招商引资,要了解投资商的需要;结构调整,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民生工作,要了解了解老百姓的诉求。
换位思考,能让我们清楚我们服务对象的所需所想。
大家都有到医院就医的经历。
为了看个病,即使是不大的头疼脑热,挂号、看病、检查、配药,为了付款来回跑,被搞得晕头转向。
站在管理的角度,付款的地方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也简化流程;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这样很不方便。
这不是个简单的流程问题,而是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这也不是单单医院的问题,而是在我们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换位思考,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来调整我们的流程,提升我们的服务,是优化我们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