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_产品质量法_投入流通_含义理解引发的思考_兼论生产者_销售者的产品责任承担

对_产品质量法_投入流通_含义理解引发的思考_兼论生产者_销售者的产品责任承担

2007年第5期总第35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5,2007General No .35 收稿日期:2007-02-11・法学研究・对《产品质量法》“投入流通”含义理解引发的思考———兼论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责任承担何小勇,王义华(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作者简介]何小勇(1972-),男,江苏南京人,江苏警官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王义华(1966-),男,江苏南通人,江苏警官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法学。

[摘 要]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或冲突,我国《产品质量法》应重新界定“投入流通”的含义,使其仅指产品脱离生产者控制而进入流通环节的时点,并以此做为生产者对相关主体承担缺陷产品损害责任的起算点。

同时借鉴国外产品责任法的有益经验,通过扩大生产者的外延来减轻销售者的赔偿义务,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公平合理的分担。

[关键词]产品责任;投入流通;生产者;销售者[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7)05-0033-05 现代社会,人们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大生产的实行,以及企业对利润的追逐也使得产品的不断研发、升级换代成为可能。

随之而来的是,某些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导致人身、财产损害的缺陷。

如何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决产品升级与人们对产品合理安全期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护因产品缺陷受到财产、人身损害的受害人的利益同时兼顾生产者的利益,成为各国侵权法律制度尤其是产品责任法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①。

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危险,并由此产生损害。

因此,规定产品责任法,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能够部分解决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减轻损害发生的后果,并对一些欠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产生威慑作用。

但是,如果单纯将产品风险责任转移给生产者承担,过分保护受害者而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未必是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选择。

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产品责任危机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②。

因此,合理设计生产者的免责情形,在产品责任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2条关于生产者产品责任免责条件规定了三种情形,即生产者: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①②欧共体1985年制定《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的理由,欧洲理事会希望借此达到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两方面的目标。

由于各成员国针对产品责任规范的严格程度有所区别,导致企业间竞争条件的不同,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产品责任规范以防止竞争的不公平,而对消费者的保护是该指令的第二个目标。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对生产者的产品责任要求趋于严格,生产者要对因使用其产品所致的几乎每一个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使企业产品责任向绝对责任或称之为“企业责任”方向转变。

而几乎不受限制的惩罚性赔偿在产品责任诉讼中的广泛应用,使产品责任诉讼逐年增多,原告在产品责任“诉讼中胜诉率逐渐增大,赔偿额亦在逐年提高”,企业的产品责任保险费用也在同时飞速增长,对责任保险中保险金赔偿范围是否应包括惩罚性赔偿亦引起了很大争论。

加大原告举证责任、缩短诉讼时效、限制赔偿数额等方面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

反对意见认为过重的产品责任会妨碍企业经济自由、使企业经济负担过重,危害新产品研发,不利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解决纠纷,反而会刺激诉讼,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一次产品责任诉讼而破产,而大企业将赔偿成本记入企业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在一定程度亦会抵消产品制度对企业的惩戒功能等等。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

这三种对生产者免责条件的规定均涉及产品是否已被“投入流通”,因此,准确把握“投入流通”在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中的含义,对产品的生产制造者和因缺陷产品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均具有重大法律意义。

一、“投入流通”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之含义理解“流通”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1](P2179)。

《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因此,产品“投入流通”可理解为是一种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辞海》解释为“亦称商品流转,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和直接的物物交换不同,商品的所有者必须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

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在这里,商品的出卖和商品的购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为两种独立行为,既形成商品流转的相互交错,又形成商品继续不断的运动。

流通的任何一环如果受到阻碍,整个流通就有中断的可能……”[1](P820)。

因此,产品“投入流通”应理解为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买卖来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在这个过程,可能包含了多个流通环节,涉及多个主体。

我国《产品质量法》总则中第一条规定该法的立法宗旨为“明确产品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并未将消费者限于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产品的自然人,而产品责任从无合同则无责任发展到过错责任,再发展到现阶段的严格责任,已成为合理地、可行地分摊因现代工业社会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使用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一种有效手段,更多关注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平衡,从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因此,自然人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企业法人等主体在生产消费或日常活动中使用缺陷产品遭受损害应可以成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保护对象。

另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流转过程,包括诸如收购、销售、运输、储存等系列的流通环节,相关主体亦可能成为产品责任法所保护的对象。

我国《合同法》总则第七章“违约责任”第122条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规定要求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承担侵权责任”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①。

另从我国《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为“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特征来分析,产品“投入流通”应是一种销售行为,有偿交换行为。

这使得实践中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取得经营者派送的附赠品或礼品时,因附赠品或礼品存在缺陷遭受损害无法依据《产品质量法》追究生产者、销售者责任,而依据《消费者保护法》,该法同样要求以“有偿”作为其适用的条件②。

如果适用《合同法》第191条关于赠与的规定,“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

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瑕疵”与“缺陷”是两个差异较大的法律概念,分别适用于合同责任和产品责任,即使把赠与品存在缺陷视为是一种“瑕疵”,受害人亦难以获得有效的救济。

实践中一些法院以经营者赠与的商业目的性来扩大解释为是一种“销售”行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投入流通”发生的环节一般理解为属于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产品从经营者手中流入到最终消费者或者使用者的手中这一阶段,而不涉及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流入最终消费者手中经过的诸多中间环节。

如《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

”这里所指的流通,即是发生在最终销售领域中的流通,即把销售商将产品交付给最初的消费者时视为投入流通,并开始起算流通的时间。

这种规定带来的问题是,如产品已从生产环节进入流通领域,在脱离生产者控制时产品依当时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存在缺陷,但从中间商手中到达最初消费者时,可能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当时的科技水平已能发现产品存在缺陷,在43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①②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责任承担主体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受保护主体为“受害人”,“受害人”范围未明确规定。

1973年发布的《关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公约》第2条规定“’人’一词是指法人和自然人”。

在产品责任属于生产者的责任而由销售者先予赔偿的,其向生产者追偿依据合同责任或者依据侵权责任(产品责任)法律并未明确。

通说似乎更倾向于只能以合同责任获得赔偿,但合同责任与产品责任在举证责任、赔偿范围、免责规定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

另因缺陷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造成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部门等)财产或人身损害(如其员工)的,能否依照《产品质量法》获得赔偿法律亦未明确。

而缺陷产品在给中间商的员工造成损害时,根据现行法律,由于和生产者无合同关系,受害人只能依据劳动关系向用人单位或国家社会保障机构申请工伤赔偿,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有待探讨。

《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由于《产品质量法》属消费者安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产品存在缺陷,必须反致适用《产品质量法》,因此,问题又将返回进行判断受害人所持有的产品是否为投入流通的产品上来。

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时,产品生产者是否应对此免责?如何证明产品“投入流通”的具体时间?生产者是否能以如《法国民法典》第1384—4条规定“如果后来投入流通的产品在性能上更为完善,不得仅仅凭此事实就认为某一产品有缺陷”为理由进行抗辩?实际上,消费者起诉时能证明产品流通的具体时间,凭借的一般是由销售商所开具的证明购销关系成立的发票或购货凭证上所记载的交易日期,而此日期与生产者将产品实际投放市场的期限显然是不一致的,即产品“投入流通”与产品“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不是一个相等的概念。

另如果在受害人没有保留相关凭证或根本无凭证时如何判断流通的时限?笔者认为,“投入流通”应是针对处于生产环节中的产品制造者或生产者而言的,即产品脱离生产环节即可视为已投入流通。

某种类型、型号的产品经加工、制作后,被第一次从企业库存中提取,不论交由中间商进行流通还是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都可作为流通证据,而该时间即为开始判断产品是否已投入流通的起算时间,但应由生产者予以举证证明。

如果生产者举证不能,则以消费者持有的发票或购物凭证上记载的时间为准。

此举目的是为了使在判断产品流通的具体时间上有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标准,避免生产者的同一类型、批次的产品在是否应承担产品责任的期限问题上出现较大的差异,影响法律适用的公平性。

学者认为,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设计主要参考了美国严格产品责任法和1985年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EC指令)的经验[2]。

正是为了弥补严格产品责任制度存在的不足,即生产者如能证明产品缺陷为产品投入市场时当时的科技水平所不能发现的缺陷便可免责,美国在1966年颁布了《国家交通和机动车安全法》,开始第一个在世界上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1992年6月29日,欧盟理事会为确保生产者投放欧盟市场的产品在正常或合理可预见性的条件下是安全的,通过了《欧洲产品安全指令》,规定生产者应对其投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实施售后产品监督措施,而该措施必须与其提供的产品特性相一致,从而使产品的消费者知晓产品可能导致的有关危险,必要时,应当采取适当的行动,包括为避免上述危险而将存在疑问的产品从市场上收回。

相关主题